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汉市宗教现状与发展的调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47696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0.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武汉市宗教现状与发展的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对武汉市宗教现状与发展的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对武汉市宗教现状与发展的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武汉市宗教现状与发展的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武汉市宗教现状与发展的调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武汉市宗教现状与发展的调查一、对武汉市宗教的认识 利用毕业考察出行的机会, 我对武汉市的主要几个宗教场所进行一番探访调 查,如宝通禅寺、长春观、起义门清真寺、归元寺。此行,让我了解到民族宗教 在我市的一些现状,更对民族宗教在现在社会中的作用于意义进行思考。 武汉市有佛教、 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 5 种宗教,有市佛教协会、 市道教协会、市伊斯兰教协会、市基督教协会、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市天 主教协会、市天主教爱国会共7 个宗教团体和武汉基督教青年会、武汉基督教女 青年会 2 个带有宗教性的群众团体。全市信教群众约27 万人(不含佛教、道教 社会信徒),其中佛教约 10 万人,道教

2、约 6 万人,伊斯兰教约 2.3 万人,基督教 约 7 万人,天主教约 1.5 万人。二、宗教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我校同学做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大部分有宗教信仰的同学对 宗教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感到担忧。(一) 、宗教文化开发太过于商业, 宗教被庸俗化 在武汉的每个宗教场所, 几乎都有一个观赏池, 不少游人向其中投硬币, 在 我随机的询问他们是否知道投硬币的意义时,很多人说是为了祈福, 少数人回答 就闹着好玩呗看着别人这么做,他也就跟从了。 现在多数宗教场所忽略了宗教文化的严肃性, 仅仅是将宗教旅游停留在物质 性的开发层面上 , 还表现出过多的商业化成分。而宗教本身所具有的启

3、迪智慧、 唤起道德、重塑人生价值等功能却受到冷落, 宗教旅游活动内容因而单调、 浮浅, 不能满足游客较高层次的需求。 旅游活动的发展使得一些宗教节日、仪式、用品、 教规、音乐和饮食逐渐地传播开来, 并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 , 但这就对宗教文化不 可避免地造成一些冲击 , 如一些宗教独有的教规、仪式等慢馒地失去了神秘感和 特性, 有的甚至蜕化成了一种纯商业性的娱乐活动。( 二) 、旅游项目开发浅薄 , 影响宗教声誉 目前多数宗教旅游活动的内容都比较单一, 开发过程缺乏精心设计, 经营管 理又疏于开拓创新 , 除了烧香拜佛、 求签算命、销售开光等活动外 , 大都提供宗教 观光活动 , 而宗教的平衡心

4、理、益智健身、放松精神、治病疗养等功能却很少被 挖掘。某些宗教场所更是完全以经济利益为中心, 比如在没有僧人的寺院里安排 职工冒充僧人接待游客 , 大搞“捐功德”活动敛财;有些地方还出现了不经政府 审批、不用宗教人士就私自建庙造佛的现象, 或是假冒开光物件等 , 以便高价销售 , 牟取暴利。 (三) 、部分人缺乏宗教常识 , 精神收获甚微 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有约62.3%的人对宗教文化很不了解。在进入武汉的 长春观参观时,我发现很多游客直接踩在了大门的门槛上,然后就这样进入了, 后来才听工作人员讲解后才知道:门槛应该看做人生中的坎坷, 只有像跨过门槛 一样才能跨过那些未知的坎坷。 武汉市多数

5、游客对传统的佛、道两教文化缺乏足够了解, 对宗教信仰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尊重 , 因此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宗教旅游习惯。他们大多只热衷于在寺 观各处景点照相留念 , 并不主动去深入思考宗教的文化内涵。他们在旅 游时, 所观所想往往只停留在表面, 很难领悟佛、 道两教饱含智慧的哲学思想。 他 们往往只是看到表面的念经、叩首、法事等外在的形式, 而对宗教文化深层的含 义理解不足。 (四) 、宗教建筑受到破坏 , 失去圣洁氛围 在参观武汉的宗教圣地, 我都发现了一个问题, 那便是随处可见的 “涂鸦” , 这个看在眼中是在是有点煞风景了。当然,游客的增多会带来了一些人为的破坏 和环境污染。如游客在宗教旅游区内

6、乱涂乱刻乱扔东西、大声喧哗等, 破坏了宗 教名胜古迹独有的洁净、 宁静和超凡的气氛。 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给宗教文物古 迹造成了一定的损害。这不仅让游客无法感受宗教场所的庄严肃穆氛围, 还大大 削弱了宗教景观的旅游吸引力。三、不同宗教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每个地方的宗教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武汉的宗教当然也不例外。 然而在我 的这次问卷调查中 , 却仅仅有约 7.4%的人对宗教文化有所了解。 宗教中有着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且丰富着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宗教文 化所倡导的怜悯、慈爱、平等、超越自我等理念,它在维护社会正义、发展社会 公益,构建和谐社会中, 可以发挥其积极的道德影响。宗教道德中所体现的抑恶

