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加快中高山区农民增收步伐 着力推进全县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668746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视加快中高山区农民增收步伐  着力推进全县农村经济协调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重视加快中高山区农民增收步伐  着力推进全县农村经济协调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重视加快中高山区农民增收步伐  着力推进全县农村经济协调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重视加快中高山区农民增收步伐  着力推进全县农村经济协调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重视加快中高山区农民增收步伐  着力推进全县农村经济协调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视加快中高山区农民增收步伐 着力推进全县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视加快中高山区农民增收步伐 着力推进全县农村经济协调发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视加快中高山区农民增收步伐 着力推进全县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关于我县中高山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报告近年来,我县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川道地区凭借较好的区位、交通、信息以及项目拉动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中高山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步伐缓慢,如何加快中高山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步伐、逐步缩小与川道地区的差距、推进全县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是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并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3 月下旬,县政协组织力量就中高山区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情况进行调研,并深入饶峰、银桥、迎丰、曾溪、喜河、长阳 6 个乡镇 14 个村实地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 我县中

2、高山区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现状我县是山区农业县,全县 15 个乡镇、202 个村,总人口 18.4 万人,农业人口 15.4 万人。 根据我县 1994 年农业区划资料及现行行政村的现状认定,中高山区涉及 15 个乡镇、144 个村,占全县总村数的 71.3%,农业人口 89039 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 57.8%。 其中,海拔 600800 米的中山村 109 个,69871 人;海拔 8001000 米的高山村 35 个,14282 人; 海拔 1000 米以上的有 43个村民小组,4886 人。 2009 年全县农业总产值 7.69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338 元。其中,中高山区农业

3、总产值 3.12 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 40.6%;农民人均纯收入 3247 元,比全县农民平均人均纯收入少 91 元,比川道农民平均人均纯收入(5329 元)少 2082 元。 在中高山区中,海拔 600800 米的中山村2009 年平均人均纯收入为 3312 元;海拔 8001000 米的高山村平均人均纯收入为 3010 元; 1000 米以上的村组平均人均纯收入为 2943 元。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中高山区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构成总体情况为:种植业为 21.7%,蚕桑产业为 6.6%,畜牧养殖业为 24.7%,特色产业(食用菌、烤烟、茶叶、经济林)为 7.1%,劳务收入为 33.8

4、%,国家政策补助收入为 6.1%。据实地抽查的 6 乡镇 14 个中高山村情况显示,2009 年 14 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 2949 元,低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 389 元,低于川道地区平均人均纯收入 20003000 元。以城关镇为例,09 年人均纯收入 4860 元,而中高山区人均纯收入 3858 元,差距 1000 元。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以 2009 年计)结构及所占比重为:劳务收入占 36.32%;种植业占 21.05%;畜牧占 11.91%;蚕桑占 6.43%;特色产业(主要指烤烟、食用菌、茶叶、经济林等)占 16.66%;国家政策补贴占 7.21%;二、三产业及其它收

5、入占 0.42%。14 个村通村路达 95%,到组路约 12%;居住砖木结构及改造住房的农户为 29%,土木结构及陈旧住房为 71%。劳务劳务收入是中高山区收入是中高山区农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据统计,全县劳务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 29.5%,而中高山区占 33.8%。按抽查 14 个中高山村统计,2009 年劳务输出总人数为 2385 人,输出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 53.97%,总收入达 1431 万元,劳务输出人员年收入为 800010000 元,劳务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 36.32%。一部分村的劳务收入占到人均收入一半以上,劳务收入最高的银桥乡丁家坝村,全村 380 人,劳

