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与俞平伯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90894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0.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曲与俞平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昆曲与俞平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昆曲与俞平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昆曲与俞平伯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昆曲与俞平伯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昆曲与俞平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曲与俞平伯(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爱上昆曲是很多年前的事情,只是十年来求学路途漫漫,未得机遇延师请教。五年前,终于得在京都定居,却又因冗冗俗事,不得清闲,直到两年多前,得遇北京曲家朱復先生,得以执弟子礼, 随之拍曲。 在拍曲的那些日子里,常听老师谈起近百年来前辈曲家的昆坛轶事,又常得见老师家藏各种得名家题字的老曲谱或手札,心中无限向往之。那是去年的春天里,我和我家先生冒失地走进了一场人生中的第一场拍卖会,因为先生说要送我一份大大的生日礼物,作为学曲进步的表彰。这是场小型拍卖会,起拍价格令家底微薄的我们尚可承受。只是,彼时京城的古籍拍卖已经日渐红火,看着原本心仪的纳书楹曲谱一步步高升的价位,我们相顾轻叹,放弃。中午小歇,我十分沮

2、丧,先生安慰说,下午一定把 集成曲谱 买到, 决不空手而回。 第一次参加拍卖,我们白到连预展都没有看过,就花了两成家底换回了一堆旧书,当服务小姐拿单来让我签时,我的心跳成一团,签字的手一直在发抖。晚间,我从袋中取出曲谱,开始细细翻看。分为“金”、“声”、“玉”、“振”四集的集成曲谱 由民国曲家王季烈、刘富梁先生选辑、同是昆曲爱好者的张元济先生主持出版,共三十二册, 这一套残卷仅存二十六卷,其中六册为 集成曲谱 民国二十四年的再版,封面上盖有“北京昆曲研习社”的社章,其余二十册则为集成曲谱初版,四集中每集皆有一二本缺失,憾甚。可是,就在我打开“金”集卷一的封面时,扉页上一枚暗红的藏书印抢映入眼:

3、衡芷馆夫妇藏书画记。 这个名字, 太熟悉了啊, 它是我们北京昆曲研习社的创办者俞平伯及其夫人合用的藏书印啊!“衡”是俞平伯的大名(俞平伯名铭衡,以字行),“芷”是俞夫人许宝驯的小名芷官, 衡芷馆正是俞平伯夫妇的嵌字格室名。再翻开其他三集的卷一,每册上都认真地钤有此印。 曲谱中有多册夹杂着俞平伯先生的若干批注,有朱色的,有墨色的,时日已久,朱砂已经变得近于深棕,批注的笔法精到,内容多是对曲本与工尺的修订,非大家无有此等见解。听老师讲, 文革开始时, 革命小将们冲进俞平伯的居所老君堂,抄走了俞平伯的所有藏书,直到文革结束后才发还不足三成,许多珍贵的典籍都已经残破不堪,零乱堆作一团。想必我得的这套集

4、成曲谱便是当年劫余之物,残套恰恰折射着他的无奈与悲伤。俞平伯作为著名的红学家,已经随近年的红楼热而人尽皆知,殊不知, 他也是一位昆曲家,他对昆曲的爱伴随着对太太许宝驯女史的爱情而共生,他对昆曲的痴迷与呵护,是世代文人对昆曲之爱的接力,他对昆曲传承付出的努力与艰辛,更莫如说是对夫人爱情的永久延续。俞平伯出身于书香门第,其曾祖是晚清著名的朴学大师俞樾(曲园),1917 年, 18 岁在北京大学读书的俞平伯,遵父母之命娶了舅父许引之的女儿许宝驯为妻,这桩婚姻完全是旧式的,他的夫人许宝驯比俞平伯长四岁,是个裹小脚的典型旧式闺秀,但是,投身于新文化运动的俞平伯却没有因为这桩旧式婚姻而感到悲伤,相反,他与

