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用彤对道藏的整理与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621306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1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汤用彤对道藏的整理与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汤用彤对道藏的整理与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汤用彤对道藏的整理与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汤用彤对道藏的整理与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汤用彤对道藏的整理与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汤用彤对道藏的整理与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汤用彤对道藏的整理与研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汤用彤对道藏的整理与研究赵建永2012-7-30 15:28:00 来源:中国道教2005 年 02 期汤用彤 (18931964),191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留校任教。1918 年赴美留学,1922年于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等。1949年 1 月被推选为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行校长之职。 1951年 10 月至病逝任副校长,兼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全国政协一届委员、三届常委、全国人大一、二、三届代表。汤先生望重学林,被誉为“学界鼎杰”。他是当时最博学的学者之一,淹通经史子集,成为一代文化研究的宗师,在世界学术界享有崇高威望。其

2、道教研究成果,亦常有论著称引1,只是尚无专文研讨。笔者协助汤一介先生整理校订汤用彤全集有年,深感汤用彤先生于道藏整理功不可没,故留意搜集相关材料,遂成此文。由于佛、道二教的密切关系, 汤用彤先生在研究佛教史的同时,也关注道教史的有关问题。他在王维诚 审查书中说:“今日吾人对于道教历史知识甚为幼稚。 ”2此语如实反映了当时道教研究草创期的艰难状况。汤先生正是道教史学科创立的主要拓荒者之一。饶宗颐先生说: “汤用彤先生对于道释宗教史之开拓,懋著功绩,沾被来学多矣。”3任继愈先生说:“他对道教的关心不下于佛教,只是没有写成著作,他的功力鲜为人知。他写的读太平经书所见已透露了坚实的功力。”4汤先生留学

3、哈佛时,系统学习了宗教学理论,后皆体现在他对佛教、道教的具体研究中。基于上述方法,他“开创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宗教史研究的新局面。”5他对道藏的整理,为后来学者的道教研究起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其贡献不仅表现在具体结论上, 而且体现在他对道教研究人才的培养上,如王明、任继愈、王维诚、王利器、汤一介、萧萐父、许抗生诸先生, 牟钟鉴教授也亲承教诲, 认为汤用彤先生对自己的 “学术思想影响是很大的,可以说是终身的。”6他们后来皆成为道教史学科建设的主力军。正是汤用彤先生等前辈筚路蓝缕之功,奠定了中国学者道教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特色。汤用彤先生的道教研究成就主要集中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他对道藏就三部分作了重

4、点探讨:一、确考道教最早经典太平经,理清了此经与早期佛、道教的关系,从而奠定了道教研究的基石;( 于兹不赘 ) 二、对寇谦之改革原始道教的研究;三、梳理了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玄学、佛教之间的关系,并从“本末”之辩的角度对当时三教关系进行鞭辟入里的解析。一、对寇谦之改革北天师道的研究汤用彤先生对 太平经 的研究较为偏重于道教形成时的思想渊源,而他对寇谦之改革所作的研究, 则更为重视道教在发展中社会因素和制度仪式方面的内容。这是民间原始道教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因而他的此项研究具有极可重视的学术史价值。他指出:“晋宋之际,道教之势力,逐渐确立。教会之组织,经典之造作整理,均已具有规模。北朝道教势力,由寇

5、天师而光大。”7北朝托名李弘的叛乱,由于事关寇谦之对旧天师道的改革, 所以汤先生先考察了史料中的 “李弘”现象。他首次提出了李弘和农民起义的关系问题,认为“李弘”一名是晋时领导农民起义的道教领袖代名词。唐长孺继承汤先生的研究成果, 进而指出李弘姓名在广泛地区长期作为起义领袖出现,是因道书中说李弘是 “老君”众多化名之一,或其转世,下为人主8。汤先生研究认为, 北魏国师寇谦之集道教方术之大成,对道教徒加以整齐严肃之戒规与组织,实为道教复兴之功臣。而汉代以来,图谶历数之学,颇流行于北方。谦之备悉其术,称新经应运出世,神人作诰,付之以经,转佐北方太平真君(太武帝 ) 。其所言与于吉所谓太平气至,德君

