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察明义题红楼梦诗20首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46526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8.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富察明义题红楼梦诗20首三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富察明义题红楼梦诗20首三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富察明义题红楼梦诗20首三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富察明义题红楼梦诗20首三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富察明义题红楼梦诗20首三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富察明义题红楼梦诗20首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富察明义题红楼梦诗20首三(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富察明义题红楼梦诗20 首 三?富察明义 明义,姓富察氏,号我斋,满洲镶黄旗人,傅恒的二兄傅清之子,明仁的胞弟,乾隆帝的孝贤皇后之侄 ,是清皇朝的皇室成员。做过乾隆的驷院侍卫。明义喜欢饮酒赋诗,善于交 朋接友。他和雪芹的好友敦敏、敦诚有所接触,与和他同时做侍卫的墨香接触更多。从明义题红诗的小序看出,他和曹雪芹应是相识的,而且交情不错。富蔡明义及其胞兄明仁,堂兄明琳、 明瑞、堂姨夫墨香等人也是曹雪芹圈子中的人。明义绿姻锁窗集 有题红楼梦组诗二十首,是有关红楼梦的最早文献之一。其写作年代不晚于乾隆二十七年。明义约生于乾隆八年,卒于嘉庆八年以后(约1243-1803 以后),比曹雪芹年轻二十多岁。明

2、义在乾隆年间曾长期任上驷院侍卫,官参领,但他与曹雪芹交往时年龄不超过二十岁,还是个翩翩年少的公子,并未当差。明义的胞兄明仁也是敦敏、敦诚的朋友,敦城寄大兄一文曾将雪芹与明仁并提,称为 故人 ,明仁自然也是与曹雪芹相识且同堂欢笑的友朋。敦敏有七律题为 芹圃曹君沾别来已一载余矣。偶过明君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颖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酒话旧事, 感成长句,敦敏在明琳书房中听见隔院曹雪芹的声音,可知雪芹亦正在富察氏家中访友,所访者或即明义、明仁或明瑞等人都可能是曹雪芹熟悉或认识的友人。明义的堂姊夫墨香既是敦敏、 敦诚的叔父, 又是永忠(康熙帝十四子允禵孙子)的堂兄弟, 永忠延 芬室稿有因墨

3、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姓曹。墨香藏有红楼梦抄本,可能亦与曹雪芹熟识。他的题红诗二十首,收在他的诗集绿烟琐窗集中,写定的时间约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 ,他二十一岁,其时雪芹还在。 (吴恩裕有关曹雪芹八种 )他的题红诗对红楼梦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是本文所论“明本红楼梦”的依据。明义的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作为较早的正面提到红楼梦的资料,一直备受红学界的重视。 对于这二十首诗前的小序,是作为探讨红楼梦成书过程的重要材料。吴 恩裕先生认为, 该组诗写于乾隆二十三、四年(1758 年 1759 年),冯其庸先生则在吴恩裕先生的基础上,认为“这二十首诗的作年还应提前”。朱淡文先生则认为, “它

4、的写作下限不能迟于乾隆二十七年;它的写作上限不应早于乾隆二十四年,因为当年明义才 十六、七岁,再提前就不太合理。”因此,她认为:“明义的题红楼梦组诗的写作年代,可以推定在乾隆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之间。”周汝昌先生认为“ 题红楼梦绝句,往早说,可能是乾隆三十五年或稍前的作品;往 至晚说,也绝不会是四十六年以后的作品。”现在,大部分学者都采纳了吴恩裕先生的 意见,即认为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的写作时间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 年)左右,而且明义与曹雪芹可能有过直接的交往。题红楼梦(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 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之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

5、,余见其钞本焉)(清)富察明义佳园结构类天成,快绿怡红别样名。长槛曲栏随处有,春风秋月总关情。怡红院里斗娇娥,娣娣姨姨笑语和。天气不寒还不暖,瞳咙日影入帘多。 潇湘别院晚沉沉,闻道多情复病心。悄向花阴寻侍女,问他曾否泪沾襟。追随小蝶过墙来,忽见丛花无数开。尽力一头还雨把,扇纨遗却在苍苔。侍儿枉自费疑猜,泪未全收笑又开。三尺玉罗为手帕,无端掷去复抛来。晚归薄醉帽颜欹,错认猧儿唤玉狸。忽向内房闻语笑,强采灯下一回嬉。红楼春梦好模糊,不记金钗正幅图。往事风流真一瞬,题诗赢得静工夫。帘栊悄悄控金钩,不识多人何处游。留得小红独坐在,笑教开镜与梳头。红罗绣缬束纤腰,一夜春眠魂梦娇。晓起自惊还自笑,被他偷换

