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夏金元时期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36952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7.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辽夏金元时期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宋辽夏金元时期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宋辽夏金元时期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宋辽夏金元时期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宋辽夏金元时期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辽夏金元时期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辽夏金元时期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宋辽夏金元时期(一)宏观掌控总体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1、政治 (1)民族政权并立,并逐步趋向统一。(2)北宋实现了局部地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强中央集权。(3)元朝实现中国历史上的 第三次大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完善。元建立行省制度对全国进行有效管辖,台湾、西藏等我国 周边地区正式归辖于中央政权。2、经济 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封建制生产方式进一步向边疆地区扩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世 界上最早的纸币。民族间的经济交流频繁,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3

2、、民族关系 (1)汉族政权衰微,少数民族发展迅速。(2)民族间战争一度频繁,但通过议和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3)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形成新民族回族。4、文化 (1)古代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建筑技术、科技著作和天文历法成就突出。(2)理学产生和发展。 (3)宋词 和元曲成就突出,书院的兴起、宋词的繁荣、市民文学出现(新特点)。 (二)微观细嚼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 陈桥兵变: 960 年赵匡胤东京北宋 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措施,“先南后北”、 “先易后难” ;标志是北汉被灭 2、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原因:吸取五代十国的经验教训 措施:

3、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将禁军统领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与统领军队将帅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 集中行政权,在中央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地方上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设转运 使,司法人员由文官担任。发展科举制度,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成为定制);科目减少,进士科最重要;实行糊名法影响:积极,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基础被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消极,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大, 军队战斗力弱,导致“冗官”、 “冗费”、 “冗兵”,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3、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兼并严重: “不抑兼并”政策,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

4、立锥之地”(2) “三冗”出现,宋仁宗时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3)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4)辽、西夏的威胁 4、庆历新政(核心:整顿吏治(结果:触犯了保守派利益,改革被废止) 1043 年,为摆脱统治危机,范仲淹 内容:严格官吏升迁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做官;加强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令5、王安石变法(1069 年) 目的:挽救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措施:理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军事,保甲法、将兵法;教育,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 学意义: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许多荒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 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

5、当政,新法被废除原因: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主要);用人不当,新法危害百姓;评价: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但社会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王安石是杰出的政治家、改革 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6、两宋民族及其关系 (1)与契丹兴起:辽河上游;唐末,汉族人躲避战乱,迁到长城以北,融合进步 契丹概况建国: 916 年 耶律阿保机上京,耶律德光夺幽云十六州,改国号为辽南北面官制:南面官为汉人和契丹人担任,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 战争:高梁河战役,宋败,后再次征辽,被歼;宋由进攻转为防御 宋辽和战和议: 1005 年,澶渊之盟, “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6、各守边界 影响:对峙形成,一个世纪保持和平局面,双方贸易兴旺,促进了民族融合 (2)与西夏党项族是羌族一支,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 西夏概况1038 年,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兴庆,“西夏”效仿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行科举,创文字战争:交战多年,损失严重,元昊请和 宋夏和战和议:1044 年,元昊取消帝号,宋封其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岁币”;重开边境贸易影响:此后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3)与女真女真族(唐时的黑水靺鞨)完颜部统一各部 女真概况1114 年,完颠阿骨打举兵抗辽,1115 年,阿骨打称帝,都会宁推行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制度 辽亡原因:金国力强,辽政治腐败;

7、各族人民的反抗;金与北宋联合夹击 灭辽北宋1125 年辽亡 1127 年,靖康之变,北宋亡 1127 年,赵构应天府称帝,建南宋,都临安 抗金:北方义军,八字军等;岳飞“联结河朔”,郾城大捷 南宋抗金绍兴和议: 1141 年,规定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南宋皇帝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纳岁币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上处于平衡妆态 (4)与蒙古蒙古概况: 1206 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蒙古汗国;征战达到中亚、俄罗斯、印度河流域 元朝建立: 1271 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都燕京,称大都 统一全国:先后攻灭和征服西夏、金、吐蕃、大理,1276 年灭南宋; 12

8、79 年统一全国文天样抗元 7、元朝统一的条件、意义 条件: (主观)蒙古统治集团掌握着强大的武装。战略战术运用正确地。(客观)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意义:结束分裂局面,奠定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的开发;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蒙古族的汉化及向封建社会转化8、元朝制度 中央:健全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 职权:最高行政机构,行相权;最高军事管理机关;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河北、山西、山东硅中书省直接管辖) 影响:深远,为我国