5、“知音好在垂髫际”的妻子成就了一桩令后人羡煞的爱情故事。许宝驯是位杭州才女,诗词书画,抚琴度曲,无所不通,特别擅长昆曲,不仅嗓音婉转悠扬, 拍曲字正腔圆,而且能填词度曲。俞平伯一直为自己的妻子而感到骄傲,婚后夫妇二人情趣相投,诗词唱和,许宝驯为俞平伯抄誊创作,而俞平伯则渐受夫人雅好昆曲之薰染,极“妇唱夫随”之乐。俞平伯的嗓音不美,发音很特别,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儿五音不全,唱曲时常常引得妻子发笑,他于是深研曲学,终成昆曲研究大家。俞平伯年谱中写道:婚后,因夫人会唱昆曲,俞平伯偶闻音奏,摹其曲折,终不似也。后来俞平伯两次出国皆匆匆而返, 据说很大原因就是丢不下夫人,舍不下温馨的家庭,更舍不得中国传统

6、文化这个巨大的磁场。他曾在自英国东归的途中,为夫人填了玉楼春和清真韵寄环一阙遥寄:花花草草随人住,形影相依无定处。江南人打渡头桡,海上客归云际路。消愁细把愁重数,执手正当三月暮。今朝悄对杏花天,那日双看杨柳絮。晚年俞平伯在整理国外日记时还这样写道,“余方弱冠,初作欧游,往返程途六万馀里,阅时则三月有半,而小住英伦只十二、三日,在当时留学界中传为笑谈。岂所谓十九年矣尚有童心者欤,抑亦所谓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者耶”。多年以后,对于当年的选择,俞平伯依然无怨无悔。俞平伯与昆曲从此结缘,他与夫人为了学曲,专门延请笛师陈延甫至家中拍曲,后来俞平伯搬家到清华园,便更加频繁地在书房“秋荔亭”中学曲、唱曲、举办

7、同期,“秋荔亭”也成为清华昆曲曲友们的集中活动场所,一时雅音不绝。1935 年,在俞平伯夫妇的倡导下,“清华谷音社”在清华园俞平伯的寓所正式成立,取“空谷传声其音不绝”之意,俞先生被推为社长, 他在社约 里历述了歌诗曲乐对于陶冶性情和操守的功用,希望通过曲社“涵咏风情,陶写性情”,“发豪情于宫徵、飞逸兴于管弦”,要承担起传承昆曲的责任。曲社的成员多是清华大学的教职员暨家属,如浦江清、沈有鼎、陈竹隐(朱自清夫人)、谭其骧等以及清华学生如华粹深、陶光(重华)、张宗和等。曲集还邀请北京各界著名业余曲家如唐兰、杨荫浏、曹安和、陆麟仲陆方剑霞夫妇、庞敦敏庞张织文夫妇、袁敏宣袁薇姐妹等参加。在一年多的时间

8、里举办同期五次,影响颇大。1937 年北平沦陷,曲社解散,俞平伯婉拒周作人等邀往伪北京大学任教,生活顿入贫苦, 但夫妻二人以唱曲自娱,虽卖物度日亦不为动,昆曲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寄托。俞平伯夫妇旧式才子佳人般的昆曲之爱就这样一直延续着,即便是1954 年俞平伯遭到大批判后, 他对昆曲的兴致未减反增,乃至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他们不仅继续延请笛师拍曲,就连接待客人也往往要唱一曲才罢,夏天常到颐和园租一艘乌篷船,带着笛师,把船漂在湖上唱曲子,过了几年直似书中才有的神仙生活。1956 年,俞平伯在居所老君堂发起并与北京诸业余曲家创办了北京昆曲研习社,俞平伯被选为主任委员。 领导曲社的八年间,俞平伯认真地

