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天津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古诗词鉴赏强化练习四

上传人:shuim****xiang 文档编号:39466670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天津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古诗词鉴赏强化练习四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4天津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古诗词鉴赏强化练习四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4天津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古诗词鉴赏强化练习四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4天津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古诗词鉴赏强化练习四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4天津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古诗词鉴赏强化练习四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2014天津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古诗词鉴赏强化练习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 2014天津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古诗词鉴赏强化练习四(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公天津教师考试网 http:/ 天津分校 022235203282014天津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古诗词鉴赏强化练习四欢迎来到中公天津教师考试网,中公教师招聘网是中国教师招聘第一门户网站,提供中小学教师招聘信息、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教师招聘考试。1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注:子规:杜鹃鸟;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问题】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

2、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答案】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20、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苏轼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中公天津教师考试网 http:/ 天津分校 02223520328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注: 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是时苏轼谪居

3、海南岛儋耳(今儋县)。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仗鞭打耕牛,谓之“打春” 。下阕“春幡” ,指旗帜;春胜,剪纸图案,以示迎春。【问题】(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苏轼被贬至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 ,填词描绘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B.“便丐春工” ,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C.“春幡”立于田头, “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D.“一阵春风吹酒醒” ,诗人无福消受“打春”的欢娱,借酒浇愁亦不失豪放。E.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诠解。(2)按文心雕龙的说法, “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减字木兰花已

4、卯儋耳春词(全词共44个字)仅“春”字就出现7次。请指出这首词使用“同字”的特点并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答案】(1)A D(这两项错误同源。苏轼这首词是记实抒情,不是追忆往昔。与其他谪官不同,苏轼对异地风物不加排斥,他心胸开阔善于发现美、赞颂美。在我国词史上讴歌海南之春,苏轼开先河。)(2)答案要点:诗人将同一个字间隔重复使用。“同字” ,错落有致,音调明朗,突出对“春”的渲染,另有一番情趣。21、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中公天津教师考试网

5、http:/ 天津分校 02223520328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 ,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 。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 ,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问题】(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答案】(1)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

6、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2)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22、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问题】(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7、答案】(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中公天津教师考试网 http:/ 天津分校 02223520328(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 ,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 “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2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问题】(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

8、赏析一下。【答案】(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 “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2)“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 , “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2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问题】“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答案】中公天津教师考试网 http:/ 天津分校 02223520328“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