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东渡与东亚文化圈形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69315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9.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福东渡与东亚文化圈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徐福东渡与东亚文化圈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徐福东渡与东亚文化圈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徐福东渡与东亚文化圈形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徐福东渡与东亚文化圈形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徐福东渡与东亚文化圈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福东渡与东亚文化圈形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徐福东渡及东亚文化圈形成的探讨研究Copyright (c) 2013 by Kuby Rice. ALL RIGHTS RESERVED. 一、摘要徐福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及探险家,其东渡的最早记载见于 史记 ,至今在中国、 日本、韩国等一系列国家继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文化影响力。本文选择徐福这一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作为研究对象,是致力于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形式以及背景的分析,探讨古代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过程,进而清楚了解古代中国文化在东亚文化圈的中心地位以及东亚各国对于古代中国文化的吸收程度,最终探讨出对当今中国提高文化软实力以及文化影响力的可行路径;更为重要的是, 对徐福的

2、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普及,将会拓展东亚各国人民的文化共识,对于当下东亚各国领土争端给东亚带来的紧张气氛的缓解以及未来东亚的和平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徐福作为文化交流的和平使者, 有着不同于往的研究意义和时代意义。本文将通过对与徐福东渡的历史记载、各地民间传说、 历史人文遗迹的空间分布以及其他历史资料全方位探讨徐福东渡以及其文化传播的过程。同时,在本文中注入了自己对于一些历史传说的可能性的思考以及个人对于徐福及其行为的评价。徐福作为大陆移民的代表, 给当时相对落后的东亚诸国带去了先进的文化以及生产技术, 同时也带来了两地人民的友谊; 徐福东渡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文化现象, 其中的历史意义不言而

3、喻, 而这对于丰富东亚各国, 尤其是中日韩三国的历史文化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拓宽了东亚文化交流的课题以及研究共识。 通过研究, 徐福将作为东亚文化交流的和平使者,从遥远的古代继续发挥对现在各国文化交流的作用,给东亚带来和平的明天。二、目录1.徐福东渡的历史记载与时代背景2.徐福东渡与古代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形成3.徐福东渡的历史价值以及现实意义代结语三、正文1 徐福东渡的历史记载与时代背景1.1 中国关于徐福东渡的历史记载徐福,亦名徐巿,本名议,字君房,战国时代齐国人, 生于公元前255 年,后成为齐国方士。徐福东渡的记载始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前后共出现四次:?既已, 齐人徐巿等上

4、书, 言海中有三神山, 名曰蓬莱、 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 (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 年) ?并海上,北至琅琊。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 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琊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

5、 (秦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 年) ?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 言曰: 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 然。 汝何求?曰:愿请延年益寿药。 神曰: 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 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于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 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说, 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榖种种百工而行。 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 ( 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 )以上是对徐福东渡最详尽的记载之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史记肯定徐福的存在和徐福东渡;东渡的动机是奉命前往?三神山 ?寻找长生不老药;东渡的次数至少是两次

6、;东渡最后到达的地方是?平原广泽?。之后在中国的史料记载中, 汉书亦有记载,但未超出史记的记载范围;而在后汉书中,范晔记载道?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又有夷洲及澶洲, 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 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数万家。人民时至会稽市。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绝远,不可往来。?我们看到对于徐福的东渡目的地有了进一步的确认?澶洲?,同时对于徐福东渡的动机有了新的解读。而澶洲,被后人认为是当今的日本, 从而范晔的记载成为当今史学界公认的最早倾向于?徐福东渡目的地是日本?的史料。不可否认,范晔的记载拓展了史记中关于徐福东

