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41370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 宁波五龙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目 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1规划目标2规划区范围3规划原则4规划阶段划分5规划依据 第二章风景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1景区概况 11 自然环境1 2社会人文13 风景旅游 2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3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4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分析 5总体评价 第三章风景区总体布局与分区规划 景区性质与主题定位 规划指导思想 功能分区与布局结构 分区规划 41 天井岙俗民文化博览区 42 龙潭飞瀑观光游览区 43 观顶湖观光度假区 44 龙顶山地运动中心 游线组织 第四章专项配套规划 1风景区保护规划 11 风景资源的保护 12 景区环境保护 2风景区绿化规划 21 景区植被现状与

2、问题 22 规划措施 3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31 现状 32 规划措施 4旅游交通规划 5水、电、通讯规划 6旅游商品开发策划 第五章旅游市场开发策略1 市场资源 11 宏观产业背景 12 区域旅游市场走势 2 客源市场定位 3 市场开发策略 31 基本对策 32 旅游产品策略 3 3 宣传促销策略 34 价格策略 第六章分期建设计划与规划实施建议 附 图: 1区位交通图2旅游资源分布图3规划总图4旅游功能分区图 5景区保护规划图6旅游交通规划图7景区分期建设规划图第一章规划总论1 规划目标: l 确定五龙潭风景区景观系统构成 l 建立风景区旅游度假产业体系 l 调整完善规划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3、2.规划区位置及范围 五龙潭风景区位于宁波市鄞县西北部,龙观乡境内(小部分属樟水镇辖区),距宁波市区约 35 km。 根据区域的自然地貌、风景资源分布状况及景观空间的完整性和管理上的可行性,规划将景 区边界确定为:自上古山村西始,沿山脊连线向北经鲤鱼山、捣臼岗、大丘田,顺龙观与章 水分界线过茶坛岗、流树洪岗至箭路头村,再折向南沿龙箭公路至岔口,再沿山脊连线经九 龙山、竹济岗回上古山西。包括天井岙、青草湾、上下茶坛、箭路头、上下茅湾、葡萄湾、 观顶共 9 个村庄,景区总面积16.17 平方公里。 3规划原则 3.1 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 “ 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的规划方针,

4、强调景区生态环境培育,提 高景区的景观与生态环境质量。3.2 综合协调原则 协调景区保护与建设、旅游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均衡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避免近 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冲突,强调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3.3 市场导向原则 以客源市场需求来确定景区旅游开发的方向,注重市场预测与旅游产品功能定位。根据主流 客源群体追求 “ 回归自然、 亲近山水 “ 的总体趋势特征,突出景区的自然风光,同时结合历史 文化,浙东山乡风情等人文景观,引导开展山水观光、民俗采风等旅游度假活动。3.4可操作原则 景区规划、旅游项目策划避免华而不实,力戒片面追求项目的新、奇、特,而忽视与规划区 域自然条

5、件、市场基础及社会经济水平相协调的弊端。 总之,本规划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着力塑造山明水清、 树茂林丰、 鸟语花香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鸡犬相闻、邻里相亲、 恬静淡雅的人文生态环境,重 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田园生活风光,实现旅游行为与自然景观、地方文化、生态 环境四者之间合理平衡和协调发展。 规划阶段划分 风景区建设是一项长期、渐进的过程。 本项规划针对五龙潭风景区近期建设的需要,结合中 远期发展目标,提出规划期限为: 第一期: 2000 年 第二期: 2000 年 200年 第三期: 2003 年 2005 年 同时延展考虑2005 年以后规划区中远期

6、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取向和项目建设,强调远景发展 的时空结构及产业体系组织。 规划依据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6. 国务院发布 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1993.12. 建设部发布 浙江省风景名胜管理条例1996.7 省人大常委会公布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 )1992.中科院 国家旅游局主编 浙江省鄞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1999-2010 年 1999.3.鄞县人民政府 宁波市旅游业发展规1996 2010 年 1996.9 宁波市旅游局 第二章风景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1景区概况 11自然环境 五龙潭风景区位于鄞县西北部,四明山脉天井山之中,龙观乡境内 (小部分属樟水镇辖区), 居

