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测试题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9533147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02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理论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自动控制理论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自动控制理论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自动控制理论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自动控制理论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理论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理论测试题(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硕教育祝你金榜题名1自动控制原理一自动控制原理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系统和输入已知,求输出并对动态特性进行研究,称为( ) A.系统综合 B.系统辨识 C.系统分析 D.系统设计 2. 惯性环节和积分环节的频率特性在( )上相等。 A.幅频特性的斜率 B.最小幅值 C.相位变化率 D.穿越频率 3. 通过测量输出量,产生一个与输出信号存在确定函数比例关系值的元件称为( ) A.比较元件 B.给定元件 C.反馈元件 D.放大元件4. 从 0 变化到+时,延迟环节频率特性极坐标图为( ) A.圆 B.半圆 C.椭圆 D.双曲线 5. 当忽略电动机的电枢电感后,以

2、电动机的转速为输出变量,电枢电压为输入变量时,电 动机可看作一个( ) A.比例环节 B.微分环节 C.积分环节 D.惯性环节6. 若系统的开环传 递函数为,则它的开环增益为( )2)(5 10 ssA.1 B.2 C.5 D.107.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则该系统是( )52 5)(2sssGA.临界阻尼系统 B.欠阻尼系统 C.过阻尼系统 D.零阻尼系统 8. 若保持二阶系统的 不变,提高 n,则可以( ) A.提高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 B.减少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 C.提高上升时间和调整时间 D.减少上升时间和超调量9. 一阶微分环节,当频率时,则相频特性为( )TssG1)(T1)(jGA

3、.45 B.-45 C.90 D.-90 10.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增益越大,其( ) A.振荡次数越多 B.稳定裕量越大 C.相位变化越小 D.稳态误差越小11.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则此系统 ( ) 0516178234sssssDA.稳定 B.临界稳定 C.不稳定 D.稳定性不确定。12.某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当 k=( )时,闭环系 )5)(1(sssksG统临界稳定。 A.10 B.20 C.30 D.4013.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则此系统中包含正实部特征的个数 025103234sssssD有( ) A.0 B.1 C.2 D.314.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当输入为单

4、位阶跃时,则其位置误 ssssG652金硕教育祝你金榜题名2差为( ) A.2 B.0.2 C.0.5 D.0.0515.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则它是一种( )1101)(sssGcA.反馈校正 B.相位超前校正 C.相位滞后超前校正 D.相位滞后校正 16.稳态误差 ess与误差信号 E(s)的函数关系为( )A. B. )(lim 0sEe sss)(lim 0ssEe sssC. D.)(limsEe sss)(limssEe sss17.在对控制系统稳态精度无明确要求时,为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最方便的是( ) A.减小增益 B.超前校正 C.滞后校正 D.滞后-超前 18.相

5、位超前校正装置的奈氏曲线为( ) A.圆 B.上半圆 C.下半圆 D.45弧线19.开环传递函数为 G(s)H(s)=,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3(3ssKA.(-3,) B.(0,) C.(-,-3) D.(-3,0) 20.在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中,霍尔传感器是用作( )反馈的传感器。 A.电压 B.电流 C.位移 D.速度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21.闭环控制系统又称为 系统。 22.一线性系统,当输入是单位脉冲函数时,其输出象函数与 相同。 23.一阶系统当输入为单位斜坡函数时,其响应的稳态误差恒为 。 24.控制系统线性化过程中,线性化的精度和系统变量的 有关。

6、 25.对于最小相位系统一般只要知道系统的 就可以判断其稳定性。 26.一般讲系统的位置误差指输入是 所引起的输出位置上的误差。 27.超前校正是由于正相移的作用,使截止频率附近的 明显上升,从而具有较大 的稳定裕度。 28.二阶系统当共轭复数极点位于 线上时,对应的阻尼比为 0.707。 29.PID 调节中的“P”指的是 控制器。 30.若要求系统的快速性好,则闭环极点应距虚轴越_ _越好。 三、 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31.稳定性 32.理想微分环节 33.调整时间 34.正穿越 35.根轨迹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36.为什么说物理性质不同的系

