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试卷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46428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中医药大学温病学试卷(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病学考试试卷姓名:学号:班级:考试时间:年日补(重)考:(是、否)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核分人 得分 说明:本试卷总计100 分,全试卷共 5 页,完成答卷时间2 小时。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30 题,每题 1 分,共 30分)1 、温疫论的作者是()A、吴又可 B、吴鞠通 C、王孟英 D、刘河间2 、创立三焦辨证理论的医家是()A、吴鞠通 B、王孟英 C、叶天士 D、薛生白3、“以轩岐仲景之方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对温病学的理论与经验作了 较全面的整理,为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医家是()A、吴鞠通 B、吴又可 C、叶天士 D、王孟英4、“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的医家是(

2、)A 、王安道 B、雷丰 C、柳宝诒 D、余霖得分阅卷人5、烂喉痧的命名原则是()A、临床特点 B、发病季节 C、四时主气 D、流行情况6 、下列哪种温病不属于温热性疾病()A、风温 B、秋燥 C、伏暑 D、春温7 、下列哪种温病不属于新感温病()A、风温 B、暑温 C、秋燥 D、春温8、下列哪一项不是风热所具有的特点()A、发病急骤,初起即见气分热盛证候 B、易袭肺卫C、伤阴津 D、易逆传9、下列哪项不是导致温病的病邪()A、温燥病邪 B、风热病邪 C、暑热病邪 D、凉燥病邪10、下列哪项不是气分证的发热热型()A、壮热不恶寒 B、身热不扬 C、寒热往来 D、身热夜甚11、下列哪项属于下焦证

3、候()A、温热犯肺 B、热炽阳明 C、虚风内动 D、热结肠腑12、舌纯绛鲜泽为()A、热入心包 B、肾阴枯涸 C、热灼营阴 D、胃阴衰亡13、白霉苔的主病是()A、胃气衰败 B、湿闭膜原 C、湿遏热伏 D、热毒入心14、余邪留伏阴分的热型是()A、身热不扬 B、夜热早凉 C、低热 D、发热夜甚15、战汗多发生在()A、气分阶段 B、营分阶段 C、卫营同病 D、血分阶段16、一病人壮热,渴饮,有汗,苔黄燥,脉洪数而致肝风内动,此为()A、金旺木囚 B、阳明热盛引动肝风 C、营分邪热引动肝风 D 、血分 邪热引动肝风17、疏表润燥治法的代表方剂是()A、桑菊饮 B、桑杏汤 C、沙参麦冬汤 D、栀子

4、豉汤18、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者,其正确治法是()A、宣表化湿 B、透表清暑 C、宣气化湿 D、分消走泄19、增液承气汤适应用()A、津枯肠燥证 B、阳明腑实证 C、热结液亏证 D、血瘀 互结证20、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苔黄腻,脉右寸实大,正确选方是()A、宣白承气汤 B、新加黄龙汤 C、麻杏石甘汤 D、调胃 承气汤21、身热面赤,渴饮凉水,胸脘痞满,按之疼痛,苔黄滑,脉滑数,正确选方是 ()A、小陷胸汤 B、小陷胸加枳实汤 C、王氏连朴饮 D、甘露消 毒丹22、下列哪项不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A、化斑汤 B、甘露消毒丹C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

5、 D、清瘟败毒饮23、下列治法中属于泄卫透表法的是()A、疏风泄热法 B、辛寒清气法 C、增液通下法 D、分利 湿邪法24、虚证动风治疗可选用()A、羚角钩藤汤 B 、加减复脉汤 C 、三甲复脉汤 D 、一甲复脉汤25、伏暑卫营同证,正确选方为()A、银翘散 B、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 参方C、银翘散去牛蒡、玄参加杏仁、滑石 D、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 芍、麦冬方26、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 或沉细,其病机是()A、阳明腑实 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C 、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 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27、下列哪项是暑温病的治疗原则()A、

6、清泄里热 B、顾护阴液 C 、清暑泻热 D 、滋补肺胃28、吴鞠通所称“辛凉平剂”的方剂是()A、桑菊饮 B、白虎汤 C、麻杏石甘汤 D、银翘散29 、叶天士引张风逵所说:“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其 中“甘寒”方剂为()A、王氏清暑益气汤 B、沙参麦冬汤 C、连梅汤 D、生脉 散30 、风温邪热壅肺证用何方治疗()A、调胃承气汤 B、麻杏石甘汤 C、白虎汤 D、宣白承气汤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10 题,每题 1 分,共 10分)1、温病具有哪些特点()A、特异性的致病因素 B、传染性、流行性 C、季节性D、地域性 E、病理变化具有规律性2、湿温病初起的三禁是()得分阅卷

7、人A、禁辛温发汗 B、禁苦寒攻下 C禁滋腻养阴D、禁利湿泄热 E、禁开宣肺气3、温邪的共同特点有()A、从外感受 B、季节性 C、转化性D、部位有别 E、性质属热4、下列属于但热不寒的热型 有A、 恶寒发热 B、 壮热 C、 身热不扬 D、 日晡潮热 E、 寒热往来5、引起神昏谵语的常见原因是 ()A、热扰心包 B、营热扰心 C、血热扰心D、胃肠实热扰心 E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6、卫分证的病理为()A、邪正交争 B 、里热蒸迫 C 、扰神窜络 D 、热炽津伤 E 、邪郁卫表7、营分证可见下列哪些表现()A、身热夜甚 B 、心烦谵语 C 、口大渴 D 、舌红绛 E、斑疹隐隐8、三甲复脉汤中的“三