6、将出之说相似9。经寇 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不同于以往的天师道, 后人称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 汤先生指出,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的总原则是 “以礼度为首” ,即保留和增加适合儒家礼教的内容,革除和废弃违背儒家礼教的制度。寇谦之所言之 “礼度”,内容虽不详于 释老志中,但颇详于老君音诵诫经之中10。而老君音诵诫经就是云中音诵新科之诫 中之一部。 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的具体内容都包含在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中。因此,考证道藏中云中音诵新科之诫的作者与思想,即可了解寇谦之改革的情况。陈国符道藏源流考曾简单提到老君音诵诫经“盖即云中音诵新科之诫”11。汤用彤先生则提出, 今道藏力帙诸诫律 老君音诵诫经 、 正一法文天师

7、教戒科经、女青鬼律等七种均系寇谦之的著作,而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当原为这些诫律之总名。从现存道藏力帙各卷中之戒经残缺不全的情况看, 当为寇谦之原书的一部分, 有的仅存篇目, 但大概保存了原书的骨架12。其中文句虽在辗转抄录中或有错落、后人增改者,然各戒经内容与释老志所载寇谦之思想基本相同。经以上考证,汤先生判定道藏力帙所收诸戒经是寇谦之的著作,因此可以根据它来研究南北朝道教史中的一些问题。他的这些研究成果,至今常为道教史学界所称引13。汤先生在研究寇谦之的北天师道改革时,也在为梳理陆修静等对南天师道的改革而搜集材料14。他 1961年与汤一介先生合写 寇谦之的著作与思想 一文的副标题是“道教史杂论

8、之一”,又据其名为有关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的资料的未刊稿,说明他研究了寇谦之在北方的改革后,想接着对陆修静、陶弘景改造南天师道进行研究。 只可惜他还没来得及对这方面的史料进行广泛系统的梳理就病逝了。 通过以上研究, 他认为道教经过寇谦之等人的改革,与原始道教比起来已是内容大异。 此后虽然尚有农民起义利用道教,但已非道教的主要作用了。向来治史者因太武帝毁法的缘故而多注意寇谦之与当时佛教的斗争,汤用彤先生在对史料的全面掌握和分析后指出,寇谦之并不反对佛教, 反而颇欲借助佛教。寇谦之的新道教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产物,其虽为道教的形式,但内容多为儒家的礼、佛教的戒律和轮回说以及当时流行的玄学理论。

9、二、对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玄学、佛教关系的梳理道教与玄学的关联汤用彤先生认为魏晋玄学主要表现为:援道入儒,阳儒阴道,用道家的贵无理论来重释儒家经典;又注老解庄并形成新庄学, 祖述15老庄以成玄学形上学。 通过他对玄学中道家成分的界定,从中可见玄学之为新道家。他从以下两方面探讨了道教与玄学的关联。(一)道藏保藏的玄学材料魏晋玄学家之著述,历经千余年沧桑,少有全者。汤先生通过梳理道藏发掘出不少原以为佚失的玄学材料。道藏临帙有养性延命录二卷,题陶隐居集,序后又云“此书或孙思邈所集”。他据其内容及文体, 断定应以前说为是。 此书保存了两晋时期不少重要思想资料,他提出的以下数条甚可注意:张湛纂有养生要集十卷

10、 (隋书经籍志 ) ,但早已散失。杨伯峻列子集释附录张湛事迹辑略收集有关张湛资料颇全,但据养性延命录尚可补遗:养性延命录引张湛养生集叙曰:“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过此已往,义可略焉。”汤先生认为以上十项,当即已佚的张湛养生要集内容之大要,并由此可窥得当时道教养生学说的梗概。他认为列子一书在魏晋时期形成。张湛作列子注,注重以反本来解脱16。这是由玄学转向道教的重要契机,故道藏中颇收其书。如他发现养性延命录多处引有列子及张湛注,以及张湛其它佚文,可作研究张湛的参考17。 其研究说明: 道藏中确实保存了魏晋玄学的

11、重要史料,它的挖掘整理,对于深化研究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极有价值。(二) 道教与玄学在思想上的联系道教与玄学皆同源于汉代黄老道家,但前者博采民间神仙方术, 沿着长生修炼之道, 由黄老养生道术发展为神仙道教;后者则沿着理性思辨之路, 从黄老形名学发展为魏晋玄学。 汤用彤先生透过道教与玄学的不同看出他们的共通之处是俱本乎自然之说。道教文化的核心在于以道法自然的原则来养生。汤用彤先生指出, 老庄玄学亦尚全身养生。方技之全身养生之道, 亦旨在顺乎自然。 而此诚为玄学之根本义。抱朴子开篇言:玄者,自然之始祖。汤先生以为此举凡咽气餐霞之术,神丹金液之事,均须与自然契合。而清谈家尚清净无为,固亦全生养性之道。