9、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 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9、元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 (1)汉族人民大量到边疆,开发了边疆经济 (2)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人,与汉族融合,元朝时被视为“汉人” (3)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4)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设澎湖设巡检司,管辖琉球10、科技成就 内容: ( 1)三大发明的完成和发展:北宋毕升活宇印刷术( 400 年)指南针宋代航海普遍使用南宋出

10、现管形火器(2)北宋 沈括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十二气历” (3)元 郭守敬授时历 (300 年) (4)李械营造法式 特点:具有开放性、开创性特征,继续领先于世界11、理学 含义:是指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代表:朱熹是集大成者。理学的。朱熹认为“理”是第一性,“气”是第二性;把天 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12、文学 (1)宋词出现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繁荣,市民队伍壮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代表人物:五代的李煜,北宋的苏轼、柳永,两宋之交的李清照,南宋的辛弃疾 (2)诗:陆游 (3)话本:城市经济

11、发展的要求 (4)元曲:元杂剧和散曲,关汉卿 (三)重点优化2、对隋唐与北宋对宰相权力削弱的理解 (1) 目的:强化中央集权。 (2) 隋唐时期,宰相权力被分为三省六部。三省长官都为宰相;北宋时期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行政权归参知政事;枢密使管理军事, 三司管理财政。 (3) 宰相权力的削弱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3、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内在联系 相同点:背景相同。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性质相同。都是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结果相同。都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是以理财为中心。 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是局

12、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 内在联系: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4、北宋时期,先后面临哪些主要社会问题?统治者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怎样 ? (1)北宋初期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国家分裂,南方割据政权的存在威胁着北宋的统治;第二,武将大权在手,拥兵自重,中央集权不 巩固;第三,辽占据幽云等地。 解决的措施及结果:第一,宋太祖和其弟宋太宗用了十几年时间消灭了割据政权。结果,于979 年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第二, 宋太祖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等措施,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和节度使权力;分割宰相权,加君权;各州设知州和通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 控制;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

13、,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结果:使五代以来重臣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造成冗兵冗官现象,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第三,为了收回幽云地区,多次对辽用兵。结果:宋辽议和,达成了“澶渊之盟”。(2)北宋中期的三大问题:第一,冗兵、冗官、冗费现象,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第二,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第三,辽和西夏威胁着 北宋的安全。解决措施和结果:统治集团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进行了两次改革,即“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但最终都失败了。(3)后期: 政治腐败和面临金的进攻两大问题。 解决措施和结果: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1127 年被金灭亡。5、耶律阿保机和元臭的

14、共同之处 都是少数民族杰出首领建立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在位时期,创制文字。6、契丹、党项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 (1)社会进程相同。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2)封建化的原因相同。都是由于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 耕文化的影响。 (3)采取的措施相同。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照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4)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同。 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5)和宋朝的关系相同。都曾和宋朝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后又都与宋朝议和, 接受宋的“岁币” ,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友好局面。彼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7、两

15、宋民族关系的特点、影响 特点:(1)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2)两宋政权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 夏、金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夏、金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4)民族融合是主流,北宋与辽、 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人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差别逐渐缩小。南宋后期许多蒙古人进人中原。 影响:这一时期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使各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8、正确认识两宋时期宋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的三次“和议

16、” (1)宋政府与少数民族的三次和议活动为辽宋“澶渊之盟”,北宋和西夏和议,1141 年南宋与金和议(即绍兴和议)。 (2)三次议和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宋政权政治腐败,皇帝无心抵抗,导致军事上即使处于有利的形势,也求和送岁币。皇帝苟且偷安, 使中央政府内部投降派得势,力主屈辱议和,而不让内部主战派的主张得以实施。 (3)三次议和的结果与议和前的情况不相符合,议和前的史实都表明宋军能够打败掠夺者。澶渊之盟前,在寇准的督促下,宋军打退 了辽军。东京保卫战以及岳飞抗金的战果都说明只要中央政府坚决抵抗,人民支持抗战,宋军能够取胜,不至于达成屈辱的和议。 (4)辩证看待三次议和的作用: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双方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宋夏和议后,开展了边 境贸易。但“岁币”的沉重负担,辽和西夏对北宋安全的威胁,却构成了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重要因素。南宋与金和议后,形成南北对 峙的局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三次和议,客观上有利于和平局面的出现和民族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9、辽金战争和宋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