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深度处理与利用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457986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水深度处理与利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污水深度处理与利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污水深度处理与利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污水深度处理与利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污水深度处理与利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水深度处理与利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污水深度处理与利用污水深度处理与利用班级:班级:08 给水排水给水排水 1 班班 姓名:俞潇彬姓名:俞潇彬 学号学号:0836240001摘要:摘要:以生物处理工艺为主体,以达到排放标准为目标的现代城市污水处理技术, 经过长期的发展,已达到比较成熟的程度。深度处理是指以污水的再生回用为目的, 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或工业废水处理后的出水进行进一步处理所采用的处理工艺。 关键词:关键词:悬浮物和溶解性物质的去除;污水消毒;脱氮除磷技术;同步脱氮除磷技 术。污水,通常指受一定污染的、来自生活和生产的废弃水。污水主要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初期雨水。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有病原体污染物, 耗氧污染物,植物营养物,

2、有毒污染物等。生活污水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并被生活废料所污染的水。其水质、水量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夏季用水相对较多,浓度低;冬季相应量少,浓度高。生活污水一般不含有毒物质,但是它有适合微生物繁殖的条件,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从卫生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危害性。工业废水是在工矿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废水。工业废水可分为生产污水与生产废水。生产污水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被生产原料、半成品或成品等原料所污染,也包括热污染(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水温超过60的水) ;生产废水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但未直接参与生产工艺、未被生产原料、半成品或成品等原料所污染或只是温度少有上升的水。生产污水需要进行净化处理;生产废

3、水不需要净化处理或仅需做简单的处理,如冷却处理。生活污水与生产污水的混合污水称为城市污水。按污水来源分类,污水处理一般分为生产污水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生产污水包括工业污水、农业污水以及医疗污水等,而生活污水就是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是指各种形式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复杂混合物,包括:漂浮和悬浮的大小固体颗粒;胶状和凝胶状扩散物;纯溶液。 1、悬浮物的去除悬浮物的去除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出水中残留的悬浮物是粒度 10 微米至数毫米的胶体和 生物絮凝体,几乎都有有机物,它们占出水 BOD 的 50%80%,适于采用过滤、混 凝-沉淀或混凝-沉淀-过滤的方法去除【1】。 1.1、混凝沉淀、混凝沉淀城市污

4、水二级处理出水中残留的悬浮物大部分是有机胶体和生物絮凝体,其混凝 过程的原理、工艺、设备等与给水处理基本相同,但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的水质特 点与给水处理的原水水质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实际的混凝条件和设计参数不完全一 致。污水二级处理出水的絮凝时间较天然水絮凝时间短,形成的絮体较轻,不易沉淀, 宜进行混凝试验或根据实际运行经验,确定混凝条件和设计参数【5】。 1.2、过滤、过滤在污水深度处理工艺中,过滤作为前处理操作单元,通常是必不可少,也是使用 最多的一种单元技术。有效的过滤技术,可进一步去除剩余的悬浮物,并使出水水 质保持稳定。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出水经过混凝沉淀(混凝气浮、混凝澄清)处理后,再经

5、砂滤 处理,能去除残余的悬浮颗粒和微絮凝体,并增加 SS、BOD、COD、磷、重金属、细菌、病毒和其他物质的去除效率。由于去除了悬浮物和其他干扰物质,还可以提 高消毒效率,降低消毒剂用量。过滤单元还作为活性炭滤池、膜过滤等工艺的预处理,以减少后续处理的负荷、 防止堵塞、提高处理效率【5】。 1.3、溶解性物质的去除、溶解性物质的去除城市污水或工业废水经常规生物处理后,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溶解的和不溶解 的)基本上都已去除,BOD5 值可降到 20mg/L 以下,但 COD 值往往还比较高,表 明水中还残存着一些难生物降解的溶解性有机物。对于城市污水,这部分难降解有 机物主要是单宁、木质素、黑腐

6、酸等;对于工业废水,其成分复杂得多,可能还包 括氯或硝基取代的芳烃化合物、杂环化合物、洗涤剂、合成染料、除锈剂、DDT 等。 此类有机物因属溶解性,不能用混凝、沉淀、过滤等方法去除;又因分子量大,也 不能用好氧生物方法进一步去除。以生物处理为主体处理工艺的城市污水厂对污水中的溶解性无机物没有去除功能, 溶解性无机物的去除属于深度处理的范畴【6】。 2、污水消毒、污水消毒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防止传染性疾病传播,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排放前及深度 处理的再生水必须进行消毒。污水和再生水消毒程度应根据污水性质、排放标准或再生水要求确定。污水和再生水氯消毒、臭氧消毒及二氧化氯消毒的原理、特性和消毒设施与给

