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工作自评报告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458415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6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工作自评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工作自评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工作自评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工作自评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工作自评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工作自评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工作自评报告(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工作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工作自评报告自评报告2008 年年 1212 月月勤奋 仁爱 求实 创新1一、前言创立于 1956 年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高等院校之一。学校位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科研教育区内,占地 600余亩,教学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学校现有 19 个二级学院及部门,5 所附属医院。开设 29 个本、专科专业(方向),在校本专科生(包括高职)5072 人。学校拥有 600 多名专家和教授,2 名两院院士,多名全国名中医、上海市名中医以及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等。建校 50 年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各级各类中医

2、药专门人才,校友遍布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办学指导思想和学校定位1.突出中医特色,树立科学办学思想学校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根据上海市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工作主线,以及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和教育综合改革的精神,主动适应上海及全国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在中医药事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坚持继承、发展、创新并举,确立了以下办学思想:突出中医药主体地位,以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合格中医药人才为中心,走“高层次、特色型、外向型”办学之路;充分利用上海高等教育的优势资源,通过多途径联合办学,走开放式的教育教学发展道路;根据“校

3、院合一”体制,结合地处上海浦东张江的优势,坚持教学、科研、医疗、产业协调发展的方针。2.依据比较优势,明确学校发展定位(1)目标定位:以创建全国一流、世界著名的中医药大学为目标,以研究教学型为发展方向,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研究生、长学制和对外教育,努力协调毕业后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相互关系。(2)学科定位:以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科为主体,凸显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发展新兴、交叉、边缘学科,学科建设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勤奋 仁爱 求实 创新2(3)人才培养定位: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同时,顺应医学精英教育发展的规律,注重培养

4、引领国际中医药发展潮流,既能禀承优良传统,又具备创新潜力的中医药人才。(4)服务面向定位: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走向世界,努力把学校和研究院建设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研究基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复方现代创新研究基地、国际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基地。(二)学校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1.依托核心优势,优化学科专业格局和规模结构学校努力保持规模发展与质量、效益之间的协调统一,不断突出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在专业发展上紧紧围绕中医药学科的核心优势,根据中医药人才多样化发展要求,将适度的规模发展与必要的结构调整同步推进。目前学校基本形成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为主,康复治

5、疗学、公共事业管理、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汉语言(中医文化方向留学生班)等中医药或医学相关专业理性拓展的专业发展格局,使学校专业培养的体系更趋完善。2.围绕时代要求,形成“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战略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继承创新,致力改革开拓,强化素质能力,注重知识交融,促进个性发展,努力造就现代中医药人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培养学生较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能力为主体、以较宽广的现代科学和医学知识和创新思维为一翼、以较深厚的中医传统文化底蕴为另一翼的“一体两翼”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同时,不断顺应中医药发展趋势,着力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向多方位开放模式转变,并在体现中医人才个性化的同

6、时,人才群体具有良好的组合优势。(三)中医学专业介绍1.专业发展沿革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建立于 1956 年学校成立之时,并在学校专业格局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至 1977 年恢复高考时,学校基本形成中医学、针勤奋 仁爱 求实 创新3灸推拿学、中药学为主的本科专业格局。同时为了提升中医学临床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水平,学校于 1991 年起,经国家教委批准,试办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和五年制中医基础医学专业。1992 年又设立西医学习中医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和理工类学习中医学第二学士学位专业,为中医药学本科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为满足中医药人才多样化发展的社会趋势,在中医学专业中设立若干培养专业方向,尝试

7、培养面向医药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医院管理、中医对外交流等领域的中医药新型人才群体,使中医专业人才在具备中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同时,又能适应中医药新兴学科和产业领域深入发展的需要。同时,随着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医史文献学、针灸推拿学等中医学主干学科相继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或培育学科,中医学专业又分别被列为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使中医专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核心地位更趋巩固。2.专业发展目标学校依托中医药学科优势,以建设“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中医学专业为目标,在中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为依据,围绕中医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不断完

8、善基本知识及个性化发展课程平台、科学研究思维训练平台、临床技能及医学思维训练平台、人文及身心素养训练平台,努力形成有一定辐射、示范效应的中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中医学专业又积极投入“质量工程”建设,多个项目中获得国家审批立项资助,累计获得的建设经费位列上海市属高校本科专业前矛。中医学入选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我校申报的“中医专业个性化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课题被列为 2007 年度国家批准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学校实验教学中心获得 2007 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立项;中医临床实训中心也被列为 2008 年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理科基地中医基础教学团队、中医

9、药实验教学团队又分别获得 2008 年国家级和上海市教学团队称号。中医学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数量达到 5 门,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相关专业之首。有 20 余部由我校担任主编的中医学专业教材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数量也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勤奋 仁爱 求实 创新4二专业建设与水平(一)宗旨和目标学校坚持遵循学校首任院长、著名中医学家程门雪提出的“博学精深,勤于实践”、 “继承与发展并重”和“中西医并存”的中医人才培养理念,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探索既能符合高等医学教育特征、又能充分体现中医药主体思想的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入新世纪后,学校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和地处上海的地域优势,根据中医

