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新理念 产业发展新途径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620128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建设新理念    产业发展新途径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生态建设新理念    产业发展新途径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生态建设新理念    产业发展新途径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态建设新理念 产业发展新途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建设新理念 产业发展新途径(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梯田大县的嬗变梯田大县的嬗变庄浪县推进梯田综合开发利用侧记仲夏时节,走进庄浪,只见群山苍茫逶迤,梯田五彩斑斓:梯田里,带状的麦田泛着金光;河川地,错落有致的果菜园连成一片;公路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绿意盎然在这块美丽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庄浪人为了建设美好家园,走上致富路,不断创新立意,改变传统模式,培育特色产业,让百万亩梯田锦上添花,让大地增绿、梯田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单一梯田建设向梯田综合治理转变,提高综合效益。推动单一梯田建设向梯田综合治理转变,提高综合效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佩成说,在中国西部半干旱地区,庄浪是生态建设很好的地区,凡来庄浪的人都会为这里的层层梯田惊叹,为这里的青山

2、绿水折服。昔日山地破碎、沟壑纵横的庄浪县,经过全县干部群众34年矢志不渝的改造,在上世纪90年代建成全国第一个“梯田化模范县”,让山川变了模样。梯田化的目标实现后,庄浪人并没有停止生态建设的脚步,他们高举庄浪精神这面大旗,持续加快低标准梯田改造和剩余坡耕地扫尾力度,新建、改造梯田7.7万亩,建成田块结构好、道路网络好、地埂利用好、径流调控好的“四好农田”96.38万亩,为提高粮食产量、实现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同时,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以建设生态农业和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导向,把工作中心由修整梯田转向梯田综合开发利用,由大规模梯田建设转向流域综合治理,由单一的“坡改

3、梯”转向流域坝2系建设,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全力打造流域生态化、沟道坝系化、梯田产业化的治理绿化模式,在建成了堡子沟、榆林沟、青龙沟等12条重点小流域,建成骨干坝和淤地坝61座,总库容2132.37万立方米,灌溉梯田2.5万亩,解决干旱山区3.8万人的饮水和交通困难,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使生态建设初步实现了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由生态型向经济型转变,培育了一批集坝库养殖、温棚种植、果园蔬菜、农艺推广的各种产业典型,创造出具有庄浪特色的“山顶沙棘戴帽、山间梯田缠腰、地埂牧草锁边、沟台果树围裙、沟底坝库穿靴”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快加快“梯

4、田大县梯田大县”向向“产业大县产业大县”转变,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增加农民收入。百万亩水平梯田的修建大大提高了粮食单产,让庄浪人吃饱了肚子,但并没有让庄浪人兜里的钱多起来。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让老百姓真正富起来,在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同时,庄浪县委、县政府深刻体会到,庄浪的优势除人力资源外,仍然是百万亩水平梯田。农民收入要稳定增长、县域经济要实现新的跨越,就必须在梯田上做文章,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促进“梯田大县”向“产业大县”转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对此,庄浪县确立了“立足梯田,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培育产业”的发展思路,引导农民走特色和品牌农业之路,大力发展果品、洋芋、畜牧、

5、劳务四大优势产业,走出一条牛猪沼果鸡菜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推动了该县生态特色农业的长足发展3,提升了农业发展水平和效益。县上引进果树新品种,在梯田地、川道里、沟道边等果品适生区大力发展优质红富士苹果21万亩,并在果园间作套种洋芋、蔬菜等,形成立体生态农业;实施水窖集流工程,利用现代农业种植新技术,在水洛河、庄浪河、榆林沟三大流域和东部、南部山区推广以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梯田旱作农业21.27万亩;建成以“庄薯3号”为主的优质洋芋基地24万亩;充分发挥“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的效益,精心打造庄浪梯田旅游品牌,以赵墩沟梯田生态风景区、大庄梯田化第一村、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馆等为重点,启动实施了梯田生态观光旅游带工程建设。据统计,全县梯田特色农业面积达到66万亩,特色产业总收入达4.45亿元,农业人均1000元。阳川乡孙王村农民孙有才告诉记者:“以前在外打工挣钱不多,家里也没人料理,现在刚家里2亩苹果,每年收入不下2万元,比外面打工强的多。”正如孙有才所说,特色产业已成为庄浪农民增收的的主要收入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