7、 扬善、慈俭济人、怜贫悯疾、奉献社会的精神,与社会发展趋势、与我们所倡导 的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相一致。 通过我这次在武汉不同的宗教场所的参观调查,那些不同的宗教文化都令我 特别痴迷。(一) 、道教文化 我此行的第一站就是武汉的长春观,它是武汉道教文化的代表, 而创立于汉 朝末年的道教是我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 道家所倡导的:“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论、物有物性”的法则,就 是说: “有天道,日月星辰是运动的,有地理,山河江海是可循环的;有人伦, 就要有尊卑和长幼。 这就是对道教文化简单的论述。道教还对社会具有积极的现 实意义。道教本身就是“以重视个体生命( 贵己重生 )的价值观为本 , 探

8、讨如何使 个人精神快乐和生命永恒的问题” 。 它不但高扬“出世”的精神 , 要求道教徒们“度 己”, 而且也以“入世”的情怀要求道教徒们“度人” 。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 天, 就是要养我德行、 扬我薄力、 济世利人 , 促进人们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无私 奉献和任劳任怨等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 搭建激发全社会。 (二) 、 佛教文化 在前往武汉汉阳归元寺的途中,我一直在思索关于佛教文化的一些场景,各 式各样的大佛, 还有香火青烟缭绕的地方。 虽然这不是我第一次去归元寺,但是 这次的目的是来感受真正的佛教文化,并且了解与佛学有观点问题。 此行很幸运 的是在经过工作人员的沟通下,我有幸的有机会与

9、归元寺方丈昌明法师交谈,在 他那我获取了新的对佛教文化认识。 对于佛学学习初阶, 可看作观经三种净业,三种净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 因,可见它的重要性, 无论修学那个宗派法门, 这是根本法与基础。 前面讲过的 觉、正、净是它的纲领。三种净业则是入学必备的条件。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这里面讲的四桩事情很重要,一定要修学, 它是人天的福报。第二条是小乘的福报,第三条是菩萨的福报。 在问到佛教文化对现在社会影响时,昌明法师谈到一件事令我记忆很深刻, 他说,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 他看到报纸上有一则关于一个小男孩患怪病而无钱 医治的新闻, 他当即找人亲自去核实, 最后经协商,

10、他们决定对其进行帮助献爱 心。这其中,他还特别提到,当时,有关“郭美美”事件的影响,社会中很多人 对公益捐款有很大的减少, 然而归元寺接受到武汉市民以及无数爱心人士的捐款 不减反增。四、宗教存在的积极意义 在这次调查过程中, 我自己亲身感受到了宗教的魅力所在,它超越了我们狭 义的理解,让我对宗教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任何文化都离不开宗教的内涵,道德更是建立在宗教的理念之上。为什么说 宗教是道德建立的基石呢?一方面,宗教使人有敬畏之心; 另一方面, 宗教强调 因果观念,如果没有这两者作为行为的约束,人们就会报着侥幸的心理去犯罪, 使社会失去基本的制约。 的确,法律能够解决部分的问题, 但执法者的能

11、力和廉 洁又直接关系到法律的效用,而且,即使法律能对罪犯绳之以法,但破坏已经构 成了,而宗教的道德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却是防患于未然,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另外,有关现代人心灵健康的问题、环保的问题,情感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在 佛法中都有非常好的、智慧的指导方式。 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宗教具有其他社会体制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在传统社 会,首先,它是社会得以维系的根本。 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早期,社会是被 神圣化的。 换言之,一个社会的存在依据往往被说成是神圣的,而对其存在之合 理性的说明, 是由宗教来承担的。 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古代社会的君权神授 论都表明了这一点。其次,宗教能够提供一整套意义

12、体系,它是人们认识世界、 解释世界的手段。宗教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日月星辰的运转、四季的更替、 各种自然灾难,人的生、老、病、死,人生的凶、吉、祸、福,以及社会秩序, 提供了一种论证, 为人提供了一种总体的世界观。第三,宗教承担着整合社会价 值观的重任, 能够约束人的行为。 传统社会中伦理道德的价值判断及行为规范主 要来自宗教。 各传统宗教中的清规戒律对几乎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影响;宗教的 教义在有些时代和社会甚至替代法律,成为人们生活行为的基本指导和主要评判 标准。 宗教具有独特的“宗教价值” 。这是指宗教本义而言的价值。它主要表现为 调节个人信仰与社会的公共价值之间的关系,向个人提供属于个人生存 (生、死、 苦难、幸福等)之意义的选择。 由于现代社会的结构日益复杂,为人提供的各种 机会增多, 致使人的欲望增多, 竞争也增多, 因此,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会越 来越大,可能影响人的生活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此外,现代社会的科技虽然日 新月异,但科学并不能够解决人的存在及其意义问题。因此,宗教的“宗教价值” 在现代社会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单面化、非人化、非情感 化,由于人与自然的疏离、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而得到强化,由于物质生活丰富与 精神生活贫乏的反差而得到强调;由于现代社会给人带来的孤独感、冷漠感而更 为人所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