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阅读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13986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涉世家》阅读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陈涉世家》阅读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陈涉世家》阅读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陈涉世家》阅读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陈涉世家》阅读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涉世家》阅读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陈涉世家试题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若为佣耕若:陈涉少时少:怅恨久之怅:辍耕之垄上辍:2、下面加点字的意义与“辍耕之垄上”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A、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B、怅恨久之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D、楚人怜之3、下面各句中语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尝 /与人 /佣耕B 佣者 /笑而应曰C 辍耕 /之垄上D 燕雀 /安知鸿鹄 /之志哉4、上文划线句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A、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B、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C、假如今后有谁富贵了,可不要忘记咱们。D、陈涉停了很久才说。二、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发闾左适戍渔阳适: (2)等死等: (3)死国

2、可乎死: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今亡亦死河曲智叟亡以应B 固以怪之矣先帝不以臣卑鄙C 宜多应者牡丹之爱,宜乎众矣D 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3、文中写起义根据形势首先提出的策略是:4、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5、选段记述了陈胜、吴广“举大计”的起因及准备过程。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农民起义,必然在思想、组织、行动纲领等方面存在许多缺欠。此外,他们准备过程中还明显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从、等可以看出来。6、翻译下面的句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三、 1、解释加点词语: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为天下唱唱:今或闻无罪或:会天大雨会:2、联系上下文说

3、说下边句子的大意。“失期,法皆斩”的大意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大意是:四、 1、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吴广为什么要故意激怒将尉?五、 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吴广素爱人(平时)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B夺而杀尉(表承接)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C广故数言欲亡(死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跟从)D尉果笞广(用竹板打)已而夕阳在山(不久)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3、甲、乙两段都有一个加点的“醉”字。甲段中“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

4、情节发展中 起什么作用?乙段中“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六、 1 陈胜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2 陈胜起义的舆论准备是:、,目的是:起义的口号是:, 发动起义的过程是、2 翻译下面的句子:(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3、起义的导火线是:4 文段记述了陈胜发动起义的过程,他向士卒发出号召:“”并提出了“”这一千古流传的体现人人平等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名言。七、 1、读下面各组句子,指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组:A 为坛而盟 /山盟海誓B 死即举大名耳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C 吴广为都尉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D 从民欲也

5、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3、从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来看,你认为陈涉是个怎样的人?八、 1 用“ /”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只要标一处)(1)而戍 死 者 固 十 六 七( 2)乃诈自称 公 子 扶 苏、项燕2 解释加点的词语:(1)吴广素爱人() (2)尉果笞广()(3)并杀两尉() (4)召令徒属()3 下面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广故数言欲亡河曲知叟亡以应B以激怒其众策之不以其道C夺而杀尉温故而知新D陈胜佐之何陋之有4 选文中体现起义领袖勇于打破封建尊卑观念,善于激励众人反抗决心的一句话是:九、 1 对下面语句中

6、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 苟富贵,无相忘苟:苟且。B 会天大雨,道不通会:适逢。C 爱士卒,楚人怜之怜:爱戴。 D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 ,首发。2 下面语句中与“辍耕之垄上”中“之”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怅恨久之B 二世杀之C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 先天下之忧而忧3 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B项燕为楚将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C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秦灭韩亡魏D项燕为楚将,数有功广故数言欲亡4 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B 发闾左适戍渔阳征发贫苦人民去驻

7、守渔阳。C 等死,死国可乎等着死亡,不如为国事而死。D 吴广以为然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5 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 1 段主要是介绍陈胜年轻时的情况,“尝与人佣耕”说明了他当时的身份。B“鸿鹄之志”说出了陈胜、吴广年轻时的抱负,也突出了他们年少气盛。C 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是“大泽乡”,起义的导火线是“失期,法皆斩”。D 陈胜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这一策略,表现了他超人的才略 胆识。3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理解1解释下列加点词。 (2 分)(1)秦王怫然怒() (2)长跪而谢之() (3)徒以有先生也(4)天下缟素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8、 (3 分)秦王曰: “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译文: _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意在言外,隐藏着丰富的“ 潜台词 ” ,听话者只有凝神谛听,用心揣摩,方能领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试结合语境体会下列句子的“ 潜台词 ” 。 (4 分)(1) 秦王曰:“ 天子之怒, 浮尸百万, 流血千里。 ” _( 2 ) 此 三 子 皆 布 衣 之 士 也 , 怀 怒 未 发 , 休 祲 降 于 天 , 与 臣 而 将 四 矣 。_ 4 从选文中找出表明秦王说话时的语气、态度变化的语句?这说明秦王有什么样的性格?(4 分)5选文最后一段写“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的原因是什么?对表现唐雎有何作用

9、?(4 分)6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 分)仓鹰击于殿上()天下缟素()长跪而谢之()寡人谕矣()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 分)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8文中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有“不悦”“” “” ,表现了秦王骄横凶暴、色厉内茬的特点。 (2 分)9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第段中唐雎是怎样让秦王屈服的?( 2 分)答案10 唐雎和秦王个是怎样的人?11、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请列举一位,并用一两句话概述他的主要外交事迹。12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

10、回答。13、分析“安陵君受地于先王,愿终身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的表达效果14、分析秦王、唐雎、安陵君的言词特点。4 10 (4 分)通“苍” ,青色穿丧服道歉明白11 (4 分)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2 分,重点考查“虽” “易” “岂” “直”等词语的理解。 ) 平民(老百姓)发怒,只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2 分,重点考查“布衣”“免冠”“徒跣”“抢地”等词语的理解。)12 (2 分)怫然怒色挠13 (2 分)唐雎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并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表示要效法。

11、(1 分)最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挫败秦王。( 1 分) (意近即可)一、 1、若:你;少:年轻;恨:叹恨(怨恨);辍:停止2、A3、D4、 D 二参考答案: 1 适通“谪”同样为, 而死2C3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4 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5 行卜、念鬼、狐鸣 6 扶苏因为屡次劝戒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三、参考答案:1 次:编次唱:同“倡” ,倡导或:有的(有人)会:适逢2 误了期,按秦王朝的军法,都要杀头。如今果真把我们的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四、参考答案:1、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2、答案要点:以激怒其众以激

12、怒众人,也为杀尉寻找理由杀尉五、参考答案:1C 2(1) ( “佐” “之”“并”三个字各1 分。 )陈胜协助(帮助)吴广,一同(一共)杀了两个军官。 (2) ( “其” “述” “以”)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3 甲段的“醉”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乙段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与民同乐。六参考答案:1、D 2、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3、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七、 1AC 2 就算不被斩首,也十有六七要死在防守边疆上。3 他有胆识,敢于反抗封建统治。八、 1 用“ /”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只要标一处)(1)而戍 死 者 / 固 十 六 七(2)乃诈 称/ 公 子 扶 苏、项燕2(1)平时、平常、平素、向来、一向(2)用竹板打( 3)一共、一并(4)召集3C 4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九、 1A(苟:如果) 2C(均为动词“到” “往” )3D(均为“屡次、多次” )4C( “等死”应为“同样是死” )5B( “鸿鹄之志”是陈胜年轻时的抱负,而不是吴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