7、渡的内容, 但是同时由于离徐福的时代更远,民间传说的内容不可避免地更加渗入他的记载中。在之后关于徐福东渡的历史记载中,民间传说的成分越来越大, 同时在正史中出现的频率降低, 在野史中的地位却越来越高。唐代是中日交流的高峰期, 也是徐福东渡开始大量见诸于诗文中的时期,同时人们对于徐福东渡的传说出现了不同的意见。这一时期的 旧唐书 新唐书均有对徐福东渡的记载, 而唐代诗文更倾向于认为徐福东渡的目的地是?蓬莱? ,而 ?蓬莱 ?在当时被认为是日本。甚至在当时,日本的遣唐使以及学者诗人也这样认为,例如日本著名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就曾称自己的母国为?蓬莱?。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 旧五代史、 新五

8、代史等正史中没有有关徐福的记载。 但徐福的名字还是经常出现在民间文人墨客的笔下,徐福东渡日本的观点逐渐形成。 后周僧人义楚的 义楚六帖 最早明确记载徐福东渡到达日本,并指出?蓬莱山 ?就是日本的富士山,推动了徐福东渡日本说的广泛传播。南北宋时期,北宋李昉等编撰的太平御览,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有关于徐福的记载,但是这一时期的正史却未记载。欧阳修在日本刀歌一诗中首次提出徐福东渡日本?赍书说?,认为徐福东渡时除了携带五谷种子之外,还带有一部分书籍,其中有尚书百篇,使得这些书幸免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由此徐福也被看作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海外的使者。在以后的时期, 随着中日交流的加强, 日本的徐福遗迹更为

9、中国人所知。从南宋到元朝, 不少诗人开始引用徐福在日本的事迹;明清时期, 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不少中国官员远赴日本,并参观了徐福在当地的文化遗址,从此?徐福东渡的目的地是日本?这一共识基本形成。而从文化遗址方面看,以濒临渤海、黄海、东海等海域的沿岸地区,主要包括中国的山东、 江苏、河北、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徐福文化遗址圈。1.2 日本和韩国关于徐福东渡的历史记载日本方面对于徐福东渡的记载偏向于徐福给当地带去的影响,神话色彩和传说色彩更加浓厚。在日本,与徐福相关的史料文献主要有:日本书纪、北畠亲房神皇正统记、 姓氏录、林罗山罗山文集、 徐福古文书、松下见林异称日本传、潼泽马琴玄同放

10、言 、仁井田好古秦徐福碑文 、新井白石同文通考等等,由于未详细涉足考证日本史,在此仅列出部分史籍名称。但可以确认的是, 日本民间对于徐福的传说非常丰富,神化程度也非常高, 在日本各地都有徐福庙; 甚至有日本人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的开国天皇神武天皇。日本各地,尤其是九州岛、 四国岛以及本州岛濑户内海地区,聚集了一大批徐福的文化遗址。而日本许多沿海地区将徐福奉为各种神,每年都会有十分盛大的集会和庆典;由于徐福东渡后没有再回中国,限于当时的信息传播水平之低下,中国史学家对于徐福东渡的成果没有更多了解,而日本史料关于徐福的记载的精彩程度更胜一筹,更加生动详实地记录了徐福东渡后给当地带来的改变。相比于中国和

11、日本, 韩国对于徐福东渡的历史记载更少一些,但在韩国的南海岛、济州岛等南部沿海地区, 依然流传着关于徐福的传说,但由于这些传说多数存在于民间,少有文字记载,仅仅通过一些文化遗址将徐福的传说流传。1.3 徐福东渡的时代背景在徐福生活的中国第一次大一统时期秦朝之前,是战乱频发、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时期。持续的战乱让人民百姓痛苦不堪, 不少劳动人民躲入深山老林,也有不少人选择冒险逃往异邦海外,这就是中国第一次移民浪潮。 据日本以及朝鲜半岛地方史料显示, 多数移民最终到达了日本九州岛、四国岛以及濑户内海地区和今韩国济州岛等南部沿海地区。 然而这种移民浪潮并未随着秦朝的大一统而结束。 由于秦朝实现了空前的

