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长兴学校2015--2016年度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35752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8.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康长兴学校2015--2016年度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安康长兴学校2015--2016年度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安康长兴学校2015--2016年度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安康长兴学校2015--2016年度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安康长兴学校2015--2016年度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康长兴学校2015--2016年度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康长兴学校2015--2016年度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安康长兴学校2015-2016年度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第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6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 电影院里上 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 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 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

2、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 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 、 窦娥冤 、 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 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 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 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 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中国艺术的 “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 “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

3、 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 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 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 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见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 他娱乐节目。大额紫荆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 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玩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 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

4、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 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 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 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 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 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量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 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

5、,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 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 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1. 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 段的过度应用。 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 中的技术消费。 C从实质看,技术崇拜无异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忽视了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在艺2 术生产中的

6、作用。 D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 使用的受惠者。 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 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B段与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 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 C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借着分析文学作品成文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 倒臵;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

7、D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 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段相照应。 3.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 ,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 “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 持续关注。 B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如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么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 有其表的形式。 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因而从事文化生产应该审慎地考虑技 术使用的意义。 D.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

8、的进步和 文化的繁荣。 二、古代诗歌阅读( 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6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 王浚, 字士治 , 弘农湖人也。 家世二千石。浚博坟典 , 美姿貌 , 不修名行 , 不为乡曲所称。 晚乃变节 , 疏通亮达 , 恢廓有大志。尝起宅 , 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 浚曰: “吾欲使容长戟幡旗。 ”众咸笑之 , 浚曰 : “陈胜有言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 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 才淑, 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 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 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 羊祜深知待之。祜 兄子暨白祜 :“浚为人志

9、太 , 奢侈不节 , 不可专任 , 宜有以裁之。”祜曰:“浚有大才 , 将欲济其所欲 , 必可用也。” 转车骑从事中郎 , 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 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 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 悉诛弘等 , 以勋封关内 侯。怀辑殊俗 , 待以威信 , 蛮夷徼外 , 多来归降。 征拜右卫将军 , 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 乃密 表留浚 , 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武帝谋伐吴 , 诏浚修舟舰。 浚乃作大船连舫 , 方百二十步 , 受二千余人。 以木为城 , 起楼橹

10、, 开四出门 , 其上皆 得驰马来往。又画 鹢首怪兽于船首 , 以惧江神。舟楫之盛 , 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 , 其木柿蔽江而下。寻拜浚 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时朝议咸谏伐吴 , 浚乃上疏曰 : “臣数参访吴楚同异 , 孙皓荒淫凶逆 , 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 宜速征 伐。若今不伐 , 天变难预。 令皓卒死 , 更立贤主 , 文武各得其所 , 则强敌也。 臣作船七年 , 日有朽败 , 又臣年已 七十, 死亡无日。三者一乖 , 则难图也 , 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选自晋书列 传十二 , 有删节 )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石”为汉郡守俸禄

11、,即月俸百二十斛。“两千石”分为中二千石、真二千石和比二千石。州刺史 和郡太守为真两千石,牧是中两千石。比两千石低一级的叫“比两千石”。 B.“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 五典即3 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 八索 (乃八卦之说)、 九丘 (九州之志)等古书。 C.“转”有时指的是“迁官转任” ,例“密有才能 , 常望内转 , 而朝廷无援 , 乃迁汉中太守”;有时解释为贬 官,如“转除”“转任” “转补” 。 D.“. 疏”指奏章,亦指上奏章。又如疏封:奏疏,奏章;疏草:疏稿,奏章的草稿;疏直:上疏直陈; 疏奏: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疏陈:上

12、疏陈述。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郡边吴境兵士苦役 / 生男多不养 / 浚乃严其科条 / 宽其徭课 / 其产育者 / 皆与休复 / 所全活者 / 数千人 / 转广 汉太守垂惠布政 / 百姓赖之 B.郡边吴境兵士 / 苦役生男 / 多不养 / 浚乃严其科条 / 宽其徭课 / 其产育者皆与休复 / 所全活者数千人 / 转广汉 太守/ 垂惠布政 / 百姓赖之 C.郡边吴境 / 兵士苦役 / 生男多不养 / 浚乃严其科条 / 宽其徭课 / 其产育者皆与休复 / 所全活者数千人 / 转广汉 太守/ 垂惠布政 / 百姓赖之 D.郡边吴境兵士苦役 / 生男多不养 / 浚乃严

13、其科 / 条宽其徭课 / 其产育者皆与休复 / 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 太守垂惠 / 布政百姓赖之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浚志向远大。曾在盖房时, 在自家大门前留有几十步宽以备容下长戟幡旗, 受到众人的嘲笑。 B.王浚敢于进谏。武帝谋划伐吴之事, 但朝廷百官却都劝阻皇帝讨伐吴国, 王浚力排众议 , 上书皇帝分析利 弊得失 , 力主伐吴。 C.王浚工作得力。武帝谋伐吴时, 他受命大造连舫大船 , 巨船用木材建城 , 树起高台 , 开通向四方大门 , 城上 可以骑马往来。 D.王浚严明法令。王浚任巴郡太守时, 因张弘杀害益州刺史皇甫晏, 被调任广汉。他

14、将张弘绳之以法, 深得 百姓爱戴。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 5 分, 共 10 分) (1) 怀辑殊俗 , 待以威信 , 蛮夷徼外 , 多来归降。 (2) 令皓卒死 , 更立贤主 , 文武各得其所 , 则强敌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 题。 白门感旧汪中 秋来无处不销魂,箧里春衫半有痕。 到眼云山随处好,伤心耆旧几人存。 扁舟夜雨时闻笛,落叶西风独掩门。 十载江湖生白发,华年如水不堪论。 8. 诗歌第三联“扁舟夜雨时闻笛,落叶西风独掩门”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5 分) 9. 有人说,虽同为悲秋伤怀,但汪诗浅窄,杜甫深广。请结合登高分

15、析这样说的理由。(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运用典故,希望朝廷委以重任的句子是,? (2) 游山西村中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性的句子是:,。 (3)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这两句诗与我们学习过文天祥的,这两句 诗同样表达以死明志的决心。 三、实用类类文本阅读(24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25 分) 黄庭坚: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 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属于神童。他5 岁就能背诵五经,“坚幼警悟,读书五行俱下,数过辄忆。 ”他的父4 亲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

16、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庭坚”为其命名。良好的家庭环境, 让黄庭坚从小就深受文化的浸染,他的出类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父亲的去世使得15 岁的黄庭坚不得不跟着舅舅到淮南游学。在扬州,他认识了诗人孙觉。孙觉是著名经 学家胡瑗的高足,对黄庭坚极为赞赏,后来干脆把自己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了他。两位长辈的悉心教育,让 黄庭坚受益匪浅,他们清廉的官风,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嘉祐十一年乡试时考官李询击节称绝,谓“此 人不惟文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 。第二年终登进士榜。 对黄庭坚一生影响最大的, 当然是苏东坡。 他以一块洮河石砚作为见面礼, 登门以弟子的身份拜见了老师, 正式成为苏东坡的学生。随着师徒二人聚会京城,黄庭坚也迎来了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在汴京三年的时 间里,黄庭坚与苏东坡朝夕相伴,得以亲耳聆听老师的教诲,受益良多。他对苏东坡极为仰慕,痛惜跟老 师学得太晚。苏东坡也为这样的奇才弟子而十分高兴,说“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