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逍遥游(第1课时)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620233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0.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逍遥游(第1课时)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逍遥游(第1课时)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逍遥游(第1课时)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逍遥游(第1课时)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逍遥游(第1课时)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逍遥游(第1课时)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逍遥游(第1课时)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逍遥游【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教学单】大约在公元前369 年,“天崩地坼”(语)血雨腥风的战国,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当时叫“蒙”的小国, 一位思想家带着他的第一声啼哭诞生了,他,就是我国历史上与老子并称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周。对于庄子我们并不陌生,高一时就拜读过庄老先生的秋水,我想请教的是出于秋水的成语及其意 义是否还有同学记得?(望洋兴叹:看到别人的伟大方知自己的渺小;后多比喻要做一件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

2、笑大方:被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的人笑话了;现表示被内行人笑话。)有人说,在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中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又有人说,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庄子倾注一生看守的月亮,他的灵魂、魅力便是逍遥,逍遥是庄子思想的精髓,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二课时,共同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真正内涵。“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一、读标题,提出问题:何为逍遥?1、那么,庄子主要写及了哪些物象来表达逍遥观?鲲鹏,蜩,学鸠、斥鴳,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3、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2、作者用了一个字把这些物象联结在一起,哪个字?这个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提示:文中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3、他 们都在笑什么?笑其不逍遥。4、庄子认为谁是逍遥的?为什么?都没有达到庄子所谓的逍遥境界。因为庄子认为达到逍遥境界的标志是“无所待”。二、逐段细读1、第一段列举了哪些事物,是否达到了逍遥?2 明确:鲲鹏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不逍遥(有待)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2、为了论证事物有所待,还用了哪些比喻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芥草为舟,杯水负载均有待行路备粮,所待不同3、第二段写了那些事物,作者如何归类小

4、知不及大知,小:朝菌蟪蛄小年不及大年大:冥灵大椿彭祖汤之问棘大:鲲鹏小:斥鴳4、第一二段之间关系如何明确: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有大小之分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你认为庄子是否赞成“小大之辨”?明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庄子的观点,相反,他认为这是世人的成见。因为他觉得“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即像大年之大年的彭祖,不知自己本性的“众人”却非要去“匹之”, 这不是很可悲吗!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即使是“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的大鹏,在斥鴳看来,

5、也不屑一顾, 它并不像“小年”的“众人”去匹“大年”的彭祖那样去做一些徒劳的事,而是以“我腾越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满足了,因而它自得其乐地笑了。这里的“笑”就代表了庄子的笑。庄子是借斥鴳笑大鹏来喻自己笑那些持有“大小”成见和以小慕大的人。庄子为何用斥鴳来喻自己呢?这是由于庄子的时代背景所限。他常常托别人或别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古今人物,禽兽鱼虫无一不成为他借用的对象。他之对己、对人、对物根本就没什么分别,只不过他有时在明处, 有时在暗处, 有时当场导演, 有时幕后指挥, 但是“每一个场合中,必然隐藏着一个庄子”(张默生)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

6、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它们都不是自由的,皆“有所待”,即未达到逍遥之境。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文章的论述自然由自然界过渡到人类社会。3 5、读第三段: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蜩鸠与大鹏都是有所待,蜩鸠却去讥笑大鹏,这不可取;同样,如果大鹏去讥笑蜩鸠的话,是否可取?人类中,那些凭着自己聪明的才智、良好的行为、高尚的道德、强大的能力就能够称效一官,投合一君,取信一国的人,虽然他们都以达到目的为满足,但因为是有所待,

7、所以与消遥的境界来说实在相差太远了,理所当然要被比他们略高一筹的宋荣子所笑。但庄子对宋荣子的“笑”并不完全赞同。宋荣子尽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但却“未数数然也”。他仍是始终“未树”消遥境界。再如比宋荣子更高一筹的列子,他能“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但和宋荣子一样也是“未数数然”的。 他能御风而行, 虽说免去步履之劳, 可是没有风, 不是也无能为力了吗?所以庄子说他“犹有所待也”。6、齐读第三段找一下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并翻译。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

8、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其中“待”字如何翻译,若将最后一句改成陈述将是什么意思。明确;待:凭借,依靠。他们不凭借任何东西。7、如何用两字概括逍遥境界明确:无待8、社会中的人如何做到“逍遥”,庄子认为哪些人才“真逍遥”明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9、引导学生对庄子“三无”思想理解: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所谓“无名” ,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所谓“无已” ,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10、文中其它生命形式如何不逍遥知、行、德、征 ,有名、有功、有己(社会理想人格)宋荣子 , 无名、无功、但有己(有

9、我与彼的区别,犹有未树)4 列子, 无名、无功无己(物我合一)但乘风而行(有待)(不能真逍遥)第四层次:至人、神人、圣人(超越一切的境界)无名、无功无己无所待(真逍遥)11、标题详解: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悠游自得、任性适意游:心游、精神漫游、精神与心灵的放任逍遥游:独立精神的自由翱翔。“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12、了解了庄子的逍遥观后,思考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明确: 也都作了否定。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

10、,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三、深化思考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

11、。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明确: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有浪漫色彩。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這也就是說由水的世界,而达到水天合一更宽阔的天地,显現一个无所不在的領域和境界。但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四、总结: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

12、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庄子认为, 世上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 得失、 荣辱、 贵贱所牵累, 没有自由可言,5 其原因在于“有己”,“有己”则“有待”,只有做到“无己”才能进而达到“无功”“无名”。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我。在庄子看来,人和万物都是得道而生,形体只是道的寓所,人如果拘于形体,必然会受到外物的束缚,达不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只求保身全生养亲以尽天年而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俯仰随我,置声名与舆论于不顾。达到“无己”“无功”“无名”,便是在头脑中消除了物

13、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合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现实的绝对自由。庄子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在现实中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而超现实地在精神上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庄子的哲学其实就是人生哲学。在庄子看来 , “有待”和“无待”意味着人生的两个层面, 物质形体的活动总是有待的, 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 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 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 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 从自我中提升一级, 达到无待

14、的自由。2、专家的看法:然而, 我们必须了解庄子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道行者,也非逃离现实生命的乌托邦理想的人。他的见解是基于人类无止境的餍欲与物化的倾向所引起发出来的;同时, 鉴于个人的独存性已消失与被吞噬,遂于洞察人类的处境中安排自我的适性生活。没有这种感受的人,自然无法体会庄子。因而庄子哲学对于读者来说,能感受多少,他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他的看法是无法得到大众一致公认的,同样的一句话,有人会视如智慧之言, 有人会以为是无稽之谈。事实上, 庄子的哲学不是写给群众看的,庄子的说话也不是说给群众听的,他的声音有如来自高山空谷。读庄子书确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吱吱喳喳、

15、跳跳跃跃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有如争吵不休的猴子。看他书中大鹏小鸟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对话,以及井底虾蟆的设喻,你会觉得他简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孤鸿远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从庄子哲学的恢宏气象看来,也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他的思想角度, 从不拘限于枝枝节节,秋毫之末;但他并不抹杀精细的分析,否则就犯了秋水篇中所说的“自大视细者不明”的毛病。他往往从整体处观察事理,从各个角度作面面的透视。3、你的看法如何?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 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 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6 【教学反思】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