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山的人和事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619522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珞珈山的人和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珞珈山的人和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珞珈山的人和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珞珈山的人和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珞珈山的人和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珞珈山的人和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珞珈山的人和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大很多学子知道珞珈山,却不一定登过这座山;很多人知道十八栋中的周恩来、郭沫若 故居,却不一定知道武汉大学乃至整个中国学术界、教育界的重量级人物,都曾在十八栋 治学、居住、创作。如当年“珞珈三女杰”之一、外文系教授袁昌英与丈夫经济学家 杨端六住于一栋;同是“三女杰”之一、著名女作家凌叔华与丈夫时任老武大文学院 院长的陈源住于二栋;而第十八栋,则曾是武大最初三任校长王世杰、王星拱、周鲠 生的住处。这里,曾有一段峥嵘的岁月,有过一代英杰的思索,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追溯渊源追溯渊源 :最初的元素:最初的元素缪培基在王世杰、武汉大学与我中写道:“洋房(十八栋)高踞山顶水塔(珞珈山 水塔)下面,俯瞰东湖碧

2、水,远眺前方山峦。湖滨的广袤田野铺着金黄色的油菜花,迎风 摇曳,白鹤飞翔,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晴天我循小径步行越山顶而下,绕过半山庐去法 学院(即现今老外楼)上课。下雨天则乘校方所备小轮车往返,交通称便。 ”位于珞珈山南麓的十八栋,是老武大第一教职员住宅区的俗称,始建于1931年,1932年建 成,属于国立武汉大学的一期工程建筑。一区十八栋共有8个单栋和10个双栋,可住28户 人家。1933年,又增建三栋。抗日战争中被毁一栋,后来又增建一栋。栋数虽变,但这些 建筑仍沿用旧名。十八栋,不仅指这些依山傍水的三排英式乡间别墅风格的小洋楼,更重要的是里面曾 居住着代表了武汉大学文化、学术和气质的多位优

3、秀教授与作家。这些学术大家在这里生 活、治学,使得当时的珞珈山南坡成为了华中地区的知识精英云集的圣地。住在十八栋里的是老武大最优秀的教授,生活条件也最为优越。每栋英式小洋房有四 层:最底层是厨房,以及厨师住处、煤炭堆放间;二楼是饭厅、客厅、书房;三楼是卧室、 洗手间;四楼的阁楼是杂物间。小一点的楼一家住,大一点的、有庭院的楼一般是两家合 住。尽管住在山上,教授们并没有过着原始的生活。据皮宗石教授的儿子皮公亮老先生回 忆,房内有24小时热水供应,水是循环的,送到三楼,洗手间还有抽水马桶。家里用的煤 是白煤块,由当时山下的消费合作社开车送上山来。每家一般都会请两个佣人,一个厨工一个保姆。珞珈情缘:

4、有些故事已尘封珞珈情缘:有些故事已尘封 时任老武大文学院院长的陈源,与女作家凌叔华结为夫妻,住于二栋。陈源,笔名陈西滢, 熟悉鲁迅作品的人应该在狗猫鼠里见过这个名字。这场笔仗,站在了进步学生和 鲁迅的对立面,一些人对陈落后的看法就此形成。事实上,陈源是一个忧国忧民、有才华、 十分善良、包容的人。他鞭笞旧中国的官僚制度,重视教书育人, “不因政见相左而轻其文” ,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见于袁望雷怀念吾师陈源教授 )凌叔华出身于大家。当年陈源去她家拜访时,走过了几道门,通报了多位警卫,才走 到她家房子面前,如同进皇宫一样庄重。陈源出身于劳工家庭,相比之下,两人之间的出 身便相差很多。凌叔华在当时,

5、是比之前的林徽因还要受欢迎的女作家,与文坛多位才子 有过学术讨论、深入交流。徐志摩写信给她时,是把凌叔华作为“一个真能体会,真能容 忍,而且真能融化的朋友” 。1935年10月初,由英国来武汉大学外文系任教的西班牙人朱利安贝尔,与文学院院 长陈源结交,暗地里爱上陈源夫人凌叔华。这段婚外情,陈源不是不知道,但他仍然选择了忍让包容。后来西班牙内战爆发,朱利安贝尔回国参战,死于战场。陈源相当有才华,但是为人内敛,未将才华吐就成作品,知名度不高,不过这丝毫未掩饰他的人格魅力。他的诸位学生都深情地回忆自己的恩师,他的独女陈小滢给自己的儿 子取名“思源” ,也是深情地缅怀自己的父亲陈源。同为“珞珈三女杰”

