(高三历史试卷)-176-山东省高考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 历史

上传人:孓影 文档编号:39718651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卷)-176-山东省高考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 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试卷)-176-山东省高考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 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试卷)-176-山东省高考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 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试卷)-176-山东省高考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 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试卷)-176-山东省高考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 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卷)-176-山东省高考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 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卷)-176-山东省高考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 历史(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未未 考考 先先 知知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一、信息归集一、信息归集1.1.命题要求变化命题要求变化首先,试卷结构与类型上不再分为卷和卷,而改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必考题(题型为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第二部分为选考题(题型为非选择题) 。其次,选考模块,由以前的六个选考模块删减为三个,删去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探索历史的奥秘”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三个选修模块。需要说明的是,年高考仍会以稳定为基调,试卷的题型与结构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试题仍然会强化对学生能力(提取、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说明历史现象和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的考查。2.2.

2、高考考情报告高考考情报告(1)试卷贯穿强化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向。(2)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从多角度、多层面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考查。(4)试卷突出体现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实际的“三贴近”原则。二、年高考预测与典型例题二、年高考预测与典型例题1.1.试卷总体特点试卷总体特点(1)纯知识性试题不会出现,需要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的试题会较多;考查再认再现低层次能力的试题不会出现,需要运用学科思维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的试题比重会较大。(2)试题的背景材料日益生活化,对时间、阶段性概念的考查明显增强。非选择题中必做题第 40 题兼顾中西对比;第 41 题突出时政,突出历

3、史的教育功能;选修 1、4 的试题均为课标考纲外的内容,突出对能力的考查。例题例题 1 1:届全国大联考:届全国大联考历史卷(七)历史卷(七) ,28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国 1830 年以后,出现了少年儿童涌入小学的高潮。美国马萨诸塞州于 1852 年颁布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法令。美国 1870 年后又出现了涌入中学的高潮。到 1898 年美国实行普及义务教育的 32 个州已有 17 个州把义务教育年限定为 9 年。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初级中学的程度。法国于 1959 年把义务教育延长为 10 年,英国从 1969 年起延长为 11 年,美国多数州延长到 1

4、2 年,原苏联从 1984 年延长到 11 年。整理自中国义务教育学制改革大思路材料二 随着新兴技术领域的开发和应用,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只有普及义务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就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才能适应祖国的四化建设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科学技术应用程度的决定因素,而基础教育则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基础。理论工作者强调,不普及义务教育,不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能是纸上谈兵。法律工作者指出,法盲和文盲有很大的相关性,不普及义务教育,真正的法制是难于实施的。整理自杨海榕试论普及义务教育的意义(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以来世界

5、主要国家义务教育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5 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普及义务教育对我国的重大意义。 (6 分)(3)综合上述分析,如何认识经济与教育的关系?(2 分)【答案】(1)趋势:义务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 (2 分)原因: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要求;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提升国民民族素质的需要。 (3 分)(2)重大意义: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国力的需要;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和广大劳动者素质,从而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6 分,答出两点即可)(3)关系:教育进步需要经济发展来支撑

6、,其进步也必然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 分)【解析】本题以义务教育在一些国家的普及情况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新时期的科技教育是今年高考的热点。2.2.选择题特点选择题特点(1)高考历史 12 道选择题全部以社会现实、现象、现状为命题情境,突出历史学科“社会解释”的功能,没有纯粹的概念辨析题和理论解析题。历史学习在从历史“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过程中给人以“历史智慧” ,这就要求在学习中重视对“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从而学会“解释历史” 。如年全国乙卷第 24 题考查汉代崇尚儒学的解释;第 28 题考查考生对 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洋货增多这一历史状况的理解;

7、第 32 题中德国文学家歌德对罗马法的评价,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及“历史智慧” ,值得探究。例题例题 2 2:届全国:届全国 100100 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历史卷(九)历史卷(九),16,16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出访了东盟十国中的九国和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四个国家,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这些国家领导人也纷纷回访中国。这些外交行动A说明中国重视与亚非国家的关系B有助于我国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C说明多边外交取得了重大的成果D说明中国放弃了不结盟政策【答案】B【解析】新中国的外交是高考的热点,本题以国家领导人出访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解读材料信息的

8、能力。本题的训练,使学生形成对新时期外交的全面认识。(2)对学科素养(如史学理论素养)的考查由单纯考查转变为综合考查,与学科知识融为一体。(3)以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和重大社会热点问题间的联系为突出特点,全部为复式考查形式,隐性考查重大历史问题在现实中的反映,且基本采用复式考查形式。例题例题 3 3:届全国全国大联考:届全国全国大联考历史卷(六)历史卷(六) ,3434西方文明史写到:“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 据此可知促成启蒙运动的因素是A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C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的打击 D近代科学知识的进

