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广州一模语文试题+答案+评分细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666604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408.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广州一模语文试题+答案+评分细则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6广州一模语文试题+答案+评分细则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6广州一模语文试题+答案+评分细则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16广州一模语文试题+答案+评分细则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16广州一模语文试题+答案+评分细则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广州一模语文试题+答案+评分细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广州一模语文试题+答案+评分细则(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2016 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 文2016.3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 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学生号。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国内外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首先就会想到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中国中心主义,由此关注起中国儒家的天下观。不过, 天下观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学说,在涉外实践中如何实现理想的世界秩序

2、,儒家学者们还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与之配合。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 秩序。要使“天下” 有序,就要“协和万邦” 。尚书 尧典中记载, 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显然,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而“和”的本质是“仁”, “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左传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孔子

3、曾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 ,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他们旨在阐述, “中国”帝王不要去直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境,和平相处。所以,即使是明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水军巡游东南亚以及印度洋诸国时,他们也是秉持着 “圣王” 对于“夷狄之邦,则以不治治之”的坚定理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还要处理好“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关系。所谓“王道”,就是道德来感化四夷。孔子曾说,“远人不服

4、,则修文德以来之”。而“霸道” ,则是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张“以力辅仁”。 左传曾谈到军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于此可见, “兵”只是昭示“文德”的手段。“厚往薄来” 也是儒家治理天下的一条原则。孔子所总结的周朝治理天下的九条纲领中就有:“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关于“厚往薄来” ,据唐朝孔颖达解释: “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薄来, 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 “君子” (统治者, 有德者)应当以“义”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不过,孔子并不否定“利”。孔子所否定

5、的是不义之利。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孔子将“义”置于“利”之上,提倡“以义制利”。而孟子主张,“君子”应持“义”而忘“利”。后来的中国封建帝王,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对于“四夷来朝”的行为也就一概施行“厚往薄来”的方针。譬如,十分节俭的明太祖就曾指示:“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 动经数万里, 彼既慕义来归, 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怀柔之意。 ”2 儒家文明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普遍价值。如上所述的这些涉外理念,今天对于我们也有十分宝贵的理论价值。(摘编自陈尚胜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研究中国古代地外关系,既要关注古代的朝贡制度、中国中心主

6、义和儒家的天下观,也要考虑与之配合的涉外理论。B. 儒家认为,“和”是构建理想天下秩序的思想准则,是国家之间的交往方式,应以此实现“协和万邦” ,使各国和平相处。C. 外交上, 儒家主张既要有 “王道”,又要有“霸道”,但要“以力辅仁” ,即以“王道为主,以“霸道”为辅” 。D. 儒家的义利观批判见利忘义,主张“以义制利”,表现在外交上就是“厚往薄来”,尽其所能来回报对方的深情厚谊。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左传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重要的是要友善地与邻国相处,以达到“亲仁”的理想境界,这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法宝。B. 儒家认为求同存异才能和谐共处,故其所倡导的 “和”

7、是建立在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差异的基础上的。C. 明朝郑和率领水军巡游诸国时,对“夷狄之邦”奉行“以不治治之”的理念,体现了与邻国相处“和为贵”的思想。D. 明太祖十分节俭,但是在赏赐来朝使节时却非常大方,这是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以显示对蛮夷之邦的怀柔之意。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协和万邦” “天下一间” “厚往薄来”等涉外理念,是建立理想世界秩序的重要保证, 这对解决当今国际问题的困局有借鉴价值。B.后世儒者提出的“王者不治夷狄”的主张,虽然与儒家所持的天下观并不完全相同,但同样显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C.一个国家要赢得别国的尊重,除

8、了施行仁爱、道义之外,还需要拥有显示国家威力的军队,因此“弱国无外交”是有道理的。D.儒家的重义轻利的思想,告诉我们不要计较眼前的利益,而要着眼于未来发展的大局,这样才有助于推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中进士第,补集贤校书郎。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三迁谏议大夫。穆宗立,荒于游畋,内酣荡,昕曙不能朝。郾进曰:“十一圣之功德,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

9、,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曰:“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 ”帝惭曰:“朕少间当请益。“高釴适在旁,因言:“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之人不知有响儒意。”帝重咎谢,咸赐锦、币。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迁礼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先是,上供财乏,则夺吏奉助输,岁率八十万。郾曰:“吏3 不能赡私,安暇恤民?吾不能独治,安得自封?”即以府常费代之。又诏赋粟输太仓者,岁数万石,民困于输,则又辇而致之河。郾乃旁流为大敖受粟,窦而注诸艚。民悦,忘输之劳。改鄂、 岳等州观察使。 自蔡

