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篇文言文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693180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篇文言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四篇文言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四篇文言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四篇文言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四篇文言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篇文言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杨氏之子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 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之子是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本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 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 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 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本课的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本组课文描 述了杨氏子的聪明,把杨氏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

2、肖!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 的父亲,父亲不在家,便叫孩子出来。孩子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 他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回答:“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词句与词语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 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 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 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为设果,果 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

3、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 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 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 “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 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 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

4、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 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 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 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2)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 摆放,摆设。甚:非常。诣:拜见。未闻:没有听说过。示:给看。惠:惠同“慧”, 智慧的意思。乃:就;于是。曰:说 (3)对题目的理解杨氏之子杨氏:姓杨的之:助词,相当于“的”子:儿子把它连接起来. 整个意思是: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 孔君平来拜

5、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 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 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朗读方法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 非然也。 朗读:弈秋,通国之/善弈者

6、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 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hong)鹄(hu)/之将至,思/援弓檄(zhu)/而射之。虽/与之/ 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 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 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 不是这样的。 1)弈:下棋。 (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 国。 (4)之:的。 (5)善:

7、善于,擅长。 (6)使:让。 (7)诲:教导。 (8)其: 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10)虽:虽然。 (11)之:指弈秋的 教导。 (12)鸿鹄:天鹅。 (13)援:引,拉。 (14)缴:本课指有丝绳的箭。 (15)之:他,指前一个人。 (16)俱:一起。 (17)弗若:不如。 (18)矣:了。 (19)为:谓,说。 (20)其:他,指后一个人。 (21)与:吗。 (22)曰:说。 (23)非:不是。 (24)然:这样。 【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弈这篇文言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 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

8、人,然后讲假如让弈秋教两个学习 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 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与孔子 合称为孔孟。本文道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三心二意。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 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 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 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朗读:孔子/东游,见

9、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 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 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 盂,这不是

10、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 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 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 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 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 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

11、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 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宇宙之大,知 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弟子编为论语,是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本文写了两个孩子的天真可爱,写了孔子的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伯牙绝弦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 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

12、期死,伯牙谓 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 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 想象犹吾欣也。吾于何逃声哉?” 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 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 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钟子期死,伯牙摔破了琴,拉断了弦,不再弹琴,认为世上没有他 的知音。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 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

13、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 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 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朗读停顿: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 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1课文简说。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 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 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

14、,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 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 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 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 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 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 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

15、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 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2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 (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 到流水,钟子期(如痴

16、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 心中流过)!”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伯 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教学时,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钟子期发自 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 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 音啊!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钟 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复”,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 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 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