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名词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9555254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名词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名词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名词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名词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名词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名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名词(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 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 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 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 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 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

2、儿童的现有水平, 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 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 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 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 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 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

3、、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 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 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 8090的教学 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 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 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 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 43)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

4、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 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 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 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 类反应的过程。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

5、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 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 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 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 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 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6、学习动机

6、: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 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 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 需要。 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的需要。 30、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 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是学 习目标在个体

7、头脑中的反映。 3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 刺激物。 33、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 题的愿望或趋势。 3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35、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36、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 相应的学习行为。 37、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 学习情境。 38、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 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8、 39、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0、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41、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3、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 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4、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 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45、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 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

9、物中去。 46、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 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 应外界的变化。 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 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48、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4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 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50、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 种水平。 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

10、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 形式。 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 在规律。 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 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 事物。 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 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

11、: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 的信息。(见 74) 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 制自己的加工活动。(见 83) 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 什么。 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 特征和本质属性。 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 间的关系。 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 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

12、学习。 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 括关系时产生的。 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 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67、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 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 的认识的活动过程。68、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 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69、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0、 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

13、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71、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72、技能:是通过练 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73、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 活动方式。 7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 活动方式。 7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 向映象的过程。 76、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 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7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

14、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 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7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 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 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8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 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 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8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 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83、认知策

15、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 息。 8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 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85、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 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86、复述 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 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8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 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8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

16、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 知识结构。 89、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 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 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9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 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9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 状态的过程。9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 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9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9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95、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 的思维形式。 96、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 益的效果的训练。 9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 的倾向性。 98、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 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