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模式:复合网络中心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966713 上传时间:2017-08-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来学校模式:复合网络中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未来学校模式:复合网络中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未来学校模式:复合网络中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未来学校模式:复合网络中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未来学校模式:复合网络中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未来学校模式:复合网络中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来学校模式:复合网络中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未来学校模式:复合网络中心【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教育应用的不断深入,未来的学校将会发展成一个包括技术信息网络、人际经验网络和社会价值网络三位一体的网络中心。技术网络只会强化而不会取代学校教育。在作为复合网络中心的未来学校里,个体社会化必须解决的认知、行为和态度特别是信仰等问题将会得到有效的统筹解决。 【关键词】学校模式;复合;网络中心 网络引入教育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未来的学校模式将是怎样的?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互联网的出现及其伴随信息技术的更新而获得的飞跃发展,不仅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信念,也在迅速改变着我们的教育以及千百年来习以为常的学校模式。可以预见,未来的学校模式将是一个包

2、含技术信息网络、人际经验网络和社会价值网络的三位一体的复合网络中心。 一、未来的学校是一个复合的网络中心 1未来的学校是一个技术信息网络中心 2现代学校教育是提升个体生活、传播发展文化的生根手段和途径。当上网成为一种流行垂涎和时尚文化的时候,学校就无法回避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影响。据美国电脑工业年鉴2001 年 4 月 24 日公布的统计结果表明,全球因特网用户人数已从 1998 年底的 2 亿多人增加到去年年底的 4.14 亿,如果将偶尔上网的人数计算在内,则这个数字还要增加 28%。另据统计,至去年年底,全球网页达 30亿页,而且每天正以 300 万页的速度增加。在中国,至 2000 年底,全

3、国上网用户也已达 2250 万,列全球第三位,而且这项记录还在不断更新。在深圳,70%的家庭拥有电脑,60%的学生在上网。在打破权威的时代里,感受网络所带来的各种文化养料本身就是一种时尚,上网一族的“网虫”已经无法离开网络而生活,网络成为他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网络学习方面,社会似乎已经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这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危机。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对网校和校园网的不断涌现可以看作是各国教育对信息技术的积极应对。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功效。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或论述难以数计。综观近期的研究成果可知,信息容量大、传递速度快、自主性和

4、选择性强、提高学习效率与降低学习成本等,是人们普遍赞赏的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功能。其实,把获得的知识(信息)与获取信息的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的完满结合,更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无以伦比的功能,西方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3于方法的知识。 ”在追求高效能的时代,当教育质量实际上成为学校生命线的时候,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便越来越需要依赖信息技术。 传统的学校是一个技术知识中心。传统的教育教学技术曾经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引领风骚,如造纸技术、书写技术、演示技术等,这些技术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知识增长水平相适应,而与知识激增、陈旧速率加快的信息时代的要求越来

5、越远。传统的学校传递的是知识,学生学习的是经过国家、社会或教师裁剪、筛选、加工或改造了的信息,即知识,这有其真理性的一面,但这些知识不仅容量有限,而且传递速度慢,尽管适应了国家、社会的需要乃至教师个人的意愿,可未必适合学习者的水平、兴趣和特长。在作为技术知识中心的传统学校里,学校是知识的中心,但基于旧式技术的知识传递是单向的,教师在学校里传递学生在学校里接受,并不构成“网络” ,不仅限制了受教育的规模,而且学习者对课程没有多少自主性和选择性。 未来的学校将是一个技术信息网络中心。传统的教学媒体将会退居次要地位,而网络技术将会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主导技术,从而使学校成为社会区中技术先进、环境舒适、

