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铜山区清华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导学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620340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40.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铜山区清华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苏省铜山区清华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苏省铜山区清华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江苏省铜山区清华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江苏省铜山区清华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铜山区清华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铜山区清华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导学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 25 课 河中石兽【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3.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学习重点】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学习难点】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学习时间】 2 课时第一课时要点:熟读课文,掌握课文中重点的实词和句子的翻译。导学过程使用备注一、课前自主先学1.初读课文,正确把握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2. 整理作者及作品的相关知识。3. 反复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中的故事。4.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二、课中互动学习(一)一读课文,借

2、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完成以下题目1.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柿()湮()没啮()沙溯()欤()活动指导:注音全部正确的小组加1 分。2. 文学常识积累本文作者,字,是朝的、家,也是 的总篡官。本文选自 一书,这是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活动指导:回答正确的小组加1 分。2 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学生朗读、点评。老师请五位同学朗读文章,比比谁读得好。全班同学一起监督,然后点评。(重点注意不读错字,不漏字,并把握好节奏)看谁对文意理解得准。采取一组一人问,另一组任何一人译的方式,教师总结 指导范读课文后全班齐读。(二) 二读课 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

3、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实词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棹数小舟曳铁把是非木柿湮于沙上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反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 (三) 三读课文,初步口译句子1.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译:2. 以为顺流下矣(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僧”)译:3.棹( zh o)数小舟,曳 (y a) 铁钯 (p ) ,寻十余里无迹。译:4. 尔辈不能究其礼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5.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译:6.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译文:7. , 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8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译文: _ 9.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 :

4、10. 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 _ (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文注明你的疑问:)活动指导:检查看谁对文意理解得准。采取一组一人问, 另一组任何一人译的方式。答对得 10 分,答错,则问的组得10 分,每组限问5 题。 (教师针对学生翻译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点拨指正)3 第二课时要点:回顾文章的重点字词句子的理解。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导学过程使用备注4 一、课前自主先学复习巩固第一课时所学内容。二、课中互动学习(一)学习活动1:小组长检查第一课时所学重点实词及句子(二)学习活动2: 理清思路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狮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5、2.试分析三人寻找石狮的方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3.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思考角度提示:寺僧:“阅十余岁” , “募金重修” , “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4. 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简评一下四种寻石兽方法的动机合理与否。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文章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6.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7.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三、拓展延伸1.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2.

6、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四、达标检测: (20 分, 15 分钟)1. 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山门圮于河 ()棹数小舟 ()曳铁钯()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 据理臆断()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1)一寺临河干临: _ 干: _ (2)山门圮于河圮: _ (3)阅十余岁阅: _ 岁: _ (4)尔辈不能究物理究: _ 3. 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如是再啮古义: _ 5 今义: _ (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 _ 今义: _ (3)但知其一古义: _ 今义: _ 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5.翻译下面的句子。(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 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_ 6.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 _ 活动指导:1.组员独立完成检测的内容;2.小组内比赛,看哪个同学做得又快又好。成绩:测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