8、甲”是指()A、穿山甲 B、生牡蛎 C、生龟板 D、地鳖虫 E、生鳖甲9、下列哪些方剂可用于湿温湿热并重之证()A、王氏连朴饮 B、甘露消毒丹 C、菖蒲郁金汤D、白虎加苍术汤 E 、四加减正气散10 、桃仁承气汤的组成是()A、桃仁 B、大黄、芒硝 C、桂枝、甘草 D 、当归 E、丹皮、赤 芍三、名词解释 (本大题共 5 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1、暑风2、透热转气3、逆传心包4 、大头瘟5、温病四、填空题 (本大题共 10 题,每空格 1 分,共 10 分)1、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2、叶天士说:“若斑出热不解者,主以甘寒。”3、秋燥病“上燥治气,中燥增液,”。

9、4、吴鞠通提出:“治上焦如羽,非”。5、杨梅舌的特征是。6、连梅汤的组成是由黄连、乌梅加。7、清代陆子贤说:“斑为,疹为太阴风热。”得分阅卷人得分阅卷人8、 烂喉痧是感受是所引起的以咽喉肿痛腐烂、肌肤丹痧为特征的 急性外感热病。9、春温热盛动风,治疗选方是。10、温病学的第一部奠基之作是。五、判断对错题 (本大题共 10 题,每题 1 分,共 10分)1、所有的温病都具有传染性。()2、上焦证与气分证相联系,也与营血证相关联。()3、化斑汤是由白虎汤加增液汤组成。()4、春温阴虚火炽,为虚实夹杂证,可选连梅汤治疗。()5、暑瘵即是痨瘵。()6、暑温初起即见里热证候,故暑温属于伏邪温病。()7、

10、身热不扬是由阴虚引起的。()8、分消走泄属于清热祛湿法之一。()9、津枯肠燥证治宜增水行舟法。()10湿热邪气既可伤阴,又可伤阳。()六、病历分析题 (本大题共 1 题,共 15分)张某,男, 21岁。8 月 22 日因发热一周入院。得分阅卷人得分阅卷人患者一周前游泳后当晚发热,伴恶寒,头身疼痛,胸闷不欲食,肢体酸重。 门诊治疗予“感冒药”,未见明显好转。近2 日来发热增高,午后为甚,头部有 汗,头痛,胸闷脘痞,肢体酸楚,少食欲呕,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诊见:体温 39,面色淡黄,舌苔黄滑而浊,脉滑数。请写出病名诊断、证候诊断、病机分析、治法、方药。七、问答题 (本大题共 3 题,每小题 5 分

11、,共 15 分)1、血分证的基本病理及辨证要点各是什么?2、斑疹形成的机理有何异同?3、温病痉的分类、病机、治法各是什么?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1、A;2、A;3、D;4、A;5、A;6、C;7、D;8、A;9、D ;10、D;11、C ;12、 A;13、A;14、B;15、A;16、B;17、B;18、C;19、C;20、A;21、B;22、 B;23、A;24、C ;25、D;26、C ;27、C;28、D;29、A;30、B。评分标准:每小题1 分,30题,共 30分,每错 1 题扣 1 分。二、多项选择题:1、ABCDE ;2、ABC ;3、ABCDE ;4、BCD ;5、A

12、BCD ;6、AE ;7、ABDE ;8、BCE ;9、 ABC ;10、ABDE 。评分标准:每小题1 分,共 10 分。多选、漏选皆不得分。三、解释名词术语 (10 分)1、暑热之邪引动肝风( 1 分),病人出现抽搐( 1 分)的病证得分阅卷人2、在清营养阴的基础上( 1 分),加入轻清宣透之品,如双花、连翘、竹叶等, 使热邪自营分转到气分而解的一种治法(1 分)。3、邪在肺卫不解( 1 分)不顺传气分传入心包,出现神昏谵语的过程(1 分)。4、 感受风热时毒( 1 分)而引起的,以头面焮赤肿大为特征(1 分)的一种急 性外感热病。5、温病是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1 分)易化燥伤

13、阴为主要病理变 化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1 分)四、填空题 (共 10小题,每空格 1 分,共 10 分)1、才可清气。 2、胃津亡也。 3、下燥治血。 4、轻不举。5、焦紫起刺。 6、阿胶、 麦冬、生地。 7、阳明热毒。 8、温热时毒。 9、羚角钩藤汤。 10、温热论五、是非判断题1、错;2、对;3、错;4、错;5、错;6、错;7、错; 8、错;9、对;10、对。评分标准:每小题1 分,共 10 分。答错者扣 1 分。六、病例分析(本题15 分)病名诊断:湿温( 2 分)。证型诊断:湿热交蒸,郁阻中焦。(2 分)病机分析: 患者发热,伴恶寒,头身疼痛, 胸闷不欲食, 肢体酸重,为湿遏卫气, 湿重于热。但近 2 日发热明显, 汗出,胸闷脘痞,便溏欲呕,可见气分病变为主, 中焦证突出;苔黄浊而滑,脉滑数,小便短黄,说明热势已盛,成为湿热并重之 证。本案发病较缓,来诊时已发热7 天,且热势逐渐增高,说明发展较缓,故是 湿温而不是暑温。( 4 分)治法:清热化湿,苦辛通降(2 分)处方:王氏连朴饮加味。(2 分)黄连 6g,厚朴 10g,石菖蒲 8g,半夏 10g,淡豆豉 10g,炒山栀 10g,芦根 30g, 连翘 10g。水煎分 2 次服,每日 2 剂。( 3 分)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