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修改)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459335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DOC 页数:108 大小:8.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诊断学(修改)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实验诊断学(修改)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实验诊断学(修改)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实验诊断学(修改)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实验诊断学(修改)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诊断学(修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诊断学(修改)(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诊断学第五版备课笔记 创建时间:2007/1/17 20:09:001徐元宏实验诊断学第五版备课笔记 创建时间:2007/1/17 20:09:002实验诊断学(第五版)第一章:概论第一章:概论 实验诊断学的教学强调以实验检查的临床应用为目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各项检验的选用原则和适 应证,熟悉或了解检验原理和方法,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要求,重点掌握各项常用检验的参考值及其临床 意义,能联系临床,正确解释和运用检验结果,来指导临床诊断,病情观察和疾病防治工作。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实验诊断学的概念。了解实验诊断的现状和进展、主要内容、检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强调学习实 验诊断的意

2、义和重要性、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一、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二、实验诊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学习实验诊断的意义和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四、检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五、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 教学时数教学时数 1 学时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一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一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1 实验诊断学:(Laboratory diagnosis)就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技术和方法,通过感观、 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 本进行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客观

3、资料,作为疾病诊断、疗效观察 及预后的评估指标。 2 实验诊断学的进展和现状:实验诊断学是从临床医学领域分离出来,并形成一门新兴独立的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运用于实验诊断。它包括临床检验诊断、临 床微生物学、临床寄生虫学、临床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核医学、血库等。 补充:实验诊断学发展历史 3 实验诊断学的特点: (1)实现了检测自动化、微量化,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2)实施质量控制(quaility control)以确保检验质量; (3)实现电脑化; (4)各种检验试剂合不断出现。 4 实验诊断与检验医学:实验诊断学是以检验的临床应用为目的,而检验医学是

4、以检验方法的研究 和改进为目的;实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各专业诊断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基础课和临床课之间的 桥梁课程,是解释疾病规律以及诊断和防治疾病最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 临床思维、运用实验结果,综合为临床所用 5 实验诊断重要性: (1)为准确诊断、及时治疗提供依据; (2)为分析病情、观察疗效、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3)为预防疾病提供资料; (4)为开展医学研究奠定基础。补充:实验诊断作为疾病诊断、疗效观测、预后评估、卫生防疫、撰写科学论文、开展科学研究方面的 作用 6 实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它包括临床血液学检验,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的检验,临床生物化学 检验,临床免疫学

5、检验和临床病原体检验 7 实验诊断学的应用范围:直接为临床医疗服务,为开展预防工作提供依据,进行社会普查,开展 健康咨询。实验诊断学第五版备课笔记 创建时间:2007/1/17 20:09:0038 学习实验诊断学:学习实验诊断学:重点掌握各项检验的适应症,选用原则,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以及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实验的主要原理、参考值以及数值变化的临床意义,学会临床思维, 能运用这些检验结果结合其它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进行诊断和防治工作。 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1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1)血液标本的种类:主要是全血、血清和血浆,全血主要是对血细胞成分做一分析,如血 常规;血清主要适合生物化学和免疫学

6、分析;血浆也适合生物化学分析。 (2)采血部位:毛细血管采血适合婴幼儿和烧伤部位;静脉采血是最常见的,成人通常是在 肘部、腕部,婴幼儿则是在颈外静脉;动脉采血多作血气分析。 (3)采血时间:空腹采血,特定时间采血,急诊采血。 2 标本采集后的处理: (1)抗凝剂:采集全血或血浆,需加入抗凝剂。 附采血部位以及所需抗凝剂 一.毛细血管采血法 1.采血部位2.采血针3.采血步骤二.静脉采血法 1.采血部位2.采血器材3.采血步骤血液标本的采集 一.常用抗凝剂 1.柠檬酸钠 109mmol/l、 106mmol/l 1:9 止凝血检验 1:4 血沉检验 输血保养液2.草酸钠 0.1mmol/l 1:

7、9 止凝血检验3.双草酸盐抗凝剂 100ml 抗凝剂含草酸钾 0.8g, 使红细胞缩小 草酸铵 1.2g 使红细胞扩大0.2-0.5ml80烘干抗凝 2-5ml 血液 适用范围:红细胞比积、血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不适合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分类4.肝素实验诊断学第五版备课笔记 创建时间:2007/1/17 20:09:004抗凝机制: 0.5ml(1g/l)37-50干燥后抗凝 5ml 血液 适用范围: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比积和生化测定;不适合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分类5.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 K3EDTA,K2EDTA 0.5ml(15g/l)干燥后抗凝 5ml 血液 适用范

