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39544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218.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然药物化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天然药物化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天然药物化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天然药物化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天然药物化学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然药物化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然药物化学复习资料(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 1. 新药:未在本国上市的药物。 包括:新化学实体新剂型新组方新用途新 化学实体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 2. 先导化合物: 即原型物,是通过各种途径或方法得到的具有某种生物活性的化 学结构。它具有确定的药理活性,因存在的某些缺欠,无法直接药用,但却作为 线索物质为进一步的优化提供了前提。 3. 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特点:高投入、高风险、高利润、专利保护严密、品种更 新迅速、发展潜力巨大 4、医药生产企业存在“一小、二多、三低”现象: “一小”是大多数生产企业规模小。 (90% 是小厂) “二多”是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医药工业企业3613 家;低水平重复研 究、重复生产、重复建设,

2、828 家生产企业生产诺氟沙星。 “三低”是大部分生产企业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 生产能力利用率低。 生 产技术水平不高, 生产装备陈旧, 劳动生产率低, 产品质量和成本缺乏国际市场 竞争力,污染比较严重。 5、天然药物化学 :天然药化是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 成分的一门科学 6、有效成分: 有生理活性,能治病的成分叫有效成分。 7、无效成分: 无生理活性,不能治病的成分叫无效成分。 8、有毒成分: 能致病的成分叫有毒成分。 9、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对植物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称为一次 代谢产物 ,也称为 初级代谢产物 ; 10、上述物质产生过程对维持植物生命活

3、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且几乎存在 于所有的绿色植物中,此过程称为一次代谢 ,也称为 初级代谢 。 11、 特定条件下,一次代谢产物作为原料或前体, 又进一步经历不同的代谢过程, 这一过程并非所有植物中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不起重要作用,此过程称 为二次代谢 ,也称为 次生代谢 12、生成的萜类、生物碱等化合物称为二次代谢产物,也称为次生代谢产物 。 13、超临界流体( SCF ) :当一种物质处于其临界温度与临界压力以上的状态时, 将形成既非液体又非气体的单一相态。(一)常用提取方法1. 升华法 原理: 利用某些具有升华性质的化合物遇热汽化上升,遇冷后又凝固的性质 从药材中提取该类成分

4、。 2. 水蒸汽蒸馏法: 原理: 利用某些挥发性成分能随水蒸气蒸发的性质。 3. 溶剂提取法 原理: 利用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在特定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性质。 (一)两相溶剂萃取法1. 原理: 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进行纯化分离. (二)酸碱法1.原理: 根据酸性化合物溶于碱水,碱性化合物溶于酸水,酸水碱水均不溶 的为中性化合物的原理分离酸性、碱性和中性化合物。(三)沉淀法1 、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溶解度的差异或通过加入化学试剂、溶剂或改变 PH值等改变溶解度将混合物中某组份沉淀出来. ( 四) 盐析法 1、原理: 利用饱和盐水溶液可以降低化学成分在水中溶解度的性质,使其沉

5、淀 析出或选用适宜溶剂萃取,使其得以纯化分离。 (五)制备衍生物法1 、原理: 制成适宜的易于分离的衍生物后,再进一步进行分离纯化。 (六)透析法 1. 原理: 利用水溶液中小分子化合物可以通过半透膜,而大分子化合物不能通 过半透膜的性质进行分离纯化。 ( 七) 分馏法 1、原理: 利用各类成分沸点不同 (八)结晶法1、原理: 一般情况下,一种固体成分达到一定纯度,在某种条件下就会结 晶析出,分离结晶与母液,从而得以纯化分离。 (九)吸附法 1、原理:利用吸附材料如大孔吸附树脂、活性碳、聚酰胺等对不同化合物吸 附能力的不同, 不同洗脱剂对不同化合物洗脱能力的不同,来纯化分离混合物中 的不同组分

6、。 (一)吸附色谱1.原理:依据吸附剂对混合物中各成分吸附性能的不同,使各成分得到分离。 10、聚酰胺吸附色谱法 (1)吸附原理: 通过分子中的酰胺羰基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酚羟基,或以酰胺键上的 游离胺基与醌类、脂肪酸上的羰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吸附。 a. 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Rf 值越小。 c. 分子结构中芳香化程度高,则吸附性增强;反之,则减弱。 11. 大孔吸附树脂 (1)吸附原理: 大孔吸附树脂是吸附性和分子筛性原理相结合的分离材料。 (3)影响吸附的因素A、非极性化合物在水中易被非极性大孔树脂吸附;极性化合物在水中易被极性 大孔树脂吸附。 B、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