7、水 厂相同【7】。 2.1、紫外线消毒概述、紫外线消毒概述污水消毒主要采用的是 C 波段紫外线,其杀菌效果最好。目前生产的紫外灯的最 大紫外输出功率在波长为 253.7nm 处。高强度、高效率的紫外 C 克服了以往紫外技 术杀菌效率低、消毒水量小、成本高的缺点,已在水消毒领域具有相当的竞争力。由于紫外线的穿透能力较低,所以对水的色度、浊度、含铁量等有一定要求。一 般色度要求小于 15 度,浊度小于 5 度,总铁量应小于 0.3mg/L,故进入紫外线杀菌 装置的水需经过较为严格的预处理【1】。 3、脱氮技术、脱氮技术常规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以好氧生物处理(如传统活性污泥法等)为主体,以碳源 有机物(

8、BOD、COD)为主要去除对象。污水经过处理后,BOD 可去除 90%以上。 与此同时,午睡中的氮、磷等污染物的形态和数量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一部分氮、 磷通过同化作用成为微生物细胞的组分,最终通过二次沉淀池从污水中分离出去, 转化为固体状的污泥;另一部分氮、磷通过异化作用逐级降解无机盐,这部分无机 性氮、磷盐类仍留在污水中,并没有从污水中分离出去。因此,传统生物处理对氮、 磷的去除率并不高,氮的去除率约为 20%40%,磷的去除率约为 10%30%。这显 然不能满足日益严格化的氮、磷排放标准,近年新建的污水处理厂大都具备脱氮除 磷的功能,老厂也结合改造增加了脱氮除磷工艺【8】。 3.1、物化法

9、脱氮、物化法脱氮物化法脱氮技术有吹脱法、磷酸铵镁沉淀法、吸附法、折点加氯法、电解法、离 子交换法、电渗透法、反渗透法等。这些方法大多用于处理氨氮含量较高的工业废 水【2】。 3.2、生物法脱氮、生物法脱氮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污水中各种形态的氮一部分通过氨化、硝化、反硝化作用 转化为氮气,以气体形式从水中脱除;另一部分则在上述作用中转化为细菌细胞,再以污泥形式从水中分离出去【2】。 3.3、脱氮新技术简述、脱氮新技术简述ANAMMOX 工艺、SHARON 工艺、SHD 工艺、OLAND 工艺【10】。 3.4、除磷技术、除磷技术污水中的磷主要来自粪便、洗涤剂、农药和含磷工业废水等,磷在污水中以正

10、磷 酸盐(简称正磷) 、聚合磷酸盐(聚合磷)及有机磷酸盐(有机磷)的形式存在。其 中,正磷和聚合磷是溶解性的,有机磷大部分是不溶于水的颗粒物。经过生物处理 后,有机磷逐级降解为正磷,聚合磷水解为正磷。所以,在传统的污水生物处理过 程中,除了同化作用转化为细胞组成部分的少量磷以外,原污水中的大部分磷都以 溶解性的正磷酸盐形式残留在污水中。溶解性正磷酸盐可以用化学沉淀法使其转化为不溶的固体沉淀物,再从污水中分 离出去;或利用生物处理,使其转化为富含磷的生物细胞,然后与污水分离【9】。 3.5、化学法除磷、化学法除磷许多金属的正磷酸盐都有很低的溶度积,所以可以采用向污水投入金属盐类的方 法,形成这些

11、金属的正磷酸盐沉淀物,再通过固液分离达到将磷从污水中取出的目 的。由于这些沉淀物的溶度积很低,所以用化学沉淀法可以将污水中磷降低到极低 的程度,能够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9】。 3.6、生物法除磷、生物法除磷生物法脱磷是在好氧条件下 PAO 对污水中溶解性磷酸盐过量吸收,然后进行沉 淀分离。在厌氧和好氧交替的生物处理系统中除磷【11】。 4、同步脱氮除磷技术、同步脱氮除磷技术在一个处理系统中同时去除氮、磷和含碳有机物的工艺称为同步脱氮除磷技术。这些工艺的共同点及时都有厌氧、缺氧、好氧池。厌氧池释放磷,缺氧池反硝化 菌将回流液中的硝酸氮转化为氮气从污水中脱出;好氧池主要是含碳有机物的

12、降解、 含氮有机物的氨化和硝化、聚磷菌的过量吸磷【9】。 5 5、展望展望污水经深度处理后再生利用,对于减轻水体污染程度、改善生态环境、解决缺水 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该从回用水水质稳定技术和污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 术这两个层面同时进行优化,寻找优异技术,来实现污水的资源再利用化。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许保玖.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 严道岸. 谈水工业的学科设置和隶属,水工业与可持续发展 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1998; 【3】 符九龙、李东林、沈春花等.水处理工程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4】 严道岸.实用环境工程手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5】 李圭白,张杰.水质工程学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 陈汝龙.环境工程概论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7】 刘波.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技术及工程实践 重庆大学; 【8】 蒋展鹏、范瑾初、龙腾锐等.城市水工程概论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9】叶建锋.废水生物脱氮处理新技术.2006.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10】胡宇华,丁富新,范秩,等有机碳源对同时硝反硝化过程的影响环境工程, 2001,19(4):172O【11】朱蓓丽,环境工程概论(第二版)200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