6、的袁昌英,嫁与经济系杨端六教授。她是武大外文系的严师,研 究英美文学、从事戏剧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翻译家、文学家,著名的翻译家叶君 健就是她的学生。三女杰格外绵密、酽醇的友情,见于袁昌英之女杨静远的让庐日记 。 袁昌英曾是国大代表,在文革中被赶下乡,带双顶帽子,挥着大扫帚扫街,后来凄凉逝去。 他们的儿子,后来武大生科院教授、著名的植物学家杨弘远,在文革时期与父母划清界限, 并从未让两位老人见过孙子一面,甚至在父亲卧病在床时,他也不愿帮父亲翻身。而“珞珈三女杰”之一的苏雪林,于1931年应聘来武大,正值“九一八”事变之后。 她怀着如火如荼的爱国激情,将她用作嫁妆的3000元,加上十余年自己

7、省吃俭用的教书薪 俸购得以备养老的两根金条,捐献给国家帮助抗战,在知识界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传 为美谈。解放时期,独自赴台湾。后来苏雪林为纪念亡友袁昌英,在台湾为她重印了两本 书。凌叔华和苏雪林则曾于1970年在台湾见过一次,也一直在通信。风云际会:挣扎与变换风云际会:挣扎与变换1937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态势愈演愈烈。为保存武汉大学的实力,王星拱校长于 1938年2月正式做出了迁校的决定。在此之前,学校曾派人实地考察,最终把新校址选在 如今的四川乐山。当时除了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和带毕业论文的老师暂时留校,其他师生 都开始陆续向乐山进发。由于迁校比较早,所以相比于西南联大的匆忙迁移、被迫转移

8、,武大的师生走得比较 从容。38年2月,江上轮船比较多,吨位也充足,相关的图书、仪器、设备能够运走,所以现如今还可以在武大新图书馆里看到这些民国时期保留的图书资料。直至38年10月,武 汉沦陷,武大的师生已基本撤离。于是这些剩下的校舍便成为了军官训练团的团部。这儿成为了警戒区,或者也可以说 是“紫禁城” 。 “最高”兼任着团长,陈诚任副团长,较大的几座教员宿舍便成了他们的官 邸。这里戒备很森严,没有“特别通行证”或各种交通工具的方便的人,根本便无法进出。抗日期间,武汉大学是当时国民政府抗战临时指挥部所在地,时任三厅厅长的郭沫若 一家与黄琪翔将军一家便同住在十八栋其中一栋。他们住所上方的房子,便

9、是周恩来与邓 颖超当时的住处。低吟浅唱:寂寥的音符低吟浅唱:寂寥的音符历史如同黑白默片一样在不断回放,十八栋住过众多优秀教授,住过抗日将领军 官,也曾被日寇们占领、蹂躏过,如今,这些凝固的音乐归于沉寂。曾经的精英云集圣地, 如同迟暮的老人,被人轻易地遗忘在了山角。他们有的已经极度破败,有的进行过整修后 改变了原先的模样;有相当一大部分被改作了办公场所,还有几栋处于荒废状态。正在维 修的几栋,屋内也已被改为临时的民工住所。“我在2011年3月初来过十八栋的周恩来故居,当时这栋楼还很破败,没有进行维修。 ”曾是校史研究会一员的胡耀回忆道, “大概是2011中下半年,学校开始对周恩来故居进 行维修。

10、 ”而现在,站在标号为19的房屋前,我们看到脚手架仍然没有拆除。此时距2011 年开工时间已有一年半多。屋内维修人员说,周恩来故居尚在整修中,什么时候能完工不 清楚。 “曾有人提议把周恩来故居改建成抗战救亡纪念馆,不过现在看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对这个提议进行考虑。 ”如今的十八栋,如同不愿露面的老人,躲在丛林掩映间。这些尚待维修的古老建筑,见证了风云变幻的历史,却抵不过时间的遗忘。他们依然 被脚手架和横七竖八的建材垃圾围绕着,如多病的老者们,对着丛林深处诉说他们记忆里 旧时的珞嘉岁月(典故出于北京老校友会珞嘉岁月 ,珞是珞珈,嘉是嘉定。嘉定就是乐 山,武大在抗战时曾迁至四川乐山) ;又如饱经尘世风霜的智者们,伫立在珞珈山南,慈悲 地注视着今非昨兮的时代,连轻微的一声叹息也被茂密的树丛淹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