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论文:人口、资源、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9559973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辨证法论文:人口、资源、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然辨证法论文:人口、资源、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然辨证法论文:人口、资源、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自然辨证法论文:人口、资源、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自然辨证法论文:人口、资源、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辨证法论文:人口、资源、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辨证法论文:人口、资源、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口、资源、环境人口、资源、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摘要摘要:面对我国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新特点,针对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关系,结合自然辩证法,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并积极运用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去,以协调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都知道,人口问题在

2、中国由来已久,人口基数大、增长迅速,成为目前中国发展的沉重包袱。虽然计划生育体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人口的高速增长,但我们看到人口问题在短时间内是难于解决的。资源有限、人口众多、人口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五十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五十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3、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时至今日,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面对全球性的资源危机,我国的能源状况尤为严峻。虽然我国国土辽阔、矿产丰富,但由于近些年来人们资源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略了对矿产的保护与高效率利用,政府措施不得力等诸多因素,我国的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多种矿产开采殆尽、利用率偏低,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缺乏可持续性。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中国社会的一切思考和决策都不得不以全球性的人口困境

4、、生态困境和资源困境为背景,不得不考虑人口、生态、资源困境对社会发展的强制约束。人口、资源、环境相关联的人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人口问题中国人口因素造成的制约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庞大人口造成的数量制约和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下造成的质量制约。巨大的人口数量是诱发当今中国社会生存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数量的过度增长首先造成人口的供养问题。据有关资料推算,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中国目前全部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是每年 32 亿吨生物性干物质,在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良性运转前提下,合理的人口承载量为 68 亿人。中国土地资源潜在的自然生产力是每年约 72.6 亿吨生物

5、性干物质。按温饱计算,其理论上的最大人口承载能力约为 1516 亿。即使在严格控制人口生育的条件下,中国人口将在 2030 年达到或接近土地资源最大承载能力对应的人口极限。尽管历届中国政府都将粮食的供应问题作为首要问题,但是时至今日,这一供应问题并没有根本性的改观。客观地说,中国的政府和农民为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面对 13 亿的供养人口,以及耕地面积不足印度一半,总体产量提高有限,粮食问题仍然是困绕中国政府的头痛问题。人口数量的过度增长造成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配置比例的失衡。在有限的自然资源约束下,过量的劳动力供给造成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根据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建立的人口

6、仿真模型预测,在未来的 20 多年里,中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将从 2000年的 8 到 7 亿人,持续上升到 2013 年的 10 亿人左右,而且这种上升趋势将持续到2025 年,在此之后中国的劳动人口规模才会出现逐步下降趋势。在人口增长的同时,生产工艺的高技术化使得经济规模的扩张对就业压力的缓解作用日趋衰减,而且自然条件的限制作用使得经济规模无法长时间保持扩张。在这种合力的共同作用下,缺乏现代化生产技能的大量低受教育劳动人口将面临更加黯淡的就业前景。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整体人口素质的下降。为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中国自 20 世纪70 年代后期开始实行强制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文化教育落后的农村和偏远地区

7、允许出生的人口数量要远远大于教育水平较好的城市。在广西梧州的农村,我就曾经见到每家基本五六个孩子,能养活就行,更谈不上什么教育。以此为例,可以看出这就造成了低素质人口在全社会人口比重的逐渐上升,人口总体质量退化。二、环境问题在地球这一有限的空间里,人口数量和欲望无节制增长造成的困境催生了生态困境和资源困境这一对孪生子。如果说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更多地体现在全球范围、而较难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环境恶化的指标的话,那么空气污染、酸雨、水污染、垃圾堆弃、水土流失问题则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我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空气污染大国,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废气的总排放量均居于世界前列。城市大气

8、环境面临煤烟型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的双重压力,大气中悬浮颗粒的平均值高达 432mg/m3(1995 年) ,空气中有害微粒的含量相当于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标准的 35 倍!据世界银行报告,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 20 个城市中 16 个在中国。就全国范围而言,大气污染如按现有趋势继续恶化,2010 年颗粒物的排放量将分别比 1995 年多 39,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将从 1995 年的 8 亿吨增加到 2020 年的23.8 亿吨,2020 年氯氧化物的排放量将比 1995 年增加一倍。据来自中国环保总局的消息称,中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大大超出环境自净能力、近 13 国土酸雨污染严重。1995 年,中国仅酸