8、围:血细胞计数;不适合血小板计数和止凝血检验草酸盐:与血中钙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草酸钙而起抗凝作用,2mg 草酸盐可抗凝 1ml 血液,常见有草酸 钾、草酸钠。 枸橼酸钠:每毫升血液需 5mg 抗凝抗凝剂。 肝素:作用机制为抑制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不能转化为纤维蛋白。0.10.2mg 可抗凝 1ml 血液。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与血中钙离子结合起抗凝作用,12mg 可抗凝 1ml 血液。 (2)及时送检与检测:由于血细胞能量代谢以及细胞和血浆离子的浓度不同,所有检测标本 应及时检测。 (3)微生物检验的血标本:由于机体极少量的微生物就可引起感染性疾病,所以微生物检测

9、 除注意无菌外,还需增菌。 3 骨髓标本的采集与送检:主要是骨髓细胞学检验和骨髓细菌培养,骨穿选择髂前上棘、髂后上棘、 胸骨柄,如做骨髓细胞学检验,应及时涂片;如细菌培养,应置增菌培养基。 4 排泄物、体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尿液、粪便、浆膜腔穿刺液应及时送检。 三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 1 正确选择检验项目:实验结果有的可以明确诊断;有的实验结果可以辅助诊断。一定要在认真和详细 地进行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得到初步诊断的基础上,从疾病诊断的实际需要出发,选用针对性和特异 性较强的项目检查,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滥用和杜绝浪费。从病人实际状态出发,选择尽量少的检验 项目,就能对疾病作出明确的诊断。 2

10、 参考值:参考值和参考范围都是统计学概念。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检测所得的值;所有 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标准差即为参考范围。 3 检验质量保证: (1)分析前:医生应根据病情正确选择检验项目;并进行必要的准备,正确采集标本;合理 的处理标本和及时送检。 (2)分析过程中:技术和素质合格人员;合适的实验条件、符合要求的检测方法和分析仪器、 分析试剂、室内和室间的质量控制。 (3)分析后:及时正确报告检验结果,医生应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检验结果与疾 病的关系作出正确的解释。 4影响检验结果常见因素:病人状况的个体差异;检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因素的影响;药物的影响。实验诊断学第五版备

11、课笔记 创建时间:2007/1/17 20:09:005第二章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红细胞有关各项检验指标的参考值、病理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二、熟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及临床意义。 三、掌握白细胞计数、分类计数的参考值及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四、熟悉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及白细胞形态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五、熟悉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沉降率测定,掌握其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一、红细胞和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测定(HGB):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测定的方法及参考值。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理性变化,以及病理性

12、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以减少为重点) 。 3、红细胞形态病理性改变(红细胞大小、形态及嗜色性的改变) 、以及出现核残余物和有核红细胞 的临床意义。 (二)血细胞比容(HCT)测定、红细胞平均指数(MCV、MCH、MCHC) 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测定 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简述根据 MCV、RDW 的贫血形态学分类。 (四)网织红细胞计数:染色原理、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五)简介溶血性贫血实验检查原则。二、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 (一)简述各类白细胞的细胞动力学。 (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的参考值及生理变化。 (三)各类白细胞增多与减少的临床意义。 (四)

1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五)白细胞常见的病理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六)类白血病反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三、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一)简述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影响红细胞沉降率的因素。 (二)红细胞沉降率的参考值及沉降率增快的临床意义。 教学时数教学时数 12 学时(课堂教授 6、实习 6) 。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一、理论课:利用挂图及幻灯等教授上述内容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二、实验课: (一)简介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检验原理和方法,进行血细胞分析仪的操作示教(结合播放录象和幻灯) , 讲解报告单数据及血细胞直方图的阅读。 (二)进行白细胞计数(应用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计数法)

14、 、血涂制作及瑞氏染色的示范操作,再由学生 分组互相练习,并进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三)血细胞形态示数:显微镜下示教正常红细胞及异形红细胞、正常白细胞及病理白细胞的形态(结 合图片及幻灯示教) 。 (四)网织红细胞计数操作及形态示教。 (五)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示教。 (六)常见的贫血及白细胞病理改变(感染与白血病)典型病例实验检查结果的分析讨论。实验诊断学第五版备课笔记 创建时间:2007/1/17 20:09:006前言前言:1.血液的组成: 嗜中性粒细胞嗜硷性粒细胞 白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血细胞 红细胞 单核细胞血小板 淋巴细胞 血液 水 纤维蛋白质血浆 血浆蛋白 白蛋白 固体成分 无机盐 球蛋白非蛋白氮、葡萄糖、脂质、激素补充:血液:Blood,血细胞:Blood cell,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Leukocyte, 红细胞:Red blood cell,erythocyte,血小板:Blood plantlet cell,plantlet,嗜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嗜硷性粒细胞 baseophil:嗜 酸性粒细胞 eosinophil:单核细胞 monocyte:淋巴细胞 lymphocyte:血浆 plasm:血浆蛋白 plasm protein:纤维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