7、鄞西旅游线中部。风景区属山地型旅游区,区内群山环抱,峰峦挺拔,悬崖耸立,溪谷深陷,地形变化丰富, 最高峰雪头岗海拔799.9 米。 发源于了景区西北箭路头的龙王溪纵贯全境,区内总长7.49km。 从地质构造上看,风景区地处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的北东端。1.95 1.37 亿年前的燕山 运动早期 ,大面积火山侵入活动奠定了境内地貌的基本骨架,岩质为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和 次火山岩 ,以流纹岩为主。景区内土壤属山丘坡地土壤,海拔 200 米以下为红壤 ,500 米以上为 黄壤 ,200500 米为过渡型红黄壤亚类土壤,并与红壤穿插。 景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 雨量丰

8、沛。由于地貌垂直程度 的差异,山地每上升100 米,气温递减0.47,形成冬冷夏凉的山地小气候,同时由于山地 对气流的抬升作用,降雨量大于平原地区,年平均降水量1700 毫米左右 (宕波平原 1386.1), 最大降水段69 月份,占全年降水量54%左右,其中尤以9 月为最。景区内年日照时数为2009.8 小时,以百分率表示(实照时数应照时数之比)为44%,各月日照时数以8 月份最 多, 2 月最小。年平均气温12.5,最冷月为1 月,平均气温为0.5;最热月为7 月,平 均气温为24.4,比平原地区低4左右。年无霜期为237 天。 景区地处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带,动植物资源丰富。 主要植物

9、有: 樟树、山茶、 马尾松、 杉木、金钱松、短叶松、池杉、香樟、毛竹、茶叶、油茶、杜鹃等。野生动物有:穿山甲、 蛇、鹿、野猪、豪猪、野兔、雉鸡、黄鼠狼、山鼠、石蛙等。1.2社会人文 天井山五龙潭在历史上成名已久。自古以来宁波民间笃信五龙潭龙王灵验,到天井山请龙求 雨,祈求风调雨顺已成习俗,并留下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 历代志书对五龙潭亦多有记载,而这与“ 龙” 又有密切的关系。唐咸通年间(公元860873 年),明州刺史李伉因祈祷(龙王)灵验,在天井岙建五龙神堂。宋乾道二年建显济庙,俗 称关龙庙,祀龙神,每年于农历六月十六祭祀。 宋开庆初年,曾敕封五王龙潭: 第一井龙神孚显佑候 第二井昭泽显利候

10、 第三井广济应惠候 第四井和泽候 第五井应泽候 元至正二十六年,江浙行枢密副使张启原又请旨封五龙潭: 第一井广佑孚泽候 第二井广利昭泽候 第三井广济润泽候 第四进广惠利泽候 第五井广施显泽候。 可见五龙潭被 “ 神化 ” 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天下名山僧占多。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 年),僧人道凝喜爱天井岙“ 峰林深秀 ” 始建 “ 天 井院 ” 。治平元年(公元1064 年),宋英宗登基,因是年为龙年,大封与龙有关的寺庙,钦 赐天井院以 “ 天寿 ” 额,从此改称 “ 天寿院 ” 。至明洪武初年又改称天井寺,并成为鄞县历史上 的名寺之一。天井寺在教派上属禅宗之临济宗。寺院香火颇盛,僧人多时估

11、计有百人之数。 此后天井寺屡经兴废,到建国后自行衰败,现仅存遗址。 目前景区内有9 个自然村,共户 人,其中多数村民因山高路远,生活不便,而搬迁至景区 外居住。仅天井岙、青草湾、观顶村有较多常住人口。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山林作物, 工业和商贸业基本为空白,产业结构相当简单,处于资源导向型阶段,且资源优势远未转化 为商品经济优势,许多有优势的资源还处于待开发状态。1.3 风景旅游 五龙潭形胜壮观、风光秀美,自古就是宁波的风景名胜之一。且晋隆安五年(公元401 年) 至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 年)的 508 年间,宁波最主要的行政机构一句章、贸县、 明州的府治, 一直设在仳邻景区的鄞江镇一