9、雨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 1165 亿元,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 2,酸雨区面积已占到国土总面积的 40左右,而且这 40的国土几乎全部位于经济发达地区。根据 1998 年的数据,中国的废水年排放总量为 439.5 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 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五万公里河段中的 80由于水质遭到破坏而不能再维持鱼类生存。全国 532 条主要河流中,有 436 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过度放牧、乱砍乱伐、陡坡垦耕以及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因素,中国的土地沙漠化问题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近 20 年来中国土地沙化面积,平均以每年 2460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10、,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区域面积。如果按照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所确立的定义,则中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高达 280 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近 1/3.在华北、东北、西北的“三北“地区,有 80的土地正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荒漠化,整个国家每年因荒漠危害造成的损失高达 550 亿元。中国环境问题的形成,表面上归因于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谋求私利,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执法力度不严,深层次的原因是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无知和僭妄、对于人的欲望无节制的纵容。三、资源问题在进入 21 世纪的时候,中国人面对的是这样一幅资源分布图:各种主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淡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

11、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28、32和 50。与此同时,根据中国经济发展预测:45 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已有 1/4 的品种供给不足,另有 1/4 的品种濒临短缺,其中作为经济发展支柱的 15 种矿产资源中有 7 种石油、天然气、金、铜、钾盐、铁、煤存在着储量不足和资源缺口,二次能源(石油、天然气、煤)国内供应量与需求量的差额到 2010 年将达到 810;中国的 617 个城市中已有 300 多个城市面临缺水,如无重要变化,2010 年全国的缺水量将达到 7000 亿立方米;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3,其中绝大多数是人工再生林,原始的自然林地几乎殆尽;全国累计的土地退化面积已达 16

12、0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16,土地沙化面积平均以每年 2460 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草原退化面积高达 9,000 多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的 1/3 以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也许可以乐观地寄希望于通过资源进口解决暂时的短缺,但是在全球性的资源短缺背景下,中国对资源需求量的剧增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原材料价格飙升的重要原因。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对粮食、石油和矿产资源的巨额采购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严重关注。四、解决途径人与自然可持续、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切短视行为,把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求今天的发展能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不仅不能耗尽或毁掉未来发展的基础,而且要为未来的

13、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创造和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有的论者把可持续发展观称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伦理战略,是相当有见地的。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 我们需要清醒的看到,人口、环境与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如中国继续走传统工业文明之路,就没有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的人口、资源

14、、环境容量已经出现瓶颈,持续发展理念与新能源的利用已经提到中国政府的日程上来。中国政府所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是,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协调好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方政府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的改革可谓是任重而道远,而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发展体系的建立成为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是三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如何使三者协调发展是当代人们迫切关心和解决我国乃至全球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唯一出路。首先,要树立协调的发展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是通过人和自然的活动来实现的。历史上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遇到的

15、挫折和失败往往都是观念上的失误造成的,树立人和自然持续、协调发展观念是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前提。要增强人与自然的整体性认识。当代科技发展与人类实践表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辨证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类在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时必须从人与自然的整体出发,以依存互利、协调发展的整体效果最佳为最高准则。不能再走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的老路。其次,要发展科学技术的调控作用。科学技术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揭示了人与自然动态平衡的内在机制与规律,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

16、径和手段,只要人们从社会与自然的整体观念出发,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努力发展科学技术的调节作用,是可以消除恶性循环,保持、建立良性循环,使社会与自然协调一致向前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人类为了摆脱目前全球性问题所造成的困境,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相过渡的战略。它定义为既能满足当前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需要能力的发展。它既有对人类文明模式的深刻反省和历史选择的自觉性,更有人类正在进行的伟大探索实践和辨证唯物哲学的支持和论证;它立足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以摆脱目前困境和实现社会稳定持续发展为根本宗旨;它走向国家和国际的均等、建立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维护和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关注和考虑生态环境的基本思想原则,是符合当前国际情况和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因而是正确的务实的、可取的。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时。可持续发展观在中国也被逐渐的接受和重视。我们的党和政府为了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把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