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02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575495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02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02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02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02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02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0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02(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组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 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 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 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 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 冬阳童年骆驼队 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 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 侧面。 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 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 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童年生活,因为无忧

2、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 梦想而精彩。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 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 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 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 生活。 围绕本组专题, “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难忘 童年”和写童年趣事等内容, “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 “日积月累” “课外书屋”等 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立志的名句

3、,课 外去阅读关于童年的故事等项内容。教师应从整体上观照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 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 1214 课时。其中,精读课文 67 课时,略读课文 23 课时,口语 交际 1 课时,习作 3 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 1 课时。 5 古诗词三首 一、教材解读 牧童 舟过安仁 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 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 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

4、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 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 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 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 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牧童 1课文简说。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 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 时

5、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 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 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 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 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 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

6、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 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 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 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 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 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 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7、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 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 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 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 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 过 安 仁 1课文简说。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 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 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8、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 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2词句解析。(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 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 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 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 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 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

9、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 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 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 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 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闲居初夏午睡 起二绝句 (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

10、可以参阅。不同 的是, 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 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 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清平乐村居 1课文简说。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 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现出一 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诗人首先把我们的目光带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有 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 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

11、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 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 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2词句解析。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诗人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 “溪上” “青草” ,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 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接着讲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 醉意,愈加显得温柔、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 ,可以看出他们精神 的愉快。读来觉得有无限温情充溢胸中。 (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

12、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几句集中写这一农户。诗人眼前的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 的孩子在编织鸡笼,最小的孩子在溪边趴着剥莲蓬玩耍。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 “溪 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最喜”表达了他对小儿的喜爱 之情,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可掬憨态: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何等的调皮,何 等的自在啊!当然,这里也不乏诗人看到这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产生的愉悦之感。可以说,这是诗人偶然捕捉到的一个生活镜头,同时在不经意间,流露了诗人那极富生活 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听到那低绕婉转的南方口音,看到这样一幅一家老小其乐

13、 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诗人内心一定充满了无限的柔情和温暖。这个普通的农家,他们也 许是清贫的,却又是多么地幸福和快乐啊!老夫妻和和气气,孩子们尽自己所能地进行劳 动,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这一切, 是多么让人心生感慨啊!当然,诗人并没有将内心的这种感受直接诉诸笔端,可从他那看 似客观的描述中,感受到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 1认识 4 个生字,会写 7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莲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

14、句的 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三、教学建议 1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 却又不一样。可以说,读着它们的时候,就是穿越千年时空,去揭开尘封的古老故事。探 究千年以前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这个话题本身对学生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 浓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学中可以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起他们学习古诗 词的兴趣。 2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三首诗 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 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15、和快乐;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两 首。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3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 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 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背诵诗词。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应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比如牧童 一诗,对“六七里”和“三四声” ,就不能单纯地从字面上来理解,而要结合前面的“草铺 横野” “笛弄晚风”来体会实际的意思,想

16、象诗句展现在眼前的意境,感受这样表达的语言 美和音律美。 比如舟过安仁 , “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 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 “怪生”一词看似平常, 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再比如清平乐村居 , “喜”字不单解作“喜欢” ,它可以说是词的点睛之笔。小儿的顽 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更为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 所以说小儿是最招人喜欢的,不仅喜欢他的天真烂漫,喜欢他的无忧无虑,更喜欢有了他, 这个普通的农家给人的那种美好的感觉。 4加强朗读和背诵。典范诗文的积累,是一种重要的积累,它不仅是语言积累,而且是文 化积淀。要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 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 读出自己的感受。应该说,三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