9、步【答案】D【解析】本题以启蒙思想促进科技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从而加深对启蒙思想作用的理解。运用科学知识是认识自然界的方法,由材料“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去认识”可知近代科学知识的进步促成了启蒙运动,故正确答案为 D 项;A、B、C 三项是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4)直接引用史料进行考查已不占主流,以间接引用并加以整理的材料为主,题干更精练,信息更丰富。例题例题 4 4:届全国:届全国 100100 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历史卷(四)历史卷(四),

10、4,4隋朝三省机构虽同时参加运作,但轴心却在“尚书都省” ,国家大政“总归于台阁(唐以前是尚书省的专称) ” ,门下、内史省(中书省)的长官只能作为“参掌朝政”的辅助。据此,隋朝 A.三省体制基本模式成型 B.中央机构实行分权制衡C.最高行政权归于尚书省 D.开始将宰相权一分为三【答案】A【解析】由“隋朝三省机构虽同时参加运作” “总归于台阁” “门下、内史省(中书省)的长官只能作为参掌朝政的辅助”可知,隋朝的三省体制虽不完善,但基本模式已经形成,故正确答案为 A 项。三省六部制并不是将中央权力进行分权,而是分散相权,保证皇权,故 B 项说法错误;隋朝最高行政权仍旧掌握在皇帝手中,C 项错误;

11、材料没有显示“开始将宰相之权一分为三”的信息,故排除 D 项。本题以高考常考知识点三省六部制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对有效信息完整、准确解读的能力和敢于打破常规思维、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坚持“一分材料得一分结论”即论从史出的原则与方法。(5)图表题呈现弱化趋势,不会过分强调。3.3.非选择题特点非选择题特点(1)必做题两道,将突出中国史的内容。第 40 题的主观题将以对中西政治、文化的考查为主,体现时代性。第 41 题可能以世界史为切入点,考查对历史观点、事件或现象的描述、阐释的能力,体现和融合对价值观的考查。(2)选做题考查形式以“一材两问”为主。在素材选择上,预计年选修 1、4 均

12、会偏重中国史,选修 3 可能以二战的历史为切入点进行考查。例题例题 5 5:届全国:届全国 100100 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历史卷(四)历史卷(四),31,31材料材料 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 年) ,张骞又向武帝提出再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共击匈奴的建议,他说:乌孙原处于祁连山、敦煌之间,乌孙王昆莫本来臣属于匈奴,后来兵力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双方发生摩擦,乌孙远徙。如今匈奴单于困于汉,而河西地区空无人,蛮夷俗尚故地,又贪财物。如果现在厚币赂乌孙,招以东居其故地,与汉结为兄弟,就可以达到断匈奴右臂的目的。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武帝采纳了张骞的建

13、议,任命他为中郎将,率领随从三百人,每人给马二匹,并携带牛羊万头和价值数千万的金帛。另有持节副使多人,如道路方便,即派遣其到其他诸国通好。张骞这次出使西域没有受到匈奴阻拦,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到了乌孙后,张骞说明来意。乌孙自以距匈奴近,大臣皆畏匈奴;距汉远,又未知其大小,不愿东归。张骞留乌孙久之,不得要领,因分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其他诸国。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第二次顺利通西域的条件。 (9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骞第二次通西域。 (6 分)【答案】(1)条件:第一次通西域汲取的经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西汉

14、国力强大;汉武帝推行的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西域一些民族的认可和响应。 (9 分)(2)评述:张骞第二次通西域加强了汉朝同西域各国的联系;张骞以坚忍不拔的勇气和毅力,完成了通西域的使命,成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使者;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6 分,围绕主题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以张骞出使西域为切入点,突出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以及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4.考点预测考点预测(1)命题的重要知识点古代: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察举制与科举制等重要的选官制度、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和商业发展、明清

15、对外政策、宋明理学、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近代:西方民主理论与实践(侧重美、德两国)、两次工业革命与科技发展的关系、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现代:20 世纪三大现代化模式、 “冷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经济全球化、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外交理念、党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与理论。例题例题 6 6:届全国:届全国 100100 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历史卷(九)历史卷(九),19,19当时,美国各州之间关税壁垒的存在阻碍着经济发展,如果某州为了维护自己的政府和资源而征收关税,它的邻近州就有许多诱惑去采取自由贸易制度,将更大

16、份额的国内外贸易吸引到自己那里去。这种状况表明当时美国A邦联政府软弱无力B采取了贸易保护政策C具有浓厚的重商主义思想D尚未完成国家的统一【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独立。本题以邦联制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准确、全面地认识邦联制的特点。(2)关注热点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例题例题 7 7:届全国:届全国 100100 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历史卷(九)历史卷(九),23,23“它不仅有助于个人避免在今后被解雇时去依靠救济,而且通过维持购买力还将缓解一下经济困难的冲击。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A规定最低工资水平B制定公平竞争法规C建立社会保险制度D兴办基础公共工程【答案】C【解析】本题以现代福利制度为命题的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解读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历史结论的能力,本题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重新解析了现代福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