9、领引北京曲家曲友们研究、传习昆曲,不少几乎已绝迹的曲目,在俞平伯手下恢复了青春。1957 年,俞平伯与其弟子华粹深合作将牡丹亭 缩编后由北京昆曲研习社搬上舞台,在纪念汤显祖逝世三百四十周年时上演于文联礼堂, 1959 年又作为唯一业余昆曲团体参加建国十周年的献礼演出,大获成功,周总理、陈叔通、郑振铎、叶圣陶、张奚若等人都前来观看。1969 年,七十高龄的俞平伯被下放到河南干校,按理夫人是可以不去的,但当许宝驯得知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后,毅然申请要与丈夫一起,“一肩行李出燕郊”。这个曾经来客人都会躲进珠帘的大家闺秀在最艰苦的日子里展现出无比的勇气,在河南干校农家小住的日子里,夫妇俩“负戴相依晨夕新,

10、双鱼涸辙自温存。烧柴汲水寻常事,都付秋窗共讨论”。1971 年,俞平伯夫妇从干校回到北京,生活稍归平静,俞家又重闻昆腔声。虽然曲社活动被停止了,但俞平伯夫妇像往常一样,常常在家中组织曲集。当然,在曲集上,俞平伯更多充当的是配角,主角永远是他的夫人,夫人唱,他打鼓。俞平伯擅鼓板,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唱片公司曾为欧阳予倩灌制了几张昆曲唱片,唱片上特地标明“俞平伯司鼓”,足见俞平伯为昆曲司鼓的水平之高。我的老师朱復先生当年作为青年昆曲爱好者时常上俞家,他回忆道: “俞老每次约十来个人来家中,他报开场白,用老式录音机录下唱曲过程。我见他用毛笔敲打桌面,笔套敲飞了,竟没有察觉到。1976 年 2 月 1

11、6 日下午,在永安南里十号俞平伯的寓所,十来个曲友围坐在一起,俞平伯报开场白, 然后按下老式录音机的录音键,录下唱曲全过程。俞平伯唱的是俞夫人许宝驯作词、友人谢锡恩作曲的鹧鸪天八十自嘲:“少小不谙世俗情,老来犹乏应酬能。躬逢盛世容吾拙,白首相将度岁春。心寂寞,意沉吟。天涯芳草倚阑人。如梭岁月无知过,试问新来学习增。”他那略带走音的唱腔,却唱出夫妻二人相敬相扶、白首共度的流逝岁月,在昆曲的旋律中,那段寂寞日子也活出了滋味。俞平伯无论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十分依赖妻子。有次许宝驯因病住院,与丈夫分开不到一个月,俞平伯竟写了22 封信给她,信中除了询问关心,更多的是悄悄话。他在信中嘱咐妻子: “只可

12、写给你看看,原信笺请为保存。上面的款识, 似青年时所写, 然已八旬。 ”1977 年,俞平伯许宝驯夫妇结婚六十周年之际,俞平伯写下一百句七言长诗重圆花烛歌,将夫妇“嬿婉同心六十年”、“悲欢离合幻尘缘,寂寥情味堪娱老,几见当窗秋月圆”的经历尽收诗中,这首诗是俞平伯晚年的代表作,被叶圣陶誉为“注入了毕生情感”,妻弟许宝骙、弟子周颖南都撰写了文章,这些唱和,是对这对伉俪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最好的祝福。1982 年 2 月 7 日,是俞平伯生命中最无助的一天,与他陪伴六十余载的妻子去世了。妻子的去世令高龄的俞平伯“惊慌失措,欲哭无泪形同木立”(壬戌两月日记跋),在自己生命最后八年里,俞平伯为妻子写下了二

13、十多首悼亡诗,“待我余年尽, 与君同寂灭” ,“逝者固不复, 而亦不可分” , “反顾欲语谁, 方知人已去” , “枯鱼无泪点, 空自待天明” ,“八旬丧淑偶, 独对孤帷哭” ,并且坚持把妻子的骨灰安放在自己的卧室内。他不再唱昆曲,甚至不愿意再与人讨论昆曲,“六十四年夫妻付之南柯一梦,若昔云古槐书屋者,非即槐安国欤?”俞平伯变得寡言少语,常将自己关在卧室,将自己关在与妻子的美好回忆中,即使在他病重期间,他无论如何不肯离开放着妻子骨灰的卧室,并且亲笔拟好与妻子合葬的碑文:”德清俞平伯,杭州许宝驯合葬之墓。”1990 年 10 月 15 日,俞平伯先生在南沙沟寓所永远停止了心跳,享年91 岁。20