6、绿云绡。 人户愁惊座上人,悄来阶下慢逡巡。分明窗纸两挡影,笑语纷絮听不真。可奈金残玉正愁,泪痕无尽笑何由。忽然妙想传奇语,博得多情一转眸。小叶荷羹玉手将,诒他无味要他尝。碗边误落唇红印,便觉新添异样香。 拔取金钗当酒筹,大家今夜极绸缪。醉倚公子怀中睡,明日相看笑不休。病容愈觉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犹恐意中人看出,慰言今日较差些。威仪棣棣若山河,还把风流夺绮罗。不似小家拘束态,笑时偏少默时多。生小金闺性自娇,可堪磨折几多霄。芙蓉吹断秋风狠,新诔空成何处招。锦衣公子茁兰芽,红粉佳人未破瓜。少小不妨伺室榻,梦魂多个帐儿纱。伤心一首葬花词 ,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疴续红丝?莫问金姻与

7、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总使能言亦枉然。 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蛾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 绿烟琐窗集七言绝句,据1955 年文学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和随园自寿诗韵十首(录一首) 随园旧址即红楼,粉腻脂香梦未休。定有禽鱼知主客,岂无花木记春秋。西园雅集传名士,南国新词咏莫愁。艳杀秦淮三月水,几时衫履得陪游。(新出红楼梦一书,或指随园故址。)随园八十寿言 ,嘉庆刊本,卷五 “康熙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人问:公何好 学?曰:非也。我非地方官而百姓见我必起立,我心不安,故藉此遮目耳。素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相中,及陈获罪,乃密疏荐陈。人以此

8、重之。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极风月繁华之盛,明我斋读而羡之。当时红楼中有某校书尤艳。我斋题云(一作雪芹赠云) :病容憔悴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犹恐意中人看出,强言今日较差些。威仪 棣棣若山河,应把风流夺绮罗。不似小家拘束态,笑时偏少默时多。”随园诗话卷二,第二十二记先看诗题及诗前小序。明义的这一组诗的题目是题红楼梦,小序中又有“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的话,从中我们可以得知,明义当时所见的本子,名叫红楼梦 ,而不是石头记 ,但显然又不是现在通行的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因为据红学 家的考证,明义这一组诗作于乾隆二十五年到乾隆四十年间,也就是说,当时明义见到的不可能是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甲戌本石头

9、记第一回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的话,在“凡 例”中也有“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的话。可知,在乾隆甲戌年(1754 年)之前有一段时期,书名并不叫石头记,而是叫做红楼梦 。庚辰本二十一回也有一段回前批:“有客题红楼梦一律,失其姓氏,惟见其诗义骇警,故录于斯: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凡是书题者不少,此为绝调。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惜乎失名矣!”这一批语是批在名为石头记的本子上的,诗中也提到“脂砚先生”,说明题诗的时 间是在脂砚斋将书名改为石头记之后,但仍然说“有客题红楼梦”

10、 ,而不说“有客题石头记” ,可见在脂砚斋将书名改为石头记之前,有相当长的时间使用的是红楼梦 这个书名, 以至于改名后曹雪芹周围的人仍习惯性地称它的原名红楼梦。所以,明义所见到的红楼梦,应当是 1754 年之前的一个本子。当然,明义本人读到这个本子很可能在1754 年之后,因为他见到的只是“抄本”。下面再看这二十首诗:第一首为总括大观园之意,如果一定要有情节或章回上的对应的话,我认为应当是第十七、十八“试才题对额,归省庆元宵”两回。第二首,此首写第七十回之事。本回中有一大段宝玉和晴雯、麝月、芳官等玩笑的情节描写,又写了李纨的丫头碧月的感受。诗中“天气不寒还不暖”、 “曈昽日影”点明时间是 春天

11、、早晨,与本回正合。第三首,此首似写第五十七回事。本回有这样的情节:“这日宝玉因见湘云渐愈,然后 去看黛玉。正值黛玉才歇午觉,宝玉不敢惊动,因紫鹃正在回廊上手里做针黹,便来问他: 昨日夜里咳嗽可好了?紫鹃道: 好些了。宝玉笑道: 阿弥陀佛! 宁可好了罢。紫鹃笑道:你也念起佛来,真是新闻!宝玉笑道:所谓病笃乱投医了。 ”但又 似是而非,与诗不甚符合。如诗中写“晚沉沉”,而文中写“才歇中觉” ;诗中写“悄向花阴” ,文中则是“紫鹃正在回廊上”。这个情况,我推测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明义所见的本子上原本有“傍晚” 、 “花阴”等情节,后来才删改成今本的样子;另一种可能是,此诗所咏内容在明义所见的本子