6、功能配套、指导有力的信息集散地。在未来的学校,基于对网络等现代技术信息的获得,在空间上突破了学校的地域限制而具有广延性;在时间上突破了学校的日程安排而具有全涉性和弹性;在信息获取方式上突破了单向、被动的传递限制,而具有平等性、交互性和多向性。信息技术化、技术网络化就使学校成为覆盖全球的信息“网络”里的一个中心。4这种“中心”无法在学校之外形成,因为信息不完全等于知识。信息资源只有借助技术网络,通过课程模式转变为知识资源,它才具有下面的积极功效,而惟有学校才具备这种转换功能。技术信息网络中心为学生和社区中有需要的人士提供获取有用信息(知识)的场地和指导服务。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在广袤的信息天地里

7、,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兴趣、特长并有助加速社会化发展的信息,并将它们整合成一个一个相互关联、又不断加深拓展的课程,通过学习和训练,拓展认知领域,发展操作技能,提高心智水平,建构知识体系。 2未来的学校是一个人际 经验网络中心 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行为经验习得的过程。行为经验的习得对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对于自然习得来说,学校教育可以为个体行为经验习得提供类型最多样、过程最简便、形式最集中、训练最有效的帮助。自从学校教育产生以来, “经验”的选择与实话就成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无论是传统教育理论,还是现代教育理论,对问题探讨的核心都是“经验”的选择与实施。虽然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取向和结

8、论,但尽可能使“经验”在符合社会正统价值或主体集团利益的同时具有多样化、集约化和高效化,则是社会发展的强烈期望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传统的学校是一个书本经验中心。在这样的中心里,以教科书为代表的书本是学习者获取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惟一的或主要的源泉,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也把学生局限在有限的教材之中。正5如宋真宗的劝学诗所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盅粟。男儿欲遂平生长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仿佛书中已包含了一切,人的成长无需外求。然而,传统教科书展现的“经验”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型都是极其有限的,在文化价值上还具有单一性,根本无法构成一个江中个体多方面需要的“经验网络” ,而且在来源上具有间接

9、性,在时间上具有迟效性。这种缺陷可称为“经验本体不足” 。在农业社会或工业社会初期,学习者尚可应付人生所需,而在工业社会后巨大作用特别是信息时代,这种“经验本体不足”不仅无法使学习者应对人生所南,就连应对学校生活都有困难。此外,传统的教育教学倚重书本知识,忽视实际经验;倚重间接经验,忽视直接经验,纸上谈兵,堂上种稻,这种缺陷可称为“经验传习偏颇” 。这不仅使学习者获得经验的途径比较单一,而且获得的经验也比较狭窄,以致饱读诗书,空谈心性,不求实用。陶行知从现代精神出发批评传统学校的教育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并且认为不实行“教育即生活” 、 “社会即学校” 、 “教学做合一”的改革,就无

10、以革除这一弊端。这种状况正在改变,而且也只会因为以网络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介入而发生改变。 未来的学校是一个人际经验网络中心。由于对网络技术的教育应用,作为学习对象的“经验”有效地突破了书本的局限,而建筑在广阔的人际关系上。一方面,进入学习领域的经验数量和类型大大增加,在文化价值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多质经验本身就是一个“网络” , “经验本体丰富”成为现实。另一方面,经验的习得不6仅可以在书本上、在现实交往中进行,而且可以在网络里、在虚拟的情境下实行。这就拓宽了经验习得渠道,从而使多样化的渠道也成为一个“网络” 。传统学校也有人际交往,但大量的交往特别是师生交往是不平等的,学生的主体

11、性受到很大的局限。未来的学校模式将会因“网络”而使教育中的人际交往包括师生关系变得更平等、民主,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高扬。总之,在人际经验网络中心模式的未来学校里,人际交往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形式,而且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学生通过人际交往学习垂涎经验和社会经验,在人际网络中获得实用的知识技能,得到生动、直接、深刻的情感体验,藉此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人际经验网络中心具有书本经验中心无法比拟的功能,它所追求的不只是观念层面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触及人的情感和行为,这对人的态度、价值、信念的形成和巩固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3未来学校是一个社会价值网络中心 知识、经验和价值是学校教育和个体学习的重要内容

