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论试题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591587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65.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教学论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化学教学论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化学教学论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化学教学论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化学教学论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教学论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教学论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一、对下列说法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在(一、对下列说法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在( )中填入正确或错误,并在必要时予)中填入正确或错误,并在必要时予 以文字修正。以文字修正。 (每题(每题 3 分,共分,共 18 分)分)1. 化学课程标准采用国家、地方、校本三级管理模式。 ( )1、错误。化学 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部门组织制定颁布的,是全国各地中学化学教学的指导 性文件。2. 化学教学评价加强对学生化学学习的质性评价,逐渐淡化量化评价。2、错误。化学新课程中提出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3.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内容、进度和方向。错误。新课程形势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

2、占有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指导者、咨询者。4. 化学教学中的“教为主导”就是教学中学生要按教师的安排和意图进行学习。错误。化学教学中倡导教为主导,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引导和疏导。5.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选修课,各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开设。 错误。新课程改革 中,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必修课 6. 化学教学论是随着化学科学的产生而形成、发展的。错误。化学教学论是化 学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后与化学学科与化学教育。二、简答二、简答 题:(每题题:(每题 8 分,共分,共 32 分)分) 1. 说说化学教科书编制坚持“三序”结合的意义。说出教科书编制“三序”

3、结 合原则的内涵(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学生心理发展顺序在 教科书编制时的有机结合) 。 3 分 每个“序”简要做说明解释。5 分2. “发现学习是意义学习,接受学习是机械学习”观点辨析。这一表述是不正确的。2 分 发现学习不一定就是意义学习,也有可能是机械,如果是盲目的试误式发现学习,就有可能是机械的;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机械学习,如果教师教授得法,也有可能是有意义的。3 分 判断一种学生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学习,关键在于新学知识是否与已有知识建立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学生表现出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在新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二是学习内容对学

4、生具有潜在意义,既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3 分3. 即将实施的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结构及如此设置的意义。1)高中化学课程结构:模块化设置,分必修、选修两类,必修包括化学1、化学 2 两个模块,选修包括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2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选修模块不能说出具体名称也可)3分(2)意义 :从体现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主体性、体验性等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5 分。4. 简述观察能力的结构特征。选择力、 程序力、敏感力、准确力,每一要素适当加以展开说明。每要素2 分。三、设计题:(共三、设计题:(共 50 分)分) 1探究性实验演示的一般过程是什么?请你根

5、据上述活动程序设计一个“过氧 化钠与水反应”的探究性实验演示教学微型教案(5 分钟左右) ,同时注意体现 实验演示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 (25 分)探究性演示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实验探究收集证据科学抽象结论 6 分。探究教案 15 分。教学时间、语言组织、书写等因素 4 分。 2、(1)教学目标:合理、准确、多样。10 分(2)教学思路:安排合理,充分兼顾教学过程的多个要素,能够运用一些较为新意的一些思路、方法(15 分)2为高中教材“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一节内容编写出教学目标,制定本节 课的教学思路。 (25 分)是非题是非题(20 分,每题 5 分) F;F;F;T(每题 5 分)对下列

6、说法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在括号内标 T 或 F):1、 “知识支柱”是学会认知的同义语。 ( )2、化学课程就是指课程标准与教材。 ( )3、科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发展学生关于科学概念的知识。 ( )4、教材栏目的设置目的之一是为了使学生体验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 )一、简答题简答题:(40 分,每题 10 分)12003 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化学高中课程标准(实验) ,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改革,使“不同学生学习不同化学”的目标得以实现。请分析该标准的基本结构与特色。2 个必修模块:化学 1(2 学分,36 课时) ;化学 2(2 学分,36 课时) ; 6个选修模块:(

7、每个模块均为 2 学分,36 课时)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3质的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 (6 分)学生在学完必修课时化学 1 和化学 2 后,至少要在 6 个选修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进行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 必修课程较好地体现了初、高中阶段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衔接,不仅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了基础,而且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高中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选修课程则在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下功能有所侧重。设置了模块内容的体系有所不同,有的着力反应现代化学的基本原理,有的则充分体现了化学对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 (4 分2pH=6.0 的盐酸

8、用水稀释 100 倍 pH 值是否会变化为 8.0,为什么?试对中学生做出解释。PH=6.0 的稀盐酸大量用水稀释(100 倍) ,PH 不会变为8.0 (4 分) 。由于水的大量存在,谁的 电离程度加剧,H2OH+ + OH- 由于产生的 H+将抑制溶液中H+的进一步降低,近似溶液的 PH 无限接近于 7.0,而不会降到 8.0。 (6 分)3. 这是现行的 A、B 两本初中化学教材中对于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定义。请对这两组化学概念的不同表述方式做一评注。教材 A教材 B相对 原子质量一种碳原子质量的 1/12 作为标 准,其它原子质量跟它比较所得 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 质量。以一种碳