6、动力 190 人,外出务工 180 人,2009 年村人均收入 3670 元,劳务收入占人均收入的 59.41%。传统传统种植种植业业是中高山区是中高山区农农民收入的基民收入的基础础。 。全县中高山区种植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 21.7%。调查的 14 个中高山村,人均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为 627.67 元,占人均收入 21.05%,其中有 10 个村的农民收入除劳务收入外,主要依靠种植业收入,主导产业收入占有份额不足 5%,种植业依然是中高山区农民收入的基础。主主导产业导产业在中高山区已起步在中高山区已起步发发展。展。近年来,通过调整产业布局,抓“强村大户”,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中高山村蚕桑、畜

7、牧、烤烟等产业发展较快,农民增收明显。如银桥乡丁家坝村狠抓蚕桑、畜牧养殖发展,全村 101 户 380 人,年养蚕 450 张、养猪 500 余头(其中年养蚕 10 张以上的大户有 30 户、养猪 10 头以上的大户 3 户)。2009 年该村蚕桑、畜牧产业收入达到 53 万元,在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达到 18.26%。饶峰镇新场村、银桥乡铜钱峡村、银杏坝村大力发展烤烟,2009 年烤烟收入在村人均收入中所占比重分别达到 49.82%、38.77%、55.38%。主导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有效增长。国家政策国家政策补补助助为为中高山区中高山区农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随着国家

8、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国家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各项对农民的补助政策,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基本保障。全县中高山区农民国家政策补助收入占 6.1%。调查的 14 个村 2009 年国家政策性补贴达 284.14 万元,人均政策补贴收入 354.38 元,占到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7.21%。调查反映,中高山区一些低收入贫困户生产生活来源主要靠国家政策补助。如喜河镇档山村 181 户 601 人,2009 年退耕还林、粮食直补共计 35 万元,人均 582.36 元,占人均纯收入 17.08%。该村村民王明才家庭 2 人,劳力 1 人,现仅依靠每年退耕还林 10 亩 245

9、0 元、低保 1440 元维持生活。另外近年来实施的农村合作医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低保等惠农政策也对中高山区农民增收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特色特色产业产业在中高山区在中高山区蕴蕴含潜力。含潜力。我县中高山区林业资源丰富,一部分农民靠山吃山,大力发展经济林特园,拓宽了致富门道,中高山区特色产业收入占到 7.1%。如银桥乡铜钱峡村村民聂昌德近年来种植漆树 60 余亩,现已有 8亩收割生漆,每亩收入 4000 余元,2009 年仅生漆收入 36000 元。同时,还带动了邻近部分村民种生漆,每户仅生漆收入人均增收 200 元以上。据调查,我县海拔 600800 米的中高山区核桃、板栗、生漆、

10、油桐、魔芋、食用菌、中药材等生长适宜区,且中高山区大多数农民具有种林特园的传统和技术,发展以经济林特园为主的特色产业具有潜力。二、 中高山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当前,我县中高山区主导产业发展薄弱、农民增收步伐缓慢,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一)(一)传统传统种植种植业业普遍。普遍。目前,绝大多数中高山区农民仍然把传统种植生产作为收入主要来源和生活保障,但由于中高山区土地瘠薄、耕地资源分散,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加之退耕还林实施后可用土地有限,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生产状态。中高山区的农业生产现状,致使种植业效益低下,与川道地区相比,同样的投入亩产收益中高

11、山区只占川道地区的 30%左右,中高山区种植业的增收空间和潜力小。(二)主(二)主导产业发导产业发展薄弱。展薄弱。由于对中高山区主导产业发展的宣传和组织引导不力,群众对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意识淡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农业主导产业收入在中高山村经济收入中占有份额很低。据调查的 14 个中高山村中蚕桑产业收入为 6.43%、畜牧养殖业为 11.91%,有 5 个村的主导产业发展几乎空白。如喜河镇档山村,蚕桑收入仅为 2.51%,畜牧收入仅为 6.97%。就是产业发展较好的如曾溪乡四新村蚕桑收入为 11.39%,联盟村畜牧收入为 23.25%。对比川道,大多数村以蚕桑、畜牧为主的产业收入均在 30%以上