12、带,当时区域社会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历代文人 雅士来此探幽揽胜,抒怀吟咏,为五龙潭留下许多诗赋美文。北宋末年(公元1122 年)鄞 县进士周诛在天井岙盘桓累月,撰天寿院记,上载“ 四明山盘亘千里,隐如叠浪,而西 南诸峰灌顶、定光为最高。旁有瀑布,泻于两山万叠之间。峭壁参云,足不可到。其下有三 井焉, 泓然澄深, 清澈见底, 是为天井。 ” 明代诗人杨承鲲有诗:万壑趋天汉, 千盘到寺门; 远山存殿古,小姓见僧尊。想望真龙窟,寻常紫气屯;来朝上五井,霜日看雷奔。清代文人万斯同在贸西竹枝词中更赞曰: 天井山高不可攀,龙藏五窟绝人寰;鹿亭樊榭无多路,定有仙人此往还。” 随着宁波和鄞县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

13、五龙潭风景还渐被冷落。目前只有少数附近居民及自 发的游客前去游览观光、远足踏青,每逢春节及春暖花开之际,沿途游客倒也络绎不绝。2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按照国家旅游局最新颁布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对五龙潭风景区内的风景旅游资源(包 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了周密的调查,其资源构成如下: 五龙潭风景区旅游资源分类表 资源类型资源名称 地文景观类百丈岩、塔尖峰、千秀峰、龙头岩、仙人洞、重叠岩、纺花岩、巨石谷 水域风光类龙王溪、龙潭五井十二瀑、百丈瀑、一线瀑、龙门瀑、水门岩瀑布、万福泉、观 顶湖 生物景观类:杜鹃岭、香蕙谷、观顶竹海 古迹与建筑类天井寺、五龙神堂、西湾电站、清代摩岩石刻、青云梯、观顶铁矿

14、消闲求知健身类祭龙仪式、山乡风情 购物类竹、茶叶 合计大类共 45 景观资源单体4、风景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4.1 山奇水秀谷幽涧碧自然山水风光迷人 景区峰峦起伏,山势险峻,柱峰形态各异,群峰相连如画卷,移步换景,别具风韵。每至云 蒸雾绕,山峰宛如空中楼阁,点缀于缥渺云海之间,望之心旷神怡。 澈润如玉的溪流是风景区中最富灵性的景观。区内拥有溪、瀑、潭、泉、涧、湖等多种水域 风光。 其中龙王溪源自人迹罕至的箭峰峡谷深处,沿山谷奔流而下,形成十二级阶梯状瀑布 群,龙潭五井位于其中。久旱季节,瀑布如轻纱拂面,若大雨初霁,则如蛟龙出谷,蔚为壮 观。此外,百丈岩、水门岩等处瀑布姿态各异,万福泉甘冽异常,观

15、顶湖碧波万顷,让人美 不胜收。 漫步景区,只见青山如黛、幽谷叠翠、瀑布飞泄、野花丛生,宛如一幅绝妙的山水长卷,给 人以极好的视觉享受和心理享受。32 人文荟萃渊源流长民俗文化积淀深厚。 五龙潭祭龙祈雨民俗已延续千年,仪式隆重, 有关古迹和史料众多,当地流传着许多美丽动 人的民间传说,其中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 禅宗名刹天井寺历经兴废,在周边地区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如今古迹犹存。 而四明山又是道 家第九洞天,乃神仙所居的名山胜境,宗教文化值得深入发掘。 景区民风质朴,小村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绿树掩映,粉墙黛瓦,清溪绕村,山径通幽,具 有浓郁的浙东山乡风光。村民生活劳作而展现出来的风情画卷,使景区

16、更具乡士田园气息。 茶园采新芽,竹林挖嫩笋,湖畔垂钓,山岭采蕨,乃至喂鸡养羊等生活场景如加以系统的整 理,使之成为参与性民俗活动,相信对久居城市的游客会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33 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旅游度假条件优越。 景区山岭绵亘,山色葱翠,更有茶岭、竹海、烂漫山花点缀四季景观。区内没有带来污染的 工矿企业,因而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高,小气候宜人。加之景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 暖湿润,雨量充沛,由于山林调节和海拔差异,夏季平均气温较宁波市区低4左右,非常 适合避暑度假和开展山健身运动。而山区特产的山珍野味则更会令游人大快朵颐。 景区地广人稀, 观顶湖周边有大片平坦谷地适合开发建设旅游度假项目。而上下茶坛等村落 由于村民外迁, 留下相当数量的村舍和宅基可供利用,区域交通供水、 供电等基础设施基本 到位,为开发旅游度假产业提供了较好的先天条件。4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分析 通过对景区的风景资源、整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