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及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上传人:lc****zq 文档编号:39538915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及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重庆市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及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重庆市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及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重庆市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及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重庆市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及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及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及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单位) 20110729(颁布时间) 20111001(实施时间)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1126 号(文号) 重庆市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及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2011 年 7 月 29 日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规划和监督管理 第三章 饮用水水源保护 第四章 水体污染防治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重庆市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及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已于 2011 年 7 月 29 日经重庆市第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 2011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重庆市人民代表

2、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1 年 7 月 29 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防治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重庆库区及流域(以下简称库区流域)水污染,保 护和改善水环境,保障饮用水质量,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 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及流域的水污染防治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防治水污染的对策和措施,对本行政区域的 水环境质量负责。 水环境保护实行目标责任制,市人民政府应当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区县(自治 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四条

3、 市、区县(自治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 督管理。主要职责是: (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水污染防治规划; (二)按照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定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 (三)督促、检查水污染防治工作; (四)建立水环境监测网络并定期发布水环境状况信息; (五)组织开展水污染防治的宣传教育; (六)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行使的行政处罚权,可以由市环境监察机构实施。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水利、国土资源、市政、卫生、农业、渔业、建设、工商、海 事等部门或者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实施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做好

4、辖区内饮用水安全、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 治、场镇污水处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污染防治宣传教育等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专职或者兼职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和改善水环境的义务。鼓励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 举报。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对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举报严重污染损害水环境行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七条 鼓励多渠道筹集水污染防治资金,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推进水污染防治 的产业化。 第二章 规划和监督管理 第八条 长江干流适用的水环境功能类别执行国家规定。 流域面积在一

5、百平方公里以上的次级河流或者跨区县(自治县)的次级河流适用的水环境功 能类别,由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水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提出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其他次级河流适用的水环境功能类别,由区县(自治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水功能区划分 的基础上提出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功能达到国家和 地方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 第九条 跨区县(自治县)次级河流水污染防治规划,由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等 部门和有关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其他次级河流水污染防治规划,由有关区县(自治县)环

6、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等有关 部门编制,经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水污染防治规划应当确定防治水污染的重点控制区域、重点排污单位、重点水污染物排放量。依法制定的水污染防治规划是防治水污染的基本依据,规划的修订必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水污染防治规划分别由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者本市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 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向水体直接或者间接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排污单位)应当按 照有关规定执行排污申报、排污许可制度。 第十一条 新建、改建、扩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

7、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 应当依法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执行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 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 第十二条 对未按期完成水污染防治主要目标任务,或者突出水环境问题未按期解决的区域 (含工业园区) 、企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新增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的环 境影响评价文件。 实施暂停审批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书面告知相关主管部门并予以公示,相关主管部门 应当同步暂停审批、核准或者备案,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开工建设。 第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工业建设项目,其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权应当按照国家和本 市规定通过排污权交易取得。 第十四条 鼓励

8、采用有利于水污染防治的生产方式和清洁生产工艺,减少向水体排放污染物。对水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排放标准或者重点水污染物超过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以及使用有毒 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污单位,应当实行清洁生产审核。 第十五条 因严重干旱等不可抗力导致水体水质达不到功能区要求时,市、区县(自治县) 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排污单位水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排污单位采取限制生产、停产等措施。 第十六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设置和管理排污口,并对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 负责。 第十七条 排污单位应当保持水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使用,如实记录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 维护和污染物排放等情况备查,并按规定

9、安装、运行在线监测、监控设备。 第十八条 排污单位应当依据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标准缴纳排污费。 第十九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可能发生水污染事故的排污单位, 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做好突发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水污染事故处置及事后恢复所需费用,由发生水污染事故的排污单位承担。 第二十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 放情况、污染防治情况、环境风险防范情况以及各项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现场 检查。被检查单位应当配合检查并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阻扰和拖延 检