12、民族大一统, 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秦始皇自认功高盖世, 堪比三皇五帝, 因而忘乎所以为所欲为, 非但没有趁统一的契机休养生息,反而肆意奴役劳动人民,建长城,造阿房宫,时常大兴土木工程,使人民徭役繁重,出现了?男子力耕,不足粮饷 ,女子纺织 ,不足衣服 ,竭天下之资财以奉政? 的悲惨现象, 这也给未来秦二世而亡买下了伏笔。在秦王朝的残酷统治之下,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揭竿而起,要么远走他乡,否则只能是束手待毙。 在对统治的不满还未到达顶峰之时,大部分人选择了远走他乡, 因此承接着春秋战国时期,秦朝也出现了海外移民潮。在当时的情况下,东亚大部分国家还处于原始文明阶段,而中国已经发展

13、出了非常先进的封建文明。 从文化方面看,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极大地繁荣了中国的封建文化, 到今天仍然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极其大的影响力,而在当时这种文化繁荣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的海外移民,从而这一批海外移民当中必定有人将这样先进的封建文化产物带到了当时仍然荒芜的日本群岛还有朝鲜半岛地区。同时中国的农耕技术的发展以及铁器的运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率,并使土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同样这些先进的农耕技术以及器具也随着移民带到了海外。而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也有了长远发展。当时中国已经会用船坞造船, 同时也会用先进的滑道下水技术使船入水,这种技术在现在的造船厂中仍在使用。可见在春

14、秋战国到秦朝时期这几百年的时间里,中国持续向外输送移民, 实际上是在东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先进文化传播,而徐福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而徐福成为典型代表的原因是他的官方支持背景。秦始皇和其他君主一样,迷恋于权力而追求长生不老, 因而决定用他通过战争以及大量搜刮劳动人民得来的财力支持徐福东渡蓬莱求得仙药。 而这也为徐福打造大船队以及购买各种珍稀物品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同时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 徐福东渡不仅带去了先进的技术,还带去了大批古籍,使这些古籍免受秦始皇残酷的?焚书坑儒?。从这方面讲,徐福还是中国古代保护文化的英雄。2 徐福东渡与古代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形成在上文中已经提过,徐福东渡的时

15、期恰好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海外移民浪潮,为东亚各国带去了先进的封建文明。这可以说是为东亚文明圈形成奠基。在海外移民浪潮中, 给当地文明最先带去冲击的是先进的农耕技术以及高超的造船及航海技术。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日本群岛, 还是处于 原始社会末期母系氏族的绳纹文化时代, 生产力落后。而当经过这阵源自于中国的海外移民潮冲击之后,由无阶级社会突变为阶级社会,绳纹文化则质变为弥生文化,直接从石器时代跨越到铁器时代。而同样从中国传出去的冶炼、建筑、医药、纺织等先进技术也极大地改变了日本原始民族的生活面貌。而相比于物质技术上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明对当地文明的影响更为深远,甚至成为了东亚文化圈内所有国家的民族性

16、格与特质。以受中国文化浸染最深的日本文化为例, 虽然秦朝发动了焚书坑儒, 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分思想成果仍通过移民潮东渡日本, 可以说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启蒙;同时虽然秦朝发动焚书坑儒并钳制百家思想,实际上秦朝的主流文化已经吸收了百家之长:务实,注重法治,质朴而率直, 不事虚浮, 追求拓展,主动性极强,为了实现某一目标,不容任何困难和力量的阻挡, 这种文化性格在推动秦统一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对徐福东渡以及开发海外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随着徐福东渡带到了日本,在形成日本国民性格的过程中起到了绝对重要的作用。而徐福作为齐人,虽然生活在大一统的秦代, 但还是带着极具特色的齐地方文化色彩。春秋战国数百年造就的齐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首先,齐人多操工商之业, 收渔盐之利,冶炼业亦发达,这与齐地东濒大海有关,称齐文化为海洋文化亦可说通。其次,齐、鲁两地较早地完成了制度变革。其三,齐燕人好阴阳五行之说,尚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