7、度大,树脂对此物质的吸附力就小;反之就大。 C、能与大孔吸附树脂形成氢键的化合物易被吸附。 B、对于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洗脱液极性越小,洗脱能力越强; (三)凝胶过滤色谱 1、原理: 系利用分子筛原理分离物质的一种方法,其中所用载体为葡聚糖凝胶 等。 (四)离子交换色谱 1、离子交换法分离物质的原理 利用被分离组分与固定相之间发生离子交换的能力差异来实现分离。 (三)红外光谱( IR)1、红外光谱: 研究分子运动的吸收光谱, 反映分子中原子间的振动和变角运动。 3600-3200cm-1 出现强的宽峰,表示有 -OH存在; 2200-2100cm-1 出现吸收峰,表示可能有C N或 CC键存在

8、; 1850-1650cm-1 出现强的吸收峰,且受其他峰的影响小,这是-CO的标志; 1600-1500cm-1 出现弱的吸收峰,表示有 -CC-存在。 (四)紫外 - 可见吸收光谱( UV ) 1、原理: 是分子中某些价电子吸收了一定波长(200700nm )的紫外 - 可见光, 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而产生的一种光谱。 (五)质谱1 、基本原理: 有机化合物在高温真空中受热汽化,受到 50100eV的电子束轰 击后, 会失去电子变成带正电荷的分子离子。 该分子离子在电子流进一步轰击下, 又会发生键的断裂而形成各种碎片离子。这些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综合作用下, 按照质荷比的大小顺序被记录下来,

9、所形成的图谱即MS 。 (六)核磁共振谱( NMR ) 1、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自旋核在外加磁场中存在两种能量状况,通常处于低能级的核比处于高能级 的核稍多一些 . 如果在垂直于外加磁场的方向上增加一个电磁场,当电磁场的能 量与核磁能级差相等时, 处于低能级的多余的磁核就会吸收电磁波能量而跃迁到 高能级,即产生核磁共振. 化学位移概念: 各个 1H核共振吸收峰与原点之间的相对距离 原点: 标准物 TMS(CH3)4Si 的核磁共振吸收峰的位置(设为0ppm)。 (4)不同类型质子化学位移的大致范围-CHO 910ppm 芳环-H 68ppm -C=C-H 4.56.5ppm -CC-H 23pp

10、m -CH2-CH2- 0.81.2ppm. 活泼氢不定(加 D2O消失) (-OH 、-NH、-SH) 峰的裂分: 由单峰分裂成多重峰的现象 (1)峰的数目:标志分子中磁不等性质子的种类,多少种; (2)峰的强度 ( 面积) :每类质子的数目 ( 相对),多少个; (3)峰的位移 ( ) :每类质子所处的化学环境,化合物中位置; (4)峰的裂分数: 相邻碳原子上质子数; (5)偶合常数 ( J) :确定化合物构型 。 偶合常数:有机化合物中各类质子由于所处化学环境的不同,当磁核发生自旋偶 合作用时, 质子的共振峰要发生裂分现象,分别形成一组多重峰, 多重峰的谱线 之间有一定的间隔距离称为偶合

11、常数。甾体及苷类 1. 醋酐 - 浓硫酸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样品 / 冰 HAc + 浓硫酸醋酐 (1:20)黄红紫蓝绿污绿,最后逐渐褪色。 2. 三氯醋酸( Rosenheim )反应 :样品 / 氯仿 + 25%三氯醋酸乙醇溶液红至紫 色。3. 三氯化锑(或五氯化锑) 反应:样品液 / 滤纸, 喷 20%SbCCl3(SbCCl5) 6070, 样品呈现灰蓝、灰紫斑点。 4. 强碱作用 强心苷 + KOH/H2O 开环,酸性下可逆 强心苷 + KOH/EtOH开环,酸性不可逆 5. 脱水反应5-OH (叔羟基)酸水解时易脱水14 -OH (叔羟基)酸水解时易脱水