10、查。检查者应当出示有关证件并为被检查单位保守商业秘密。 现场检查可以采取采样、检测、摄影、摄像、文字记录和查阅、复制有关资料等方式,其结 果应当作为实施监督管理的依据。 第二十一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环境保护等部门加强水环境监测和信息 化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水环境监控体系。 第二十二条 区县(自治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监测发现本行政区域出入境水体断面重点污 染物超标时,应当及时向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该断面的上 (下)游区县(自治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通报。位于该断面上游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 府在接到报告或者相关情况通报后,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削减重点污染物

11、排放量。 区县(自治县)出入境水体监测断面由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设定。区县(自治县)出入境水 体监测结果由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向有关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通报 和向社会公布,并作为考核区县(自治县)水污染防治工作和实施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的重 要依据。 第二十三条 鼓励排污单位根据环境安全的需要,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第三章 饮用水水源保护 第二十四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 区制度,并划定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 对划定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定统一设立明确的地 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 禁

12、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损毁、涂改或者擅自移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理界标和警示标志。 第二十五条 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设置排污口; (二)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增加排污量的建设项目; (三)堆放、存贮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物品; (四)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六条 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除遵守准保护区管理规定外,还应当禁止下列行 为: (一)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二)设立装卸垃圾、油类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码头; (三)设置水上经营性餐饮、娱乐设施; (四)从事泊船、采砂、放养家禽、网箱养殖等活动; (五)使用土壤净化污水。 第二

13、十七条 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除遵守准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管理规定外,还应 当禁止下列行为: (一)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二)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源的活动。第二十八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规划、建设备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制定饮 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应急保障体系,确保应急状态下的饮用水 供应。 第二十九条 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可能威胁供水安全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责令相关排 污单位停止或者限制排放水污染物,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社会 公布有关信息,可能影响下游地区饮用水供水安全的,还应

14、当及时向下游地区通报情况。 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造成污染的排污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污染。 第四章 水体污染防治 第三十条 禁止在库区流域建设严重污染水体或者对水体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项目。已经建 设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责令关闭或者限期搬迁。 本市水污染防治规划确定的重点控制区域,应当实施严于本市其他流域的环境准入标准,禁 止建设排放剧毒物质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项目。 第三十一条 除在安全上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外,新建有污染物排放的工业项目,应当进入工 业园区,化工项目应当进入化工园区。禁止在化工园区外扩建化工项目。 鼓励现有工业项目迁入工业园区。 第三十二条 规划设立工

15、业园区,应当同步规划并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及污染物收集系统,确 保满足园区污染防治的需要。 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应当对其排放的污水进行预处理,达到规定标准后排入工业园区污水集中 处理系统。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应当将污水集中处理达到规定标准后排放。未同步规划并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及污染物收集系统的工业园区,不得新建有污染物排放的工 业项目。 工业园区内的项目对水环境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建立车间、工厂和园区三级环境风险防范 体系。 第三十三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并建设城乡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设 施。 新建的城乡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应当配套建设、完善排水管网;已经建成的城乡污水集中处

16、理 设施,应当限期配套建设与其设计处理能力相当的管网。 已建成城乡生活污水及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地区,应当将污水、垃圾进行集中处理。 第三十四条 排入城乡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污水,应当符合国家或者地方标准。 第三十五条 城乡生活污水及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应当保持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符合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排放标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第三十六条 禁止向水体或者在江河、湖泊、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以及经雨水冲刷可 能进入水体的滩地和岸坡倾倒、堆放、存贮工业废物、城镇垃圾和其他固体废物。现有固体 废物,由所在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库区流域水体中的漂浮物,由所在地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打捞。 禁止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或者附有油类和有毒有害物质的车辆、容器及其他物品。 第三十七条 在库区流域航行、停泊、作业的船舶,其结构、设备、器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 防治船舶污染内河环境的相关规定及技术规范的要求,取得并携带相应的防治船舶污染内河 环境的证书与文书。 船舶进行涉及污染物排放的作业,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在相应的记录簿上如实记载。 船舶配置的污染物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