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正等正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93114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87.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上正等正觉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无上正等正觉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无上正等正觉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无上正等正觉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无上正等正觉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上正等正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上正等正觉(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无上正等正觉佛教运用“金刚”来形容教法的坚固和能够破斥外道,而不被 外道所破坏5。由于人们认虚为实、认假为真,所以顽固地执著自我和外部客观世界是真实的, 由此造作无量无边的 身业、口业、意业 ,并且受这三种业力的牵引、拖累,以致 长劫地生死 轮回,经受不可言状的种种痛苦,始终无法获得自由和解脱6。在佛 教释义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靠着无上智慧的指引,就能够超越欲界、色界、 无色界 ,最终到达 涅槃寂静 的彼岸,这就是本经题的深刻涵义6。一切的烦恼和痛苦都跟物质和精神有关系,尤其是跟心灵和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解空第一” 的佛之大弟子 须菩提 尊者向 佛祖请教问题, 如何调整与掌控 这

2、颗心呢?89修行渐次众生与修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众生执著四相( 我相、人相、众生相 、寿者相 ) 而轮回不断, 而修行者能于佛法中逐步领悟并离四相,直至证悟原始佛性。1011执着四相执我相 :因我执、贪爱执著而有自我意识、 肉身的表相, 进而众生做凡事 都以我为出发点1012。 执人相 :因有我相,透过五官受外在境界影响于 “识田”中映射出人的表 相,进而产生七情六欲等变化10。 执众生相 :因执有人相,因意识、观念、共业相投,产生团体如家庭、国 家、政府、星球等,聚合而居,众生个体之间有复杂的因缘交错(执著人 相、众生相者,为 法执,意即对一切相对变化映射有所执著:我与人、好 与坏、善良与邪

3、恶、大与小、黑与白、无明与解脱、烦恼与佛法等)10。 执寿者相 :举凡意识、肉体、四大元素等,皆由因缘所生而不断生灭,可 推至前无始无明与后无始无明,永无止尽 (执著寿者相, 为空执 ,意即陷 于任何种类的相对变化里于前无始无明与后无始无明之间,无法遁脱因缘 假合之有寿之相)10。摒离四相佛祖对弟子 须菩提 的开示就是:菩萨、 大菩萨们要想获得身心安宁, 首先要修福、 度无量无边众生, 虽然救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 而心中不能存留我度了众生的概 念。也就是说, 菩萨要去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没有去除, 就不是真正的 菩萨。13离我相 :首先必须行三大 布施:财布施(施予钱财)、法

4、布施(施予能转 化执著的出世间佛法, 或能解决问题的入世间理论或准则)、 无畏布施(施2 予能使人安心安定的各种作为),去除贪爱执著, 进而远离 贪嗔痴 等“三 毒”,认清自我肉身与意念为空虚幻有,没有值得执着的地方。离人相、众生相 :修行离我相时,必须利用佛法,循序渐进破迷开悟。因 此即便已经离 我相,但却会执著于用来离我相的佛法,通称为 法执,也就 是执有人相与众生相境界。佛法本质也是空虚幻有。离寿者相 :修行离 人相、众生相 时,必须以“空虚幻有”,如同上面所提 到的,来对峙相对性的执著与观念。因此即便已经离人相、 众生相,但会 执著于用来离人相、 众生相的“空虚幻有” 的念头, 落于前

5、无始无明与后 无始无明的一切因缘变化之中,永无止尽, 也就是执有寿者相境界10。要 离寿者相,必须证悟与破除所有一切相对性的因缘假合,也就是无始无明, 甚至包括不执“我已破除空执” 的念头,进而找回真正绝对性的原始佛性, 也可称为 明心见性10。具体分析, 菩萨救度众生, 就要修行“六度波罗蜜” :布施 、持戒、忍辱、精进、 禅定(或止观)、般若。首先是 布施 ,不管是财布施、法布施还是无畏布施,都 不要著布施的相,既没有行布施的我,也没有受布施的人,更没有所布施的物, 三体皆空,那样布施的福德才会像虚空一样辽阔无垠14。无相修行佛陀提到了自己往昔修行忍辱波罗蜜时,被歌利王 割截身体的故事15

