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17750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新课课标标教教育育中中心心 www.xinkb.org新课标:高考的风向标! 上海桂林路 408 号教学楼一楼 电话:021-64703333/64701333 第 1 页20022002 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目目 录录0101、全国全国卷卷 0202、上上海海卷卷 0303、上海春季卷上海春季卷 0404、北京卷北京卷01、全国卷全国卷试题:试题: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思考: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2、?为什么? 回答: 。答案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0202、上海卷上海卷试题: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 1618 题。虞美人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16、请在下表中填入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情境心情歌楼听雨客舟听雨僧庐听雨新新课课标标教教育育中中心心 www.xinkb.org新课标:高考的风向标! 上海桂林路 408 号教学楼一楼 电话:021-647

3、03333/64701333 第 2 页17、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18、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答案:答案:16、欢乐,失意,无奈 17、C 18、参考角度:形象、线索、对比、含蓄、以实写虚、情景交融、语言风格等。0303、上海春季卷上海春季卷试题:试题:阅读下文,完成第 1518 题。小重山

4、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释:蛩(qing),蟋蟀。15、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 )。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B、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6、词中说的“心事”指 。17、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18、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答案答案: :(1)希望抗金报国 (2)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5、? (3)此诗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新新课课标标教教育育中中心心 www.xinkb.org新课标:高考的风向标! 上海桂林路 408 号教学楼一楼 电话:021-64703333/64701333 第 3 页0404、北京卷北京卷试题:试题: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释: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 后废毁。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 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答案: B、E 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丽景象,而且包含着 “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