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25课古诗词赏析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684238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第25课古诗词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下第25课古诗词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下第25课古诗词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下第25课古诗词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第25课古诗词赏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第 2525 课古诗词赏析课古诗词赏析饮酒饮酒 (旧体诗)(旧体诗) 1 1如何理解如何理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诗人用平易的语言道出了对幽美宁静 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 静的生活。 2 2赏析赏析“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请问先生为什么能这样呢?自己的精神超凡脱俗了,地方也就变得偏僻安静了。诗人 自问自答,以设问的方式,表明心静,境自静。表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3 3从炼字角度赏析从炼字角度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

2、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妙处。的妙处。“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字写出了诗 人看到庐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4 4 “悠然见南山悠然见南山”中的中的“见见”改为改为“望望” ,好不好?,为什么?,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见”字用得极妙, “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 的心境相映衬,物我两忘。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 我之境” ,失去了一种自然天真的意趣。 5 5描述第五至八句的画面。描述第五至八句的画面。 悠闲地在东篱下采菊,无意间抬头看见南山,心情怡然自得。在南山那美好

3、的黄昏景 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 6 6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中的“真意真意”指什么?指什么? 远离世俗,闲适归隐的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7 7 饮酒饮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通过对隐居田园中自然景色的欣赏,表现了诗人酷爱田园生活,厌恶官场腐败,弃 官归隐,洁身自好的人生追求。 表达了作者归隐田园生活,悠闲自得,超尘脱俗的心境和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 容闲适生活的乐趣。 8 8全诗在表达方式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简要分析。全诗在表达方式上

4、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简要分析。 全诗将景、情、理融为一体,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 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 (五言律诗)(五言律诗) 1 1赏析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春潮涌涨,大江直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两岸齐平,江水中央,一片 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 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表明诗人眼界开阔以及对祖 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阔”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相融,春意已浓的景 象。 “悬”

5、写出了船顺流而下的快势。22 2赏析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诗人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 散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写景逼真。又蕴含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同时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把“日” “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 情; “生”与“入”运用拟人手法,富有情趣,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3 3赏析赏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

6、句为即景抒情,见得海日又生残夜,江春又入旧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客日 久,引动归思,盼望大雁以传乡书。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 4 4诗的颈联和尾联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诗的颈联和尾联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颈联:乐观、积极、向上;尾联:淡淡的乡思愁绪。 5 5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描写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现了诗人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七言绝句)(七言绝句) 1 1赏析赏析“天街小雨润如酥天街小雨润如酥” 。长安街上细密的春雨滋润如酥,诗人以“润如酥”来比喻初春小雨的细滑润泽,准确 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特点。

7、2 2赏析赏析“草色遥看近却无草色遥看近却无” 。 (这一句诗写出了早春小草的什么特点?)(这一句诗写出了早春小草的什么特点?)通过写小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瞧却无,描写出了初春小草极淡极少、若 隐若现的特点,体现了早春的生机勃勃。 3 3 “最最” “绝绝”两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两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运用对比,将初春的草色与暮春满城的烟柳进行对比,突出早春的景色最可爱。表达 了诗人对初春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 4诗中为什么说早春的草色比满城的处处烟柳好呢?诗中为什么说早春的草色比满城的处处烟柳好呢?因为“烟柳满皇都”时春意虽盛,却没有早春的那种新鲜感。新萌芽的小草不但美, 而且预

8、示着残冬的消逝,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朝气,是春天的信使,万象更新的先行 者,突出了草的生机美。这正是诗人特别钟爱早春的原因。 5 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 (乐府旧题)(乐府旧题) 1 1赏析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压城的黑云比喻敌军气焰嚣张,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 鲜明,爱憎分明。这两句诗既是写景,又是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 和危急形势。 “甲光向日”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

9、见金光闪 闪,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2 2赏析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胭脂凝夜紫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胭脂凝夜紫” 。3这句诗写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疆场,那大块大块的如胭脂色般鲜红的 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诗人从视觉、听觉角度铺写了阴寒惨 切的气氛,勾画出战争规模之大,暗示攻守双方都有伤亡,而守军仍处不利地位。3 3从炼字角度赏析从炼字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催黑云压城城欲催”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 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4 4简析本诗色彩运用的特点及作用。

10、简析本诗色彩运用的特点及作用。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 “金色” 、 “胭脂色” 、 “紫色”和“红色”鲜明而浓 艳,它们和“黑色” 、 “秋色” 、 “夜色”和“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气氛,衬托出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 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突出了将士们的爱国热情。 5 5赏析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本句运用“黄金台”的典故,写将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 沙场,为君王献身。赞颂了戍边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6 6谈谈你对谈谈你对雁门太守行

11、雁门太守行一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一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这首诗以激越的笔调,浓重的色彩,描绘了塞上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塞上将士们的 奋勇杀敌、浴血奋战,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天净沙天净沙秋思秋思 (散曲)(散曲) 1 1用现代汉语描绘曲中的秋景图。用现代汉语描绘曲中的秋景图。 秋天的黄昏,夕阳正在西沉,天色渐渐暗下来。郊原上一片寂静,只有几只刚刚归巢 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不时叫上几声。稍远一点,在小桥流水的近旁,有稀稀 疏疏的几家村舍,已经升起炊烟,村外,寂静无人。荒凉的古道上,旅人骑着疲惫的瘦马, 在西风中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 2 2描绘描绘“小桥流水人家小桥流水

12、人家”所展示的画面。所展示的画面。 在一座纤巧别致的小桥旁,流水潺潺,稀稀疏疏的几家村舍,已经升起炊烟,愈发显 得安谧而温馨。 3 3 “小桥流水人家小桥流水人家”的作用?的作用?与前句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4 4曲中哪句直接抒情,抒发了什么感情?曲中哪句直接抒情,抒发了什么感情?“断肠人在天涯” 。 抒发了游子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5 5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1)寓抒情于写景之中: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 “老树” “昏鸦” “古道” “西风” “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 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2)动与静的结合: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 于静态中的“小桥” “人家”相映衬,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 悲愁。 (3)词语运用:“枯藤” “老树” “昏鸦” “古道” “西风” “瘦马”全用名词排列组合, 用白描手法,中间没有一个动词连缀,名词意象的堆叠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 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