6、。忍辱仙人 被节节支解, 亦即千刀万剐而能忍辱成功,关键是做到了无我相、 无人相、无众 生相、无寿者相。要破除四相及一切相, 就要明了相状或名相的本质是空无所有。 佛说:“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再如 代表智慧的般若波罗蜜(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 一波罗蜜, 是名第一波罗蜜。 ”15以此类推, 诸如持戒、 精进、禅定,皆是名相, 只有做到无我相、 无人相、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 才能真正地持戒、 精进、禅定。 15诸相非相人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 须衣食住行交往, 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分清他人、 自 己、外界、内心。现在要去除“我相、

7、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并非容易10。 若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将进入何等状态?须菩提 按此逻辑推 下去,那眼前说法的 佛祖也不是如来了?佛祖明白须菩提 的疑惑,因此明确地告 诉他及听法的大众: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1617,即人们见到的一切都是虚 假的幻相, 当然肉眼看到的 如来也不是真正的如来。而只有真正做到“诸相非相”, 就可以看到真的 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可以身见如来。”1819信者广在3 须菩提 担心未来的众生不会相信这种深法,佛祖回应道:“须菩提 ,你不要这么 说,就是如来灭后五百年, 还会有人相信这种说法。 这些人自然不是寻常人, 也 不是亲近过几

8、位佛的人, 而是在 无量佛 前种了善根的人, 他们已经破除了 “我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没有破除四相但相信此经的人,对此经半信半疑 而仍在试图理解的人, 或者虽然不明白经意却仍然喜欢读诵的人,甚至只是听人 说过此经的名字而生起一念恭敬心的人,他们所种的善根已经非常深厚了20。非法无得不但要破除 四相, 不执著于俗人眼中的 “佛”18, 还要不执著佛所说的 “法”1617, 以及佛所证到的“法”10。佛问须菩提, “我所说的 无上正等正觉 是佛所证 的法么?”21须菩提明白佛的用意,所以按照佛的说法进行了说明:“如我 解佛所说义,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9、何以故?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10佛进一步询问: “须菩提 啊,你告诉我,如来当年在 燃灯佛 的时候,是否证到了法?”须菩提斩钉截 铁地回答:“不,世尊,您当年在 燃灯佛 位所,就法而言,实际并无所得。 ” 22佛祖说:“须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的沙粒,每一粒变成一条恒河,这么多条恒河 的沙粒多不多呢?” 须菩提 答道: “光一条恒河的沙粒变成的恒河就无数可计了, 何况这么多条恒河的沙粒呢!”23这时佛告诉须菩提: “这么多恒河的沙粒,每 一粒再变成三千 大千世界 ,假如有善男子、 善女人用珍贵的七种宝贝装满这么多 三千大千世界,然后用这些珍宝去作布施,那他(她)得的福

10、德多不多呢?”毋 庸置疑,多得无法形容了24。佛进一步讲: “若善男子、 善女人,即使能够理解、 接受本经中的四句偈诗、 实行四句偈,然后给别人解释, 那么他 (她)得到的福德, 比布施那么多三千大千世界珍宝的人得到的福德还要多。”2526为了强调此经的重要, 佛陀又作了如下比喻: “假如有人早晨用恒河沙那么多的 身体和生命来进行布施, 上午也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和生命来进行布施,下午 还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和生命来进行布施,像这样布施无量百千万亿劫的时 间,那么这个人所得的福德真是不可思议、难以言表了。 可是假如另一个人听了 这部经,完全信任, 没有怀疑, 那么他得到的福德, 比前面无量亿劫