12、上原为另一个情节,与今本第五十七回不相干,在 今本中已完全删去。无论哪一种可能,都说明此诗所咏内容与今本不同。第四首,这一首写第二十七回“宝钗戏蝶”一段,然而诗与文也有明显的不同。文中只 写“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并没有“小蝶过墙”的情节,也没有“扇纨遗却在苍苔”的情节。值得注意的是,今本由宝钗戏蝶引出的是滴翠亭小红密语一段情节,然而,从本回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 红”上来看,本回应该是宝钗和黛玉两人的主角戏,两人各占半回。后半回没有问题,黛玉是主角,但前半回主角却成了小红,宝钗戏蝶一段成了引出小红一段故事的前奏、序曲,这不是很奇怪的吗?结合明

13、义的诗,我推测,原来本回并没有小红的故事,前半回确属宝钗的正传, 有宝钗扑蝶的详细描写,其中包括“小蝶过墙”、“扇纨遗却在苍苔” 等情节。在后来的修改中,为了加入并突出滴翠亭小红密语的一段故事,才对宝钗戏蝶一段大加删改,形成今本所见的样子。关于小红这个人物,我认为在明义所见的本子上,不仅在宝钗扑蝶这一回中原本没有小红的故事,甚至在整部书中都还没有小红这一人物,这一点在后文还要提到。第五首,这一首写三十四回宝玉送帕、黛玉题帕。第六首,这一首写第三十一回,宝玉与晴雯口角冲突后言归于好的情节,但这首诗所反映的内容非常奇怪。 在今本三十一回, 宝玉醉酒晚归, 错认晴雯为袭人, 后紧接着是 “晴雯撕扇”

14、这一大段非常精彩的文字,可以说这一段文字在整部红楼梦中乃至全部的 中国古典文学中, 都是非常耀眼的一段文字描写。但这段文字在明义的这首诗中却没有丝毫反映,诗中写宝玉认错人后,直接就回到房内去了,这不是 很奇怪的吗?我推测,明义所见的红楼梦本子中,还没有“晴雯撕扇”这一情节。 原来的情节我推测大概是这样:宝玉醉酒晚归,在院中将袭人错认为晴雯 (今本是相反,将晴雯错认为袭人) ,后听到晴雯的声音从房内传来,遂进房内,晴雯正和麝月秋纹等玩笑,忽见宝玉进来,想起早上的口角,便止了笑,不理宝玉,宝玉低声下气凑过来一 起玩笑,最后终于将晴雯哄得高兴起来,将早上的矛盾化解。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忽向内房闻语笑

15、 , 强来灯下一回嬉” 。后来,可能曹雪芹考虑这样的情节太一般化,没有特色, 也不精彩,便又构思出了“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情节,遂将人物和场景做了调换,将晴雯和袭人的位置对调,把晴雯放在院内榻上,将认错人一节也改写成错认晴雯为袭人,删掉了在房内玩笑一节,而代之以院内撕扇一节,这样一改,不仅更生动,也更符合晴雯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第七首,此首对应的情节应当是第十七回:“一面说,一面走,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贾政道:此处书以何文?众人道: 必是蓬莱仙 境方妙。贾政摇头不语。宝玉见了这个所在,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像在那里曾见过的一般, 却一时想不起那年那月日的事了

16、。贾政又命他作题, 宝玉只顾细思前景,全无心于此了。 ”在这里,宝玉见了一座牌坊,很熟悉,却又不记得在哪里见过,我们读者却都明白, 这是指的第五回宝玉梦中之事。宝玉对自己的风流春梦只存模糊的记忆, 在题对额、对联(题诗)的过程中勾起一丝一缕,这正合诗中之意。周汝昌认为这一首是指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以后,初进园时作“四时即景诗”事,当误。第八首,这首诗与今本所对应的情节相比较也很奇怪。今本红楼梦第二十回有宝玉为麝月篦头的情节,但明义诗中明明是“留得小红独坐在”。对于这一矛盾之处,周汝昌认为“小红”一词仍指麝月,与书中的林红玉无涉(红楼梦新证 ) 。而张爱玲则持 反对意见, 认为: “有了个小红,又是个突出的人物,明义诗中却用小红这个典故,称麝月为小红 , 那太不可思议了。( 三详红楼梦 ) ”刚开始,我也以张爱玲所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