9、原子的质量的 1/12 作为基准,其它 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值,称为这种原子 的相对原子质量。附图 :教材 A 对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 科学性,但对初中生而言较难理解,可读性较差。 (4 分)教材 B,对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从抽象和复杂中摆脱出来,用图式的方法,使概念具体化,降低了知识学习的难度。 4某学生在区九年级的三次化学测验的得分均为 85 分,其全区化学测验分数碳原子碳原子的 1/12氧原子氧的相对原子质量=164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分别为 85、5;83、5;80、5。根据这些数据,你认为该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否有所进步,为什么?(10 分) (1 分) (1 分)0585851z4 . 0

10、583852z(1 分)1580853zT1 =10Z1 +50 =50 (1 分) T2= 10Z2 +50 =54 (1 分) T3 =10Z3 + 50 =60 (1 分) T3T2T1 ,说明学生成绩进步提高(4三、设计题三、设计题 (40 分,每题 20 分)1、请设计一学习活动方案,探究水与酒精混合后的现象。体积变化 温度变化实证操作方案 预测结果 测量结果 预测结果 测量结果 50ml 水与 50ml 水混合 50ml 水与 50ml 酒精混合 50ml 酒精与 50ml 水混合选题 反思 总结() (4 分)2 按给出的教材内容(溶液的酸碱性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三化学)完成下列要

11、求:(1). 编写一节课的教学方案;(2).设计引入新课的情景片断。 1 本单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2 分) ,本单元内容体系的重点、难点分析 (2 分)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可能性分析(2 分)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2 分) ,本单元的教学策略和主要措施(思路、程序) (2 分)前几单元中学生所学的化学用语、物质组成与结构、物质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溶液、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规律等知识为本单元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本单元是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继续和总结。同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第十一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无机物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2 分

12、)5教学目标 (2 分)1、识溶液的酸碱性,会用酸碱指示剂定性地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会用 PH 试纸定量地测定溶液的酸碱度;2、知道酸碱性溶液对生命活动及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其影响;3、通过指示剂的使用,了解化学测量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4、会用溶液酸碱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现象。重点难点 (2 分)重点:1.理解溶液的酸碱性; 2.掌握几种常用酸碱指示剂的显色情况及操作方法; 3.了解 pH 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初步学会 pH 试纸的使用方法。难点:pH 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单元学情分析 (2 分)学生在前几个单元已初步认识了一些常见酸、碱的名称、化学式,接触了金属氧化物与酸反

13、应,酸和盐的反应,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并以此规律来判断金属与酸的反应,所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酸、碱知识的系统化,但由于本单元涉及物质种类及名称较多,物质的化学式较前几单元复杂,化学反应方程式及反应类型较多,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充分利用好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策略 (2 分)(1)学生初学酸碱知识时既有兴奋之情,又有畏惧心理(知道酸和碱都有腐蚀性) ,教师在教学时既要鼓励学生大胆、细心地做实验,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认识酸碱的性质。研究化学性质时,可以将实验现象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相联系,做到具体形象与符号抽

14、象结合。(2)本节教材采用分组学习、对比的编排形式,因此教学时要充分理解和利用这一意图。(3)从学生熟悉的酸入手引入课题,让学生初步认识酸和碱。播放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寻找指示剂,利用自制的指示剂测定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22 情景导入:导入的过程和方法 (5 分) ,趣味性与科学性,真实性 (36分) ,学生的可接受性(2 分) 。情境导入利用生活中有酸味的食品,如:食醋、酸奶及一些常见的水果等,引出“酸”的知识。(1)生活中还知道哪些物质有“酸”味?(2)你能否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证明这些物质的溶液是否呈酸性?三、设计题三、设计题 (40 分,每题

15、20 分)1、请设计一学习活动方案,探究鸡蛋壳的主要成分。20 分)(4 分)实证方案(12 分) 。方案:洗净鸡蛋、碾碎,分别加入试管 A、B 中,A+水并气球套住管口,B+稀 HCl 也用气球套住管口;现象,解释,结论(4 分)方案:烧杯 A 和烧杯 B 同时放一支蜡烛,点燃。B 中放入少量洗净并研碎的鸡蛋壳,加少量食醋或稀盐酸。2 按给出的教材内容(奇妙的二氧化碳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三化学)完成下列要求:(1). 编写两节课的教学方案;(2).设计引入新课的情景片断。二氧化碳21 本单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2 分) ,本单元内容体系的重点、难点分析 (2 分)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可能性分析(2 分)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2 分) ,本单元的教学策略和主要措施(思路、程序) (2 分)(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探究了氧气之后又一重要的物质,对于学生学会怎样探究一种新物质,了解掌握该物质的性质、在现实生活和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分)(二)教学重点难点:(2 分)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灭火(三)教学目标:(2 分)1知识目标: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7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