12、凡与自然同德者,可与天地齐寿,故嵇康向往神仙长生,常修养性服食之事,以为神仙禀之自然。导养得理,不为声色所毁伤,则彭祖之伦可及,乃著养生论18。汤先生可谓最早关注了作为玄学家的嵇康与神仙道教之间的联系,其研究表明嵇康与道教的关系甚为密切。 新近研究进而认为嵇康创立了文士道教,并启迪了魏晋士族道教19。他还敏锐地注意到郭象庄子注 “遣之又遣”的双遣方法20。成玄英正是把郭象的“遣之又遣”认定为“重玄”。道教在此基础上,又融会佛教三论宗思想,从而产生了隋唐道教重玄学,成为魏晋玄学到宋明理学的过渡环节。汤先生阅道藏 ,还注意成玄英 老子注 佚文,在读至陈景元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一书时,也关注了其中“重

13、玄为宗”的思想21。经过蒙文通诸先生阐发,如今重玄学研究已蔚成显学。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汤一介先生明确提出先秦道家( 老庄等)是道家思想的第一期发展,魏晋玄学是道家思想的第二期发展,隋唐道教重玄学则是道家思想的第三期22。可见,汤用彤先生为玄学与道家道教复杂关系的理清奠定了基础。道教与佛教的思想差异汤用彤先生认为陶弘景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一文对于研究南北朝时期佛道两教在宗教理论上之不同,颇为重要。 据此文,他认为可知佛道两教:于形神、生死问题上看法相异;求得解脱的方法不同。也就是说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具有一些与其它宗教不同的特点。陶文所说形神相合,或离合自如, 是道教特质的表现, 也是与其它宗教

14、相区别的标志。它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人如何能成仙。从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看来,“神仙”乃是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它追求个体的长生不死, 所用的方法是个人身体和精神的修炼。这与佛教有很大不同, 并为当时佛道两教所公认。 围绕以上两个问题, 汤先生就陶文作了具体分析。三、汤用彤读道藏札记的意义解放后,汤用彤先生自言“常思治道教史”23。他初阅道藏,觉其内容庞杂,多系神仙长生之谈,便于读书时将有用之材料抄记若干,并加按语,以供治史者参考。 他留下的读道藏札记对魏晋南北朝道教研究材料的搜集整理,颇具学术价值。他注意搜集整理佛藏中的道教资料和道藏中的佛教资料;还注意使用敦煌道经史料。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

15、敦煌道教文献专号”的“编者寄言”称:“汤用彤先生的康复札记、蒙文通先生的古学甄微,在利用敦煌道教经卷方面,树立了崇高的典范。”241954年他不幸患脑溢血,使这一可能改变中国道教研究落后状况的宏伟计划付之东流。但他在病情稍好的情况下,阅读了大量相关道教的典籍,并写有一些道教短文和札记。其札记的特点是十分注意利用金石碑铭和教外文献中有关佛、道教的资料,在这一方面向为国外道教学研究者所忽视,即便他们重视也难望汤老学识之项背;在读道藏札记中,他着重考察了早期道经编纂的演变史:道教经典,自张道陵、于吉以降,层叠积累。两晋后,历经搜录编纂,卷帙渐增。抱朴子遐览篇所载约1200 卷,分类已颇复杂。汤先生颇

16、注意道藏中寇谦之与道书相关的记载,如光帙下谷神篇叙曰:“北魏寇谦之尝集道经,为其书少,遂将方技、符水、医药、卜筮、谶纬之书混而为一。”该文指明寇谦之编方技、 医药诸书入藏, 此亦为研究道书目录演变的一条线索。这或与魏书释老志所称寇谦之重视“服食、闭炼”、“服气、导引口诀之法”有关。南朝宋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云:“道家经书并药方、符图等总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其一千零九十卷已行于世,一百九十八卷犹在天宫。”又据广弘明集卷三南朝梁阮孝绪七录仙道录列经共4 部 425 种,1138卷;同书卷七谓北周武帝时玄都经目所载道教经籍已达6363 卷,其中包括新编入的诸子论 884 卷。至北周武帝崇信道教,在长安广集道书。延至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