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运动训练学考研复习资料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574973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师范大学运动训练学考研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云南师范大学运动训练学考研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云南师范大学运动训练学考研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云南师范大学运动训练学考研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云南师范大学运动训练学考研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师范大学运动训练学考研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师范大学运动训练学考研复习资料(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部资料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 1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绪 论考纲要求 1、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和阈。 2、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和功能。 考纲精要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2、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而刺激是指 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

2、内外环境的变化。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 刺激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较好指标为: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可兴奋组织、细胞去极化并达到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生殖功能对种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因此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二、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称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

3、、外环境与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 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 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 用部位准确。基本调节方式: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 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与反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反射活动需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2、体液调节: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以进入血液循

4、 环发挥长距离调节作用,也可以在局部的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 这称为旁分泌。调节特点: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这些特点都是相对于 神经调节而言的。 ) 神经一体液调节:内分泌细胞直接感受内环境中某种理化因素的变化,直接作出相应的反 应。 内部资料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 23、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 应。举例:(1)心室肌的收缩力随前负荷变化而变化,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特点是自身 调节,故称为异长自身调节。 (2)全身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维持不变的特 点是自身调节。 四、

5、生理功能的反馈调控:正反馈和负反馈四、生理功能的反馈调控:正反馈和负反馈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 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 处于稳定状态。 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 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 生命活动中常见的正反馈有: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等。 五、内环境与稳态五、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各种腔室液等) ,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

6、环境。内环境直接为细胞提供必要的物理和化学条件、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 尾产物。内环境最基本的特点是稳态。 稳态是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一种状态,是内环境理化因素、各种物质浓度 的相对恒定,这种恒定是在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下实现。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负反馈。 稳态是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 血 液考纲要求 1.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 2.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3.血细胞及其机能。 4.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5.血液凝固与止血。 6.ABO 及 Rh 血型系统及临床意义。 考纲精要 一、血量与血液的组成 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6%8%,相当于每公斤体重有 6

7、080ml。 一次失血不超过全血量 10%对生命活动无明显影响,超过 20%则有严重影响。 血液成分:液体成分血浆 50%60% 有形成分血细胞 40%50% 记忆方法: 可以认为全血中血浆与血细胞各占一半左右的容积,血浆稍多于血细胞,记成血浆 50%+,血细胞 50%-。这点记住了,也就记清了红细胞比容的数字:50%-。 (红细胞在全血 中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近似等于血细胞比容) 。至于男性红细胞比容略于女性是 由于雄激素有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 二、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血液是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必由之路。将营养物质运至全身 各部分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的尾产物运

8、至排泄器官。 2.缓冲功能:血液中含有丰富的缓冲物质,主要是 NaHCO3/H2CO3 缓冲对,对血液的酸咸 度起缓冲作用。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都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血浆中的凝血因内部资料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 3子、抗凝物质、血小板等在机体凝血、止血和抗凝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是一种防御功能。三、血浆的理化特征 1.比重:血浆比重 1.0251.030,与血浆蛋白浓度成正比。 2.粘滞性:血浆粘滞性为 1.62.4,与血浆蛋白含量成正比。 3.血浆渗透压 (1)概念: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 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

9、半径等特性无关。由于血浆中晶体溶质数目远远大于胶体 数目,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 其中,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较多(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决定血浆胶体 渗透压的大小。 (2)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原因:晶体物质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见第二章) ,而可以自由通过有孔的毛细血管,因此, 晶体渗透压仅决定细胞膜两侧水份的转移;蛋白质等大分子胶体物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 决定血管内外两侧水的平衡。 (3)注意点:临床上常用的等渗等张溶液有:0.9%NaCl 溶液,5%葡萄糖溶液。 血浆蛋白含量变

10、化会影响组织液的量,而不会影响细胞内液的量,细胞外液晶体物质浓 度的变化则会影响细胞内液量。 四、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形态: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直径约为 8m,无细胞核。 2.红细胞的功能: (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2)缓冲体内产生的酸碱物质。这两种功能 均由血红蛋白完成,其中的铁离子必须处于亚铁状态(Fe2+) 。 3.悬浮稳定性: 以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来表示悬浮稳定性,血沉越决,悬浮稳定性越差, 二者呈反变关系。增加血沉的主要原因:红细胞叠连的形成。 影响红细胞叠连的因素不在红细胞本身而在血浆,其中血浆白蛋白通过抑制叠连而使血沉 减慢,而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等促进叠连的