14、01 年 5 月 18 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被人称为二十世纪最后一对旧式夫妻的俞平伯夫妇,用昆曲的美妙缔结了一世情缘,今人回想至此, 无不感叹唏嘘, 我至今仍然记得那个手捧俞氏夫妇旧藏曲谱的夜晚,仿佛在一刻,我与那些曾经只在书中的人们,站在了相同的时代,在婉柔的水磨调里,缠绵徘徊。并序前丁巳秋 , 妻归来许 , 于时两家椿萱并茂, 雁行齐整 . 余将弱岁 , 君亦韶年 , 阅识海桑 , 皆成皓首 . 光阴易过 , 甲子再臻 , 重来京国 , 倏又七载 . 永俚言 , 因事寓情焉忽 . 一九七七年十月廿八日. 白首相看怜蓬鬓, 邛距相扶共衰病. 嬿婉同

15、心六十年, 重圆花烛新家乘. 苍狗白衣云影迁, 悲欢离合幻尘缘. 寂寥情味堪娱老, 几见当窗秋月圆. 我生之初前庚子, 君以娇雏随舅氏. 锋刀丛中脱命来, 柔荑掬饮黄泥水. 归来南国尚承平, 吴苑莺花梦不惊. 泛宅乘槎东海去, 骇逢秦楚大交兵. 还日儿童都长大, 三年流水光阴快. 花好月圆胜曲园, 青梅竹马嬉游在. 弱弟萦心识面初, 外家芝玉近庭除. 高丽匣子珊瑚色, 小蜡溶成五彩珠. 知音好在垂髫际, 学抚弦嶶从两姊. 小院琴声佳客来, 青荧照读灯花喜. 无何一去又天涯, 北树南云望眼遮. 十载匆匆削帝制, 者回迎到壁人车. 新开鸳社辉红烛, 撒帐交杯遵旧俗. 谁家冠服别心裁, 师友观之皆眩

16、目. 三朝厨下作羹汤, 先例迢迢说李唐. 婉娩新人惟肃拜, 红氍毹展见尊章. 好似金笼怜翡翠, 其时海内兵戈屡. 钜星光芒亘西天, 社会主义初胜利. 羹沸蜩螗事几多, 无愁沤鹭待如何. 蓬莱水浅麻姑笑, 绝倒田间春梦婆. 执手分携南又北, 两返重洋颜色恧, 赢得归来梦里游, 湖烟湖水曾相识. 清华水木辟尘嚣, 讲舍云连多俊髦. 九转货郎谷音集, 一天烽火卢沟桥. 奈何家国衰兴里, 兀自关心全一己. 莱妇偕承定省欢, 朔风劲草良朋意. 箕裘堂构尽虚传, 旧业园林散夕烟. 记否围城厮抱影, 回廊冓火驻军年. 童心涉世焉知淑, 何限风波经往复. 漫与彼相蓦危岑, 误得而翁怜比玉. 丽谯门巷溯前朝, 五十余年一梦遥. 此后甄尘不回首, 一肩行李出燕郊. 燕郊南望楚申息, 千里宵征欣比翼. 罗山苞信稍徘徊, 一载勾留东岳集. 小住农家亦夙因, 耕田凿井由先民. 何期葺芷缭衡想, 化作茅檐土壁真. 村闲风气多淳朴, 旷野人稀行客独. 行来渐近客知家, 冉冉西塘映萝屋. 兼忆居停小学时, 云移月影过寒枝. 荆扉半启遥遥见, 见得青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