10、人叛, 鄂、岳常苦兵, 江湖盗贼显行。 郾修治铠仗, 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中悉捕平。又观察浙西,迁检校礼部尚书,卒于官。赠吏部尚书,谥曰德。郾不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居家怡然,不训子弟,子弟自化。室处庳漏,无步庑,至霖淖,则客盖而屐以就外位。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涖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闻者服焉。(节选自新唐书?崔邠传)【注】十一圣:穆宗之前的十一个皇帝。敖:通“廒”,储存粮食的仓库。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或问其故曰 /陕

11、土瘠而民劳/吾抚之 / 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 /杂以夷俗 /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B. 或问其故 /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 /犹恐其扰 /鄂土沃民剽 /杂以夷俗 /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C. 或问其故 /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 /犹恐其扰鄂 /土沃民剽 / 杂以夷俗 /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D. 或问其故曰 /陕土瘠而民劳/ 吾抚之 /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 /杂以夷俗 / 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B.六经,

12、指诗经 尚书礼记论语周易和春秋六部经书。C.礼部,古代的官署,随唐起为六部之一,党管礼仪、祭祀、学校等事宜。D.赠,追赠,古代皇帝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崔郾忠于职守,严格要求官员。他在吏部任职,亲自考查官员,注重选拔人才;在虢州为官,对下属官吏不赡养父母、不体恤百姓的行为给予了严厉批评。B.崔郾为人耿直,善于劝谏皇帝。他从祖上基业、国家安危和百姓生计的角度直谏宗勤于朝政,后委婉劝谏敬宗习读懦家经典,他的建议都被采纳。C.崔郾推行善政, 体恤百姓疾苦。 他在虢州修建粮仓和运粮通道,免去了百姓长途运粮之苦;在鄂州、岳

13、州整治军务,消除了老百姓所受的盗匪之患。D.崔郾居家简陋, 关心亲朋故友。 他的房屋低湿, 又没有走廊, 客人们在雨天只能站在屋外;他不积蓄钱财,经常周济亲朋好友,供他们办理婚丧大事。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 。 (10 分)(1)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2)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 题次韵送张山人归彭城苏轼羡君飘荡一虚舟,来作钱塘十日游。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笔总眉愁。雪中乘兴真聊尔,春尽思归却罢休。4 何日五湖従范蠡,种鱼万尾橘千头。【注】张山人:即张天骥,北宋时彭

14、城(现徐州)云龙山的一位隐士,苏轼的好友。雪中乘兴:指王子猷雪夜访戴逵兴尽而返的故事。聊尔:姑且如此。8.请指出颔联的巧妙之处,并简要赏析。(6 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 诗经氓中“,”两句运用了比兴手法,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2)李煜虞美人中, “,”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无限幽怨。(3)苏轼赤壁赋中,通过“,”的描写,侧面烘托了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动人。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右边

15、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 分)鱼的故事张 炜父亲也被叫到海上拉鱼了。我沿着父亲的足迹,去海上看那些拉大网的人。海上没有浪,几个人把小船摇进去。随着小船往海里驶,船上的人就抛下一张大网。水面上留下一串白色网漂。小船兜一个圈子靠岸。剩下的事儿就是拽住大网往上拖,费劲地拖。这就是“拉大网” 。网一动,渔老大就呼喊起来,嗓门吓死人。所有的拉网人随号子嗨呀嗨呀叫,一边后退一边用力。大网慢慢上来了, 岸边的人全都狂呼起来。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活蹦乱跳的

16、鱼一齐离水。各种鱼都有, 最大的有三尺多长, 头颅简直像一头小猪。有一条鱼的眼睛睁得老大,转动着,一会儿盯盯这个,一会儿盯盯那个。我相信它懂事。岸边早排好了长队,都是赶来买鱼的人。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担筐。鱼不值钱,卖鱼的扔下一块钱就可以随便背鱼。父亲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早晨要拉“黎明网”,这网最重要。这时也是海上老大最精神的时候。拴网绳了,喊号子了,领头喊的人两手伸得像大猩猩一样长,一举一举大喊。海上老大就高兴这样。父亲也跟上喊,额头冒着汗珠。父亲学会了做一种毒鱼。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父亲把衣袖绾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然后分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没事了。”母亲喘着把鱼做好。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真好吃。这才叫好吃。父亲从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这天晚上愉快。 父亲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母亲为他缝补衣衫。我胆子大了,伏到父亲背上。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