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620518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1、2011 年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这是你的战争! ” 宗璞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语言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

2、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弗之不认得。一个学生走近说:“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

3、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 , 我, ”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 ”“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 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 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 ”弗之走得很

4、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 “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 “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学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 ” “那是

5、当然。 ”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 ”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回去了。 ”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11. 文中第3 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 分 ) 提示:问答的内容是志愿者的条件爱国、英语,照应上文“这是你的战争”、征调的内容,引出下文工学院、中文系、生物系学生的不同表现。12. 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提示:对学生爱国无法表达的赞赏、对学生的爱护、自己的激动的心情、

6、自己爱国的心情。13. 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慰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6 分)提示:分别从形象和对话情景上进行分析即可。形象:以学术为名逃避战争的懦夫;为了爱国战争宁愿心爱的学术的爱国青年。情景:动作描写、景物描写。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6 分)提示:( 1)点明时间,暗示社会背景,渲染氛围;( 2)暗示情节的发展;( 3)衬托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2、2010 年江苏高考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溜索阿城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

7、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领队下马, 走到索前, 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

8、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 腿已入套。 脚一用力, 飞身离岸, 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大家正睁眼望, 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 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牛早卧在地上, 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

9、,骂着赶到索头。 那牛软下去, 淌出两滴泪, 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

10、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 ”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 ,有删改 )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 分) 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

11、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6 分) 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 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 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 分) (1) “懒懒”地说话、 “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 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3) 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4) 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 分

12、) 深刻意蕴: (1) 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情感取向: (1) 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3、2009 年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上善若水张笑天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

13、?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 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 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

14、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

15、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

16、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 , 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 分 ) 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 分) 因为都江堰的建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 符合生态, 造福百姓; 方法科学: “低作堰、 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 分) 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