11、每天布施三 恒河沙那么多身体和生命的人所得的福德还要多,如果他再去书写、 受持、读诵、 为人解说,那他的福德就更加殊胜无比了。”27乐极涕泣须菩提 彻底理解了佛所讲的甚深涵义, 这种契入经藏所带来的欢乐使这位长者老 泪纵横,以致在佛祖及一千二百五十位师兄弟面前丧失常态,忍不住哭泣起来, 可见就是对 解空第一 的须菩提 长者来说,也被深刻地明白了佛说的甚深妙义而感 到由衷喜悦。28由此看来,对佛法的无上妙义,重要的还是要悟解、契入,这要 以长期修行 六度为前提,只能是日积月累、 水到渠成, 任何的急功近利、 揠苗助 长都会无济于事,甚或会适得其反。4 终极真理佛在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中,揭示了

12、宇宙间至高无上的终极真理,佛告诉 尊者须菩提, 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佛, 以及他们取得的 无上正等正觉 ,都可以 自这部经所讲的内容获得29。著名偈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1830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1617313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逻辑分析参见: 空性 及不二论鸠摩罗什 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译本中有大量的类似于 “如来说 XX,即非 XX , 是名 XX”的文字,如“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18101938等等。佛之 慧眼,能看清超越实相与非相的真理。“既是实相,亦是非相;既非实相,亦非 非相”2815,

13、想要看清超越实相与非相的真理,先要有一个大乘正宗的境界39, 那就是要有做到 “无我相、 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大发心或大志气28。 没有这个大乘正宗的大心量或大志气,只是在语言文字上推理, 难以真正了解其 意义101140。这些文字是金刚经的一个重要立论:即所有的东西,都只是名相而已。这种 立论被称为金刚经的三段论,以阐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不二 哲理40。般若心经 、心经,是般若经 系列中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心经言简 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直明“第一义谛”,集中展现了般若学的精髓,为 大乘佛教 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一句即出 自该部经文。经名整段话

14、的概略意思是 “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 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 心量广大14。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 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 命。 “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 妙智慧 ;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真我;人之 所以愚痴, 就是因为不能认识般若, 读般若心经, 就是为了认识自己, 找5 到自己回家的道路。 让心有归宿, 不再流浪, 并把每一个人自己的本源探 究出来。 “波罗”为梵语音译,指 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 意思; “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可联想比如蜜蜂采花酿蜜, 能融合众多 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心”

15、:根本、核心、精髓。一方面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另一方 面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 “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代表前人走过的路途、独特而 深入的经历或见解, 借口述语言或文字记载来传承后世,以供人们做为参 考指引。三无漏学 ,佛教术语,分别指 戒(持戒)、定(禅定)、慧 (智慧)三学。佛教认为, 世间的其他宗教与学问, 都是有所缺憾, 苦乐夹杂的, 虽然看似有益 处,但是随着 因缘变迁,就会转变成 烦恼,所以称呼这些学问为“有漏”之学。 “无漏”,意指没有缺憾,可以为人们带来益处、止息烦恼。而三无漏学,即是 达到解脱烦恼,得到 漏尽通 的三种修行方式。三无漏学是 八正道 的总结

16、,其中包括了持戒、禅定、智慧三者,亦即由戒生定, 由定发慧,由慧起修,分别对治人的贪、瞋、痴三毒,最终可以解脱烦恼、究竟 涅盘。三者彼此加强,缺一不可,而且相辅相成。只要精进修行三无漏学,必定 可以达到最终的解脱之道。三学是对付 三毒之法。防非止恶即为 戒,戒能伏贪爱心;息虑静缘即为定,定能 伏嗔恚心;破恶证真叫做慧,慧能伏邪痴心。三毒 ,又称三根 ,佛教术语,分别指 贪、嗔、痴 。贪是贪爱五欲, 嗔是嗔恚无忍, 痴是愚痴 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 和慧命,故称“三毒”,它是世间一切烦恼的根本。123贪贪,又称贪毒 , 指世人引取各种事物、 名分的欲望。它使人迷醉于一切顺情的境, 贪取无厌。4嗔嗔,又称 嗔毒,嗔恚,是指人有恚忿之心。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 恼怒打骂伤害他人。三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