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156-高考试题(历史)上海卷

上传人:孓影 文档编号:39718609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卷)-156-高考试题(历史)上海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试卷)-156-高考试题(历史)上海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试卷)-156-高考试题(历史)上海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试卷)-156-高考试题(历史)上海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试卷)-156-高考试题(历史)上海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卷)-156-高考试题(历史)上海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卷)-156-高考试题(历史)上海卷(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绝密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试题类型:试题类型: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上海 历史历史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考试时间 120 分钟,试卷满分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一、选择题(共 7575 分)分)以下每小题 2 分

2、,共 60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古希腊人所称的“美索不达米亚 位于 右图中 A B C D。 2.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 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石制农具 B青铜礼器 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 3.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殷人的册典主要指的是4公元前 1046 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 A公元前 10 世纪上半叶 B公元前 10 世纪下半叶 C公元前 11 世纪上半叶D公元前 l1 世纪下半叶 5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 根据提示,右表中应填入 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3、农民起义频繁 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B CD. 6 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 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 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 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 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9.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

4、时间轴, “?”处应 填入10.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这个 国家是 A.西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11.有史学家写道:在危机中,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而君主则把政治命运押在罗 马天主教会身上,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他描述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德意志王朝战争 12.“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适用” 。持以上观点的启蒙思 想家是 A.伏尔泰 B.狄德罗 C.卢梭 D.孟德斯鸠 13.绘画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

5、思想文化的变迁。右侧绘画 最早可能作于 A.古典时代 B.中世纪前期 C.文艺复兴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14.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 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 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生活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市化 D电气化 15 “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 ”此言 论应出自 A俾斯麦 B林肯 C亚历山大二世 D明治天皇 16.一个文弱书生最终成为驾驭干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成就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被誉为“中 兴第一名臣”和“洋务派之

6、父” 。此人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奕 D左宗棠 17.晚清设立的一个机构,不仅办理外交事务,还扶植一些现代化项日,如新式学堂、近代企业等。 它经常遭到守旧派抨击,外国人也批评它办事不力。该机构是 A总理衙门 B同文馆 C军机处 D外务部 l8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l9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 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

7、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 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20右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 它应该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21.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在谈到办厂经历时感慨地说:“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 道平生不道之事。 ”其主要原因是 A.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 B.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矩工时 C.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 D.与外国资本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且受官府束缚、压制 22.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

8、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 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 ”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时务报 B 新青年 C 民报 D 申报 23右图反映了近代中国关税总收入的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是A.改订新约运动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民族经济发展 D北伐战争爆发 24.“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竞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 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 ”这段文字写于 A.19 世纪中期 B19 世纪末期 C.20 世纪初期 D20 世纪中期 25.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

9、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文中情景发生于 A.淮海战役胜利后 B辽沈战役胜利后C.渡江战役胜利后 D平津战役胜利后 26.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事件是 A辛亥革命胜利 B五四运动爆发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7年 4 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 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期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28.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 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关系正常化

10、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日建交 29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8 年的上海,有人利用美元和黄金之间的价格波动牟取利润。 有学者指出其存在史实错误,理由是当时 A中国正面临内战全面爆发 B上海已经沦陷为“孤岛” C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下 D中国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0.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 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 B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 C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 D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 以下每小

11、题题 3 分,共 15 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分别为 0、1、1、3 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31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的双璧,两者各有特色,其根本的不同 点在于 A撰修宗旨 B语言风格 C求真求实 D编纂体例 32根据右侧德意志帝国宪法摘录,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德意 志帝国特点的是 A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松散的联盟 B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的联邦国家 C德意志帝国实现了普选制 D普鲁士邦在帝国中占据主导地位 33 “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 “变法乃素志, 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 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

12、。 ”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B希望清王朝复兴 C祖宗之法不能变 D反对洋务运动 34.1912 年 12 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 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 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 ”这 则新闻说明 A.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增强 B.女性载辛亥革命中作出了贡献 C.部分女性反对袁世凯上台 D.女性争取惨证权的道路艰难曲折 35右侧漫画表达的主旨应是 A.日本军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控制中国 B.英美等国态度暖昧

13、,按兵不动 C.中国奋起反抗,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沿 D.中日战争一触即发二、非选择题(共 75 分)36.罗马法(12 分) 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摊斥在法 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 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表明当时即己存在释奴现象。 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

14、。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 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 ,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 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 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 。【4】由此看来,资料来源:1罗马法词典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问题: (1)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4 分) (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4 分)(

15、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4 分) 37中华民族(14 分) 中华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运用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叙 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8租界见闻(11 分) 1886 年 8 月 7 日, 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上海租界作了如下描述: 租界之内,三国(指英、美、法)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美国和英国的租界联合起来,成立了类 似于市政府的工部局,还有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议会。法租界则有法国人建立的公董局。世界上很 少有城市的市政管理像上海这样运转良好。 上海警队(巡捕房)的组织相当完善,警力充足。警官包括欧洲人、印度人和清国人。欧洲人穿 着规范的伦敦制服,印度人的警服介于伦敦和印度服装之间,而清国人的警服几乎与他们的传统服 装没有区别。 我们对一个城市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 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