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杜甫爱国诗的教学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963616 上传时间:2017-08-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感于杜甫爱国诗的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有感于杜甫爱国诗的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有感于杜甫爱国诗的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有感于杜甫爱国诗的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有感于杜甫爱国诗的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感于杜甫爱国诗的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感于杜甫爱国诗的教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有感于杜甫爱国诗的教学我们都知道学习著名诗人的爱国诗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达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要做贡献的目的。所以说把杜甫的爱国诗上好非常重要。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伟大成就,更能使学生的爱国之情得到升华。 那针对初中语文教材的杜甫爱国诗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过程的, 。 一、了解写作背景 孟子说过:“知人论世。 ”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

2、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杜甫早期诗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到了晚期则是忧国忧民。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到衰,由强大到削弱,由统一走向割据的转变时期。所以我在上课时就先给他们介绍写作背景,这样才方便他们把握诗歌的主题。 二、创设教学情境 2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结构主义课程论创始人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

3、学教材的兴趣。 ”教师如能创设游戏、竞赛、悬念等趣味情境,将新的知识寓于其中,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有情有境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所以我在上课经常会根据诗歌的内容,创设有关的情境,把学生引到课堂当中。高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指导朗读,当堂背诵 如果说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能使学生亲近诗歌,把学生带到了诗的大门外,那么熟读吟诵,是把学生带进诗歌大门的关键一步。诗歌具有音乐美,韵律美,讲究节奏和韵律。所以读诗比读一般的文章要求更高,刚开始学诗的时候要作好正确的引导。 1范读。 教师应该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使他们感到学习诗歌是一

4、种美的享受。同时教师还要以无限深情歌颂历史上的仁人志士的豪情壮志,如对杜甫的“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想”的崇高品质,在诵读时都倾注着无限景仰之情,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正确的范读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想用范读作为调动学生情绪,把握作者感情基调的突破口。 2指导学生朗读。 3古人对 “读”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只要多诵读,遍数多,自然会琅琅上口,久久不忘,读的熟则不必解说,自晓其义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

5、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入门之径,通过读准字音、节奏、停顿,才能整体感知文本的大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感受到古诗特有的韵味。 3引领学生在配乐诵读中进入意境。 我国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诗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声韵和谐,只要按照诗文偃仰起伏,做到口眼并用,心到口到,把握诗文基调,这样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掌握作品的艺术技巧,而且可以融会作品的精神于自己眼前和心中,让人进入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里去。另外,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哀的情调。而诗歌与又有着与生

6、俱来的缘分,所以不妨把音乐引进来。教师可以在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后来一段配乐朗诵,以此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感情,并在一首首乐曲里提升为对文化的倾慕和敬重。4背诵。 朗读时要做到读音正确,停顿恰当,语调合理。反复读,背诵时4要做到连句成层,连层成段,连段成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直到背得琅琅上口,滔滔不绝,自然成诵,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真正化为自身的血肉。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课堂上开展多形式朗读,熟读成诵是古诗学习必由之路,

7、也是古诗文学习的正途。让学生熟读成诵,既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更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形成深厚的语文积淀,提升其人文素养。 四、了解内容,把握情感 1首先是审题目。 要了解诗的内容,关键是审好题目。从题目上看是不是透露了诗的内容。如杜甫的春望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我们就懂得,这是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在春天所看到的景物。知道了这些内容,我就提出下个环节。 2找景物,描绘画面。 这里开篇即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画面中的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在此,名为写景,实为抒情。抒发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3抓

8、住末句,把握情感。 从 春望这首千古传诵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表达了诗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焦急心情,诗人在写景中抒发感慨,把国破之痛写得十分强烈。把爱国与伤时之情紧密交织在一起。 4注意各联的表达方式 5读叙事联时要了解作者的经历,了解事件。读描写联时,要判断里面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了解其效果。还注意里面形容词和动词的运用。当然读到描写时还要判断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教学。 五、架设心灵之桥,领略文笔之意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

9、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 ,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 ,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 ,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以上是我在杜甫爱国诗中一些思考和尝试。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有兴趣接触诗歌,让学生乐于去诵读诗歌,让学生在品味中有6多方面的收获,这是教学的良好开端。同时再加以引导学习。这样会有利于学生的学,使他们懂得杜甫爱国诗的艺术成就,懂得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人民,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而献出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