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和睦益于身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47649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5.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和睦益于身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家庭和睦益于身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家庭和睦益于身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家庭和睦益于身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和睦益于身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庭和睦益于身心人生旅程需要健康身心陪伴,社会进步需要要健康身心护航。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睦家庭是健康身心的前提。有专家认为, 人类 70% 的疾病来源家庭,50% 的癌症生自家庭,家庭和睦与否关乎身心健康的质量和水平。家庭和睦是一门学问,尊老爱幼是和睦, 婆媳融洽是和睦,但夫妻包容最重要,它是家庭和睦的核心。在传统观念中,夫妻相敬如宾为人称道,但两口子朝夕相处,磕磕碰碰 却在所难免。所谓“一辈子没红过脸”的好夫妻,实际上并不存在。据美国一项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夫妻吵架的原因均由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从家具的摆放到说话的语气,从饭 菜的咸淡到做家务的多少,或因观点相左,或因习惯相异,或背离

2、期望,或超出想象。一年中,平均每对夫妻会因日常琐事发生 167 次争吵。“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能够结为夫妻,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缘,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情。既如此,为何有的幸福美满,甜蜜恩爱?有的却恶语相向,视若仇敌?人是情感动物,都有喜怒哀乐。性格再好,心胸再宽,修养再高的人也有脾气有个性。吵架可以有,但不要“小吵 天天有,大吵三六九”;脾气可以有,但不能“动辄辱骂殴打,摔盆砸锅离家” 。中医有云: 怒伤肝, 忧伤肺, 恐伤肾,百病皆源于气。“乒乒乓乓”的热战要消除,“相敬如冰 ” 的冷战也要避免。夫妻争吵原因虽小,但若不能妥善驾驭,往往因轮番升级,导致矛盾加剧,不但

3、影响夫妻感情,破坏家庭和睦,而且会使身心健康每况愈下。情绪是人们生气的“指挥棒”。人不能不生气,但一定 不要当情绪的俘虏。既然人人都有缺点和不足,夫妻间如何才能和睦融洽?这就要做到“八互”:互敬、互爱、互信、互帮、互慰、互勉、互让、互谅。唯如此,即使吵也不会吵翻,甚至会“越吵越恩爱”。前提是要做到以下四点:接纳缺点包容不足。人无完人,对爱人不要责备求全。对方的缺点可委婉提醒,但不要试图消除,要以爱人的细微变化为骄傲;对方的不足可恰当提示,但不要试图改变,要以爱人的点滴校正为自豪。不关乎道德的缺点,不影响良俗的不足,不可过分放大,不能无限上纲,不要唠叨不停,能改最好,小改也好,不改由他(她)。抱

4、怨批评的话少讲。 争吵是一种非良性的沟通,这种“沟通”是转向良性还是趋向恶化,取决于“沟通”的用词和语 气。要避免使用攻击性言词或批评性字眼,不嘲讽挖苦,不亮丑揭短, 不抬高语调, 不翻旧账, 不走极端。 与其抱怨 “家里弄得像猪窝一样,你从来不打扫整理”,不如说 “咱们一 起学习一下,如何保持干净整齐”。不做争吵的获胜者。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在夫妻间,真正的大事凤毛麟角,在小是小非面前,谁对谁错不重要,能否正确平衡利弊得失是关键。低头能得到谅解,俯身能换来温情, 忍让能赢得恩爱, 妥协能求得和谐, 受益多多, 何乐不为?正所谓,夫妻没有隔夜仇,床前吵架床尾和。一个拥抱,消解怒气;一个亲吻

5、,温暖情绪;一个笑话,化怒为喜;一个炒菜,重获温存;一个礼物,赢得欢心。如果仅 仅为了压倒对方,把应有的都失去了,这种“赢”又有何意义?对于大是大非问题,可以坚持立场,但不必咆哮,辱骂和恐吓决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如对方习惯用吼叫表达情绪, 自己务必保持冷静,当发现对方将要失控,马上离开现场,等情绪冷静之后再谈会更理性。如自己情绪就要失控,不管是“数羊”还是“数马”,只要能降温减热,不让不良情绪成脱缰的野马,都是好办法。家庭矛盾家内解决。有的夫妻一旦吵架,最常做的事就是找人倾诉。 事实上,不管是挚友还是闺蜜, 抑或双方父母,相对于自己的家庭都是外人。不说他们能否将你的家事守口如瓶,他们的立场观点也难保客观公正。站在你这边批评你爱人,无疑是火上加油;站在你爱人那边责备你,你又可能怨从心生。因此,找外人诉苦,既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使事情恶化,复杂化。立足双边,自行解决才是最佳出路。家和万事兴,家齐邦安宁。家庭要和睦,夫妻要和谐,就要经常提醒自己:我爱他(她)的优点,接纳他(她)的缺点,他(她)快乐是我的幸福,他(她)高兴是我的福气。唯有夫妻恩爱,才有白头偕老;唯有和谐和睦,才能健 康持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