12、,有的川道村蚕桑、畜牧产业收入达 50%以上,中高山区的主导产业发展与川道相比差距很大,发展基础薄弱。(三)(三)项项目目资资金投入缺乏。金投入缺乏。中高山区项目扶持和资金投入缺乏是制约中高山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一是一是项项目扶持和目扶持和资资金投入金投入严严重不足。重不足。近些年来,全县按照集中川道、抓点示范的思路,将大部分项目及资金投入向川道地区集中,忽视了对中高山区的项目扶持和资金投入。据调查的 14 个村显示,近三年来除通村道路硬化政府给予项目资金补助外,仅有 6 个村在发展畜牧产业、集中安置、新建蚕室、发展食用菌方面争取有部分项目及资金扶持,其余村没有任何项目安排和资金投

13、入;而川道地区项目及资金扶持覆盖率达 95%以上,大多数村甚至被多次覆盖。以城关镇为例,近三年中全镇累计安排实施18 个项目,投入资金 1250 万元,而投入到中高山村的项目 5 个资金仅 350 万元,占 28%。项目扶持和资金投入缺乏,使中高山区主导产业发展缺乏基础,极大地制约了增收步伐。二是中高山区二是中高山区农农民民贷贷款款难难。 。调查了解到中高山区农民普遍反映贷款难,借用长阳乡田心村村民谭克新的话说:“想发展、没资金,想贷款、没门道”。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因担心经济基础差的农户不能按期还贷不愿发放;另一方面全县乡镇农村信用社覆盖网点不全。目前只有9 个乡镇设有农村信用社,

14、其余如银桥、红卫、长阳、曾溪、中坝、银龙 6 个较偏远乡镇没有农村信用社网点,农民没有地方贷款。极少数农户贷到款后,只能将资金用于解决主要困难。据调查,中高山区 71%的农户将贷款资金用于建房及居住设施改造;21%的农户用于子女教育及生活支出;仅 8%的农户用于产业发展。家庭底子薄、自有资金少、贷款难等制约中高山区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和增收的突出问题急需破解。(四)(四)农农民文化技能水平低。民文化技能水平低。调查的 14 个村共有劳动力 4419 人,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 2791 人,占劳动力总数的 63.16%,而能够熟练掌握一门技能的不足 40 人,占 1%。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参加任何技术

15、培训,没有一技之长。表现在,一方面劳务输出人员中技能型人才极少,大多数从事强体力、高难度、多危险、低收入的苦力劳动,挣的“血汗钱”,劳务增收潜力不大。另一方面,因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低,掌握不了一些农业及主导产业发展的新技术,现代农业新技术推不开,制约和阻碍了农业内部增效和产业发展。(五)(五)农农村基村基层组织层组织引引领发领发展作用展作用较较弱。弱。近年来,尽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但调查发现仍有一些中高山村村班子和干部由于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不想干不愿干的问题,导致发展思路不清、责任不明、措施不力,没有组织引领发展主导产业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没有把农民增收抓在手上、落到实处。调

16、查的 14 个村中,有 8 个村对发展产业、农民增收缺乏清晰的思路计划、目标任务和办法措施,偏远村尤为突出。(六)工作机制不(六)工作机制不顺顺合力不合力不强强。 。目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对中高山区主导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机制、落实措施和工作合力;另一方面考核机制还需不断完善,县上只对“一村一品”建设示范村或重点村实行了考核,对没有实施“一村一品”建设的其它村,特别是中高山偏远村没有实行考核,形成了两级分化,有碍全县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三、 加快中高山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步伐的建议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统筹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突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推进“三化”进程中采取“抓点示范、带动引领”的举措,让川道地区先走一步、先富裕起来的思路和决策是正确的。目前川道地区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已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川道由于高效农业的发展,受土地利用率、产出比较效益的影响以及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以蚕桑、畜牧为主的主导产业已开始向中高山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