11、形成,从而加速血沉。 4.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膜破裂的一种特性。渗透脆性越大,细胞膜抗 破裂的能力越低。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在 0.45%0.35%NaCl 溶液中开始破裂,而球状红细胞渗透脆性 增加,在 0.64% NaCl 溶液中开始破裂。 五、血液凝固 1.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现象称为血液凝固。 这一过程所需时间称为凝血时间。 本质: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酶促生化反应(有限水解反应) 。 2.基本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Xa、Ca2+、V、PF3) 。 (2)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 其中

12、,因子 X 的激活可通过两咱途径实现: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3.凝血因子的特点: (1)除因子(Ca2+)和血小板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 (2)血液中因子、等通常以无活性酶原存在。 内部资料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 4(3)因子以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但必须因子存在才能起作用。 (4)部分凝血因子在肝脏内合成,且需 VitK 参与,所以肝脏病变成 VitK 缺乏常导致凝血 异常。 (5)因子为抗血友病因子,缺乏时凝血缓慢。 4.内、外源凝血途径的不同点: 始动因子 参与反应步骤 产生凝血速度 发生条件 内源性凝血 胶原纤维等激活因子 较多 较慢 血管损

13、伤或试管内凝血 外源性凝血 组织损伤产生因子 较少 较快 组织损伤 5.机休组织损伤时的凝血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起作用,且相互促进。 六、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 1.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和肝素。 肝素通过增强抗凝血酶活性而发挥作用。 2.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促进作用 (-):抑制作用 3.正常情况下,血流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 (1)血流速度快, (2)血管内膜光滑, (3)血浆中存在天然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七、血小板的生理作用 1.维护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2.参与生理止血功能。 (1)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松软止血栓,防止出血。 (2)血小板分泌 ADP、

14、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活性物质,ADP 使血小板聚集变为不可逆, 5-羟色胺等使小动脉收缩,有助于止血。 (3)促进血液凝固,形成牢固止血栓。 八、ABO 血型系统 1.血型:血细胞膜外表面特异性抗原类型,通常指红细胞血型。 2.ABO 血型的种类: ABO 血型系统中有两种抗原,分别称为 A 抗原和 B 抗原,均存在于红细胞膜的外表面, 在血浆中存在两种相应的抗体即抗 A 抗体和抗 B 抗体。根据红细胞上所含抗原种类将人类 血型分为如下血型: 血型 A B AB O 红细胞上的凝集原(抗原) A B A 和 B H 抗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抗体) 抗 B 抗 A 无 抗 A 和抗 B 3.抗原

15、本质:血型抗原是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糖脂。ABO 抗原特异性是在 H 抗原 基础上形成的。 4.抗体本质:ABO 血型系统的抗体为天然抗体,主要为 IgM,不能通过胎盘。 5.输血原则:同型输血。 无同型血时,可按下列原则:(1)O 型输给 A、B、AB 型;AB 型可接受 A、B、O 型血, (2)必须少量(0.84 表示肺通气过度或肺血流量减少,这意味着部分肺泡无法进行气体交换,相当于 肺泡无效腔增大。 V/Q蛋白质脂肪;稀的、流体食物固体、稠 的食物。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云南师范大学) 键入文字21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1)促进因素:胃内食物容量;胃泌素。 (2)抑制因素:肠胃

16、反射;肠抑胃素:促胰液素,抑胃肽,胆囊收缩素等。小肠内因 素起负反馈调节作用。 十、几种重要物质的重吸收 1.小肠是各种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的原因: (1)绒毛及微绒毛加大吸收面积。 (2)食物停留时间长。 (3)食物已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 (4)淋巴、血流丰富。 2.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部位吸收,回肠主要是胆盐和维 生素 B12 吸收的部位。 3.一些重要物质的吸收特点: (1)机体所能利用的铁为 Fe2+,因此吸收的铁为 Fe2+,而不是 Fe3+。 (2)葡萄糖、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在小肠及肾小管吸收的方式为继发性主动重吸收。 (3)机体能利用的单糖,主要是葡萄糖和半乳糖,通常所说的血糖指的是血中的葡萄糖, 因此,单糖的吸收速度应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