7、统,其传递函数可能相同 ? 举例说明。 37.一阶惯性系统当输入为单位阶跃函数时,如何用实验方法确定时间常数 T ?其调整时 间 ts和时间常数 T 有何关系,为什么? 38.什么是主导极点?主导极点起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金硕教育祝你金榜题名321 s39.什么是偏差信号?什么是误差信号?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40.根轨迹的分支数如何判断?举例说明。 五、计算题(第 41、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41.求图示方块图的传递函数,以 Xi (s)为输入,X0 (s)为输出。42.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43.欲使图所示系

8、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的最大超调量为 20%,峰值时间为 2 秒,试确定 K 和 K1值。44.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由实验求得,并已用渐近线表示出。试求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设系统是最小相位系统)。+ H3X0(s)H1G1G2G3 -+-H2+Xi(s)-+G4Mx0fik2k1DK1+K1sXi(s)X0(s)金硕教育祝你金榜题名4自动控制原理二自动控制原理二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系统已给出,确定输入,使输出尽可能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称为( ) A.最优控制 B.系统辨识 C.系统分析 D.最优设计 2. 与开环控制系统相比较,闭环控制系统通常对( )进行直接或间

9、接地测量,通过反馈 环节去影响控制信号。 A.输出量 B.输入量 C.扰动量 D.设定量 3. 在系统对输入信号的时域响应中,其调整时间的长短是与( )指标密切相关。 A.允许的峰值时间 B.允许的超调量 C.允许的上升时间 D.允许的稳态误差 4. 主要用于产生输入信号的元件称为( ) A.比较元件 B.给定元件 C.反馈元件 D.放大元件5. 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则该环节是( ) 151 ssGA.比例环节 B.积分环节 C.惯性环节 D.微分环节6. 已知系统的微分方程为,则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txtxtxtxi2263000 2,3=2, K=48 (1 分)2根据以上结果绘制的

10、根轨迹如右图所示。(2 分) 所要求系统稳定的 K 值范围是:00,系统的稳态误差 ess就增大,说明利用局部负反馈改善系统fK稳定性是以牺牲系统的稳态精度为代价的。 (2 分) 44.解: 1)绘制系统根轨迹图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15 . 0)(1()(sssKsG将其变换成由零、极点表达的形式: (1 分)2)(1()(*sssKsG(其中,根轨迹增益 K*=2K,K 为系统的开环增益,根据上式可绘制根轨迹图) (1) 根轨迹的起点、终点及分支数:三条根轨迹分支的起点分别为 s1=0,s2=-1,s3=-2;终点为无穷远处。 (1 分)(2) 实轴上的根轨迹:实轴上的 0 至-1

11、和-2 至-间的线段是根轨迹。 (1 分)(3) 渐近线:渐近线的倾角分别为60,180。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a= =-1 (2 分)351(4) 分离点:金硕教育祝你金榜题名39根据公式,得:s1=-0.42,s2=-1.58,因为分离点必须位于 0 和-1 之间,可见0dsdKs2不是实际的分离点,s1=-0.42 才是实际分离点。 (1 分)(5)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1=0, K*=0; 2,3=1.414, K*=6 根据以上结果绘制的根轨迹如下图所示。 (2 分) 2)由根轨迹法可知系统的稳定范围是:0K*6。 (2 分)自动控制原理试题 8 答案及评分参考 2 0 k*=6 j

12、1.414 -j1.414 -0.42 1 金硕教育祝你金榜题名40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B 2 .C 3 .C 4 .D 5 .A 6 .C 7 .C 8 .D 9 .B 10.D 11.A 12.C 13.D 14.C 15.B 16.D 17.C 18.A 19.D 20.A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 共 10 分) 21.稳定性 22.稳态值 23.输入量(或驱动函数)24.增大阻尼比 25.1.25 26.相频特性 27. 0.5 28.积分环节 29.变化速率 30.快速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 共 15 分) 31.指调整过程结束后输出量与给定的输入量之间的偏差。 32.指输入为速度信号(或者斜坡信号)时所引起的输出位置上的误差。 33.响应曲线从零上升到第一个峰值点所需要的时间。 34.当乃氏图从大于- 的第三象限越过负实轴到第二象限时称为负穿越。 35.指根轨迹的起点处的切线与水平线正方向的夹角。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 共 25 分) 36.尽可能对研究的非线性系统进行线性化处理,用线性理论进行分析(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