12、 6. 酸催化水解 温和的酸水解法: 条件: 0.020.05mol/L盐酸或硫酸 / 含水醇半小时至数小时加热回流, 特点 : 2- 去氧糖间的苷键苷元+ 2- 去氧糖Glc与 2-去氧糖苷键 二糖或三糖 强酸水解法: 条件: 35% 盐酸或硫酸 / 含水醇时间延长、加压 特点 :2-羟基糖等所有苷键均断键脱水苷元 +单糖 7. 不饱和五元内酯环反应 Legal 反应亚硝酰铁氰化钠深红或蓝 Kedde反应 3,5-二硝基苯甲酸深红或红 Raymond 反应间二硝基苯紫红或蓝 82- 去氧糖反应 FeCl3冰 HAc (Keller-Kiliani)反应:供试液水浴蒸干冰HAc+FeCl3 浓

13、硫酸 (1)冰 HAc层蓝色(2)界面处呈红棕色(随苷元不同而异) 游离 2-去氧糖、 2- 去氧糖与苷元连接的苷显色2-去氧糖与葡萄糖相联、羟基糖连接的二糖、三糖不反应 9. 醋酐- 浓硫酸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 样品/ 冰 HAc + 浓硫酸醋酐 (1:20)黄红紫绿逐渐褪色 (甾体皂苷 ) 蓝逐渐褪色( 三萜皂苷 ) 10. 三氯醋酸( Rosenheim )反应 :样品液 / 滤纸 + 25%CCl3COOH 加热 60红紫(甾体皂苷 ) 加热 100 红紫(三萜皂苷 ) 11. Ehrlich反应 呋甾烷皂苷 +HCl.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红 螺甾烷皂苷 +HC

14、l.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不显色 萜类化合物 1、经验异戊二烯规则 萜类化合物:由异戊二烯衍变而来,是异戊二烯的聚合体或衍生物。 2、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萜类化合物是经甲戊二羟酸途径衍生的一类化合物, 通式为 (C5H8 )n 3、. 萜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4、(1) 加成反应(双键加成、羰基加成反应) : A、双键与卤化氢(氢碘酸或氯化氢) 、溴、亚硝酰氯 (Tilden试剂)可用 于不饱和萜类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Diels-Alder加成反应。CHOCH2OHOH HHHOHOHOHHCHOCH2OHHHHOHOHOHHHOCHOCH2OHOH HHHOHOHHHOCHOCH2OHOH HHHO

15、HOHHOHB、羰基加成反应:与亚硫酸氢钠、硝基苯肼、吉拉德试剂加成(吉拉德 (Girard)试剂是一类带有季铵基团的酰肼,常用的Girard T和 Girard P ) 反应步骤:将吉拉德试剂的乙醇溶液加入含羰基的萜类化合物中,再加入 10% 醋酸促进反应,加热回流。反应完毕后加水稀释,分取水层,加酸酸化,再 用乙醚萃取,蒸去乙醚后复得原羰基化合物。 (2) 氧化反应:意义:用来测定分子中双键的位置, 醛酮合成等。 常用氧化剂: 臭氧、铬酐 ( 三氧化铬 )、四醋酸铅、高锰酸钾、二氧化硒等。 A、铬酐为广泛的一种氧化剂,可与所有可氧化的基团作用生成酮。铬酐几 乎与所有可氧化的基团作用。 用强

16、碱型离子交换树脂与三氧化铬制得具有铬酸基 的树脂,它与仲醇在适当溶剂中回流,则生成酮, B、高锰酸钾是常用的中强氧化剂,可使环断裂而氧化成羧酸 C、二氧化硒具有特殊氧化性能,专一氧化羰基的a- 甲基或亚甲基,以及碳 碳双键旁的 a-亚甲基糖和苷1、 五碳醛糖L-阿拉伯糖D-来苏糖D-木糖D- 核糖2、 六碳醛糖D-葡萄糖D-甘露糖D-半乳糖D-阿洛糖(Glc) (Man) (Gal.) (All.) 3 六碳酮糖D-果糖L-山梨糖( Fructose) (Sorbose) 4、甲基五碳醛糖CHOCH2OHOH H HHOHOHCHOCH2OHOHH HHO HOHCHOCH2OHOHH HHOHOHCHOCH2OHOHH HHOH OHCH2O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