10、药院校教育所担负的基础性任务,按“拓宽口径、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社会”的要求,以个性化人才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为主线,进一步明确了以下中医专业培养目标。应建立开放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完善中医药人才知识结构,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适应性与超前性;应加大中医药个性化人才培养力度,提升群体知识结构的多元组合效应,为中医药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提供可能;应改善中医药创新教育的环境,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跟踪科技发展和主动创新的意识;应探索中医“悟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培的养的新途径,提高主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的意识;应重视人才的中医药价值取向,加强中医特色人文、道德和身

11、心素养教育,保持人才发展的平衡性和可持续性。(二)教育计划1.培养方案1.1 完善学分制教学制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完善个性化人才培养的体系,学校在国内医科院校中率先建立了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并呈现出以下特点:实行弹性学制,打破了以往学制规定,取消升留级制,各专业允许延长学制 2-3 年,学生也可提出提前毕业申请; 实行主辅修制,实行双专业毕业证书、双学位证书制及五、七学制相通的有关规定,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时,可利用弹性学制,开展辅修第二勤奋 仁爱 求实 创新5专业或医理双学位课程;实行三学期制,充分利用小学期平台,为学生提供“早实践、多实践”和任意性选修课程修读机会; 建立教师挂牌上课制,一

12、般每门必修课或限选课均由 2 名以上高年资教师同时开课,学生可利用两周自由听课时间来进行选课调整;实行免修重修制,在学习成绩管理上采用绩点制,并实行必修课、限选课课程考试末位 5%淘汰制; 实行全天排课制,主干课程实行学期开课制;实行模块化课程体系,压缩必修课课程数,扩大任意选修课范围,必修课与选修课之比达 6.5:3.5,其中任意性选修课达到了课程学分的 12%以上;建立学校教学管理中心,实现教学管理计算机网络化,统一协调安排全校教学任务,以及学生选课和学籍管理工作。学分制改革不仅为学生个性拓展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空间,而且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自我课程与知识建构,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设计、终身学

13、习的初步能力,为今后人才创新意识的建立打下必要的基础。近三年统计,中医学专业有 20 多人次提前毕业,申请辅修人数约占学生总数的40%,其中完成第二专业辅修计划的近 70 人。2006 年起,在加强教师指导和质量监控的前提下,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优秀学生自我拓展的计划。对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除任意性选修课程学分增加近 60%外,还允许其自我设计限制性选修课程模块和小学期实践内容,可用于个性学习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 40%左右。1.2 延伸学校及学科边界,实现人才多元培养2001 年,学校根据中医药学科领域不断分化的总趋势,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目标,以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方法

14、,利用学分制,形成多元化、个性化中医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在完成前期专业基础课程后,可根据培养方向,通过特定的课程组合,完成个性化专业教学目的。同时强化了中医工程、中医信息、中医外语等多门新兴学科构架,改变了原有教学模块的单一性。勤奋 仁爱 求实 创新6学校长期坚持与综合性大学合作开展长学制中医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前两年在综合性大学的学习和熏陶,拓展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人文社会等知识。同时学校充分利用上海十四所高校联合办学平台,鼓励学生跨校辅修第二专业学位,近几年学校共有 200 多名同学参加了跨校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对其知识结构的拓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中医中医药药人才多元化培养方案

15、示意人才多元化培养方案示意图图2.课程计划2.1 课程体系结构 2.1.1 课程模块:学校不断完善学生基本知识构成体系建设,建立了集现代科学基本知识、中医基础及临床基本知识、西医基础及临床基本知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外语计算机基本工具类知识、学生人文及身心素养教育等为一体的现代中医药教育课程教学体系。课程模块包含以下主要内容:中医中医临临床医学床医学类专业类专业(五年制)模(五年制)模块块化化课课程体系框架程体系框架图图前期公共 课 程(占 10%)中医学类、中 药类核心趋同 课程(占 20%)中医外语及信 息类选修课程(占 5%)人文类及交叉 学科选修课程(占 5%)不同培养方向 选修课程模

16、块(占 60%)中医临床运动医学针推英语医药结合中医骨伤医院管理毕业总学分勤奋 仁爱 求实 创新7学年学年一一二二三三四四五五模模块块(一):公共基(一):公共基础类础类(通(通识识教育)教育)人文社会科学 政治理论医学伦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公共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二) 模模块块(二):体育俱(二):体育俱乐乐部部课课程程模模块块(三):(三):专业专业基基础类础类(一)(一)中医药基础医学课程中医临床基础课程综合及自主设计性实验课程模模块块(四):(四):专业专业基基础类础类(二)(二)西医学基础课程预防医学课程文献检索及循证医学课程模模块块(五):早期(五):早期临临床床见实习见实习(小学期(小学期实实践)践)(每学年 5 周共 20 周)模模块块(六):(六):专业类专业类(一)(一)中医临床课程专业外语模模块块(七):(七):专业类专业类(二)(二)西医学临床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模模块块(八):同步(八):同步设设置各置各类类相关相关选选修修课课程程隐隐性性课课程与社会程与社会实实践践模模块块(九)(九)临床轮转实习 52 周、专业外语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