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技击特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37022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极拳的技击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太极拳的技击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太极拳的技击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太极拳的技击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太极拳的技击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极拳的技击特点(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太极拳的技击特点与“反者道之动”的战略思想姚继祖武氏太极太极拳技击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卫, 这就决定了其必然站在弱者的立场,研究的是弱者在守势时制服强敌的技法,所以才有了在“引进落空”基础上“牵动四两拨千斤” , “借力打力”的战略思路。其技击总特点,概括起来不外乎“以静制动”、 “以柔克刚”、以慢打快、以退为进、以小胜大。而这一切皆是在柔和静的主导下进行的,皆是道家“反者道之动”思想的具体应用。“反者道之动” 是老子哲学思路的著名命题,意思是说,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都有着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的规律。太极拳把这一辩证真理应用于其技击实践的战略之中,是对武术理论的一大贡献。1.“静”在技击中的应用太极

2、拳讲究“以静制动” ,讲究“静以含机,动以变化” 。李亦畲五字诀 之首即为“一曰心静”,武禹襄打手要言 也指出要“视动犹静,视静犹动”。显然,在这里的“静”并不是死水一潭的静止,并不是没有变化的静,而是从动静相生,阴阳相辅的辩证观点出发,强调动与静的相互转化,是“动中寓静,静中触动”。所以, “静”只是方法, “动才是目的,静是为了更有效的动,这就是“以静制动”。太极拳的每一次技击,都是在从静到动的转化中完成的。这就是“反者道之动”。静的含意,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我两忘、臻入化境的意识“虚静” ,二是安定沉着、从容不迫的头脑“冷静” ,三是“气敛入骨” 、 “周身罔间”的体势“松静” ,

3、这就是“一静无有不静” 。“虚静”和“冷静”都是心静的一个方面。太极拳的“虚静”须从无极入手,只有练到思想静、意识静、物我两忘,才能气顺神凝,心如明镜,才能精、气、神一体,才能真正达到头脑的“冷静”,而只有头脑“冷静”才能沉着应敌,从容不迫,才能“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 ,才能审势知机。武禹襄说: “心为令,气为旗” ,“身虽动,心贵静”。然而,要达到“心静”,非苦练不可。只有练到一定火候,身上有了一定功夫,心才能静,气才能沉,神才能聚。体势松静,就是要“两肩松开,气向下沉” (即气沉丹田),也即“腹内松静”。这是要以心静为基础的,就是武禹襄说的“先在心,后在身” 。只有体势松静,才能

4、“气敛入骨” ,才能“呼吸通灵,周身罔间” , “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 ,也只有松静到“呼吸通灵,周身罔间” , “刚柔俱泯,一片神行”,才能“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才能得机得势。李亦畲的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把动与静的关系阐述的十分清楚。他说,要想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首先要知己知彼, 而知己知彼的关键, 是在得机得势基础上的舍已从人。要想得机得势,就必须周身一家,神气鼓荡,神不外散,使神气收敛入骨。而“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由此可见, “两肩松开,气向下沉”的松静,对于太极拳的技击是何等重要。若将此比作一棵大树,那么,“松静”就是根,神

5、气是身,舍已从人是枝,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是果。所以,可以说没有“松静”就没有技击的成功。2、柔在技击中的作用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术的最大特点就是“柔”。 “以弱胜强”、 “以柔克刚”是太极拳技击的核心,也是“反者道之动”的方法论在技击上的具体运用。“以柔克刚”、 “以弱胜强”从表面看来是矛盾的,可是其内涵却十分丰富,它所提示的哲理也是极其深刻的。老子就认为“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在这里,“柔”并不是退缩、保守、狭隘,而是柔而不软、韧而不折。对太极拳来说,“柔”无处不在。心灵的仁、义、善是柔,行功的松、稳、慢、匀连绵不断是柔,技击的“舍已从人”“粘连黏随”、 “不丢不顶”、 “随屈就伸”

6、也是柔,特别对太极拳的技击来说, “柔”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则是为了“克刚”,其效果就是以小胜大,弱之胜强。“柔”在技击中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走化,二是粘依,三是蓄劲。王宗岳太极拳论说: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这里的走就是走化,是避其锐气。当对方用“刚”劲进攻时,自己可以用弧形动作予以接引,用腰的旋转运动随接随转,将其进攻的着力点引开自己的重心,消解对方来势。可以说这是以柔化刚。然而,光有走化还不行,因为走化只是被动的应付,只有在走化的过程中能够粘依, 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粘依就是“粘连黏随” 、 “随屈就伸”。武禹襄打手要言说: “以已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已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先不后。”所以粘依必须懂劲,必须以知己知彼为基础。粘依的具体表现为按这则下,起之则上,进之则退,退之则跟,彼动一分,我动一分,彼动一寸,我动一寸,不先不后,不丢不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