12、,通过传习可以使学习者的认知、行为和态度(包括信仰)得到改善和发展。价值培育或价值认同向来为学校教育所关注。在我国,价值教育更是形成了长久的传统,千百年来,知识与经验都让位于正统价值观念特别是伦理道德规范的培养。即便到了现代社会,这种信念似乎并未改变过。就教育的现代社会功能来说,美国功能主义学者Parsons 等把社会结构分为有机行为体系、人格体系、文化体系和社会体系四大部分,学校教育不仅发展“有机行为体系” ,而且7还影响“人格体系” ,使个体学习并掌握“共同价值” 、 “社会规范”和“情感表达方式” ,最终形成一种以价值为核心的态度体系。 传统的学校是一个学校价值中心。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主要

13、依赖学校,在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和如何形成这种价值观方面,学生始终处在被灌输者的地位,没有多少自主选择的余地。学校在灌输价值观的时候,尽管不会有违国家主导的价值标准但在国家主导价值标准的学校选择问题上,免不了带有浓郁的校本功利主义色彩,如对全面发展目标的认知和全面发展教育的举措,在应试教育的文化氛围里就普遍出现片面性,这就说明学校价值中心模式实话的是一种狭隘的价值观。学生无法感受主导价值体系的全貌,而且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容易被校外非主流或对立的价值观的“新颖性”所吸引。与此同时,学校在灌输价值观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单向授受方式,为了保证授受的有效性往往还采取许多“有力”的措施,这种被强制感诱发出许多

14、接受障碍。在民主与文化多元的社会里,限制学生对多元价值的了解,往往会降低他们对主导价值的接纳程度。这是现代社会学校价值中心模式暴露的越来越严重的弊端。 未来的学校是一个社会价值网络中心。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将不仅仅依赖学校,社会各种价值体系,包括主流的、非主流的和叛逆的,都将可能进入学生的视野,特别是借助技术网络而流布的观念更是形形色色,无处不在,学生接纳哪种观念更新,取决于该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和具有教育责任的人所发挥的指导回升,但选择的主动权在学生。指导选择与灌输接纳不同,一旦确立某种观念,那么,8这种观念在认知上是明了的,在情感上是认同的,在意志上是决然的,在行动上的一致的,也就是说,他将达到知

15、行合一,矢志不逾的“信仰”的境界。二、技术网络只会强化而不会取代学校教育 信息社会的技术将会成为重要的变革力量,它对学校教育具有强化功能。然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网校的大量出现,是否会取代学校和教师,这是许多人都极其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在确认网络技术的教育应用会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教与学的行为的同时,也必须确认技术性网络仅仅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一个环境,虽然这种环境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它永远无法取代能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或创设多种环境的学校。 首先,从教育媒体的发展来看,任何媒体包括技术网络都不是万能的,它们各有优势,不同性质的媒体之间没有替代性。而媒体在教育中的介入将

16、呈现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先进的趋势。国外学者(如安东尼贝茨、嘉格伦等)也认为,媒介不是信息,就信息传递而言,任何一种媒体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而且,网络技术的教育应用需要依赖大量丰富的教学软件劫持依赖教育人员细心维护和严格管理。因此,网络技术再完善,也不可能改变其作为教育、教学的工具(手段)这一本质。 其次,从教育的本质来看, “教育和培训是保存和增加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的首要系统。这些系统传播知识的速度和效率决定了人力资本的开发率。 ”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寻求和努力实现教育与培训的最9大的速度和效率。教育的主体是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教育过程中相互依存的两个要素,教育是人培育人的活动,这是其最本质的特征。人类随着自身的不断进化选择了最有效率的教育模式 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创造出学校教育,这是人类教育的最大创新。学校教育是不会早于人类社会而消亡的。第三,从学生的成长来看,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成长着的学生会遇到许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