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生态学架构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441816 上传时间:2018-05-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生态学架构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生态学架构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生态学架构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生态学架构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生态学架构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生态学架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生态学架构(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生态学架构【内容提要】生态学视阈中的政治文明是一个系统的多维的结构。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不仅要研究政治文明的“内生态”,即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的三维结构及内在统一,也要研究政治文明的“外生态”,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精神环境,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和生态化目标。【关 键 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生态学/内生态/外生态/目标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的概念提出以后,国内学者关于政治文明的研究方兴未艾,主要研究

2、思路有这样三种:一是把政治文明自身看做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含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三个层次,其中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主体。二是认为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从人类文明的整体来阐释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应当促进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三是将民主政治建设视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即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是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建设的本质特征。这三种关于政治文明研究的思路,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分析视角。结合这三种思路,笔者认为,生态学作为一种

3、思维方式,其世界观把对象看成一个系统的整体,一种平衡的、有序的状态。因此,将生态学引入政治文明研究,2其视阈中的政治文明必将是一个系统的、多维的结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内含“内生态”和“外生态”两个层面:政治文明的“内生态”,即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的三维结构及内在统一;政治文明的“外生态”,即政治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文化生态环境。社会主义文明应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内生态和外生态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生态化取向。一、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的“内生态”架构从内生态来看,政治文明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具有丰富的内容。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

4、详尽阐释了“政治理智”、 “政治精神”、 “政治制度”、 “国家制度”、 “政治势力”、 “政治行为”等政治现象,为我们研究政治文明内部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依据马克思的论述,我们大体可以把政治文明理解为三个层次: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政治意识“是一定的政治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它既包括民族和个人的政治心理(政治文化),又包括社会阶级集团的意识形态”1(P59)。政治意识文明即政治心理、政治意识形态等不同层面的进步状态。政治意识是政治系统运行的“软件”支撑,是政治文明的观念层。政治制度是特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主体通过组织政权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

5、,政治制度文明表现在国家制度的革新、政治制度的进步、法制制度的完善等方面。政治制度文明是 政治文明 的实体部分。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围绕权力而展开的利益权威性分配的过程。政治行为是特定政治主体的行为,包括国家、政府、政党从事的政治统治与管理活动,人民及一些团体从事的政治参与活动等。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3的基础部分,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归根结底要通过政治行为文明体现出来。政治意识是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是政治行为的指南;政治制度是在政治意识的支配下,政治主体在行为模式上的组织化安排;政治行为是政治意识、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政治意识和政治制度正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政治行为才得以表现出来。这三者的

6、有机结合,构成了政治文明“内生态”的良性循环系统。附图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对其他类型 政治文明 的扬弃,是人类历史发展至今的最高形态的政治文明。它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政治意识、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内在统一和良性互动,体现出鲜明的社会主义优越性。我国政治文明内生态系统的优化,应着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意识的塑造与提升、政治体制的建设与完善、政治行为的引导与规范等三方面入手。首先是社会主义政治意识的塑造与提升。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势必给我国公民的政治意识带来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市场机制内在的竞争、平等、自由人格意识有助于国

7、民民主法治观念的塑造;另一方面,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政治取向的不断加剧,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加之我国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国家,长期缺乏民主传统和作风,民主意识淡漠,政治参与热情不高。这种现状,严重制约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政治意识的塑造与培养,任重而道远。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主张科学的政治理念,是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的思想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则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意识的塑造与提升,应以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对国民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意识教育,弘扬民主、廉洁、高效的执政理念

8、,积极倡导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尤其应注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促进社会成员政治意识的提高,并善于通过科学、先进政治意识的教育和宣传,引导、规范公民的政治价值取向,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其次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建设与完善。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状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因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政治体制日益显露出自身的缺陷,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中共十六大

9、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确定了九个方面的任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其目标就是要达到: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切实得到尊重与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再次是社会主义政治行为的引导与规范。不同的政治行为,其社会效果是不同的。只有在一定的制度规范下的政治行为,才能保证政治系统的良性循环。当前,随

10、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转型期社会特点日益凸现,社会阶层和利益不断分化,各种社会政治问题也接踵而至,而政府在短时间内没有足够的资源来解决;加上政治5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特定的行为主体便采取非正常渠道来表达自己的利益,政治行为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表现在一些地方出现的政府寻租行为、少数政府官员借助手中权力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妨碍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影响了社会政治的清明;普通公众个体政治行为的缺乏理性、组织性和规范性,破坏了社会的秩序,扰乱了安定团结的局面。文明的政治行为,不管是政府、政党所从事的政治管理活动,还是公民个人或公民团体的政治参与活动,都应当是民主的、合法的、理性的、正义的。立足于我国的现状,

11、当前应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程序的建设与完善,规范不合理的政治行为,积极促进政治行为的有序化,在积极保障公民合法的民主权利的同时,应力避各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防止社会不稳定现象的发生。针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参与水平不高的现状,当务之急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公民的政治观教育,树立主体观念、主人翁责任感,提升参与意识;加强参与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规范政治参与行为;积极拓宽参与渠道,努力营造公众参与国家事务、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管理的机制和氛围,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二、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的“外生态”架构随着

12、人类社会由蒙昧、野蛮状态向文明状态的过渡,社会系统的结构也就表现为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三维统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6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这段话明确地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基本结构不仅包括特定的经济基础,而且包括建立于其上的政治、法律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

13、的理论,我们应把社会文明理解为三个部分,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体现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政治文明 是人类改造社会关系的成果,体现人类在改造社会中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自身主观世界的成果,体现人类与自身主观世界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文明,应当是全面发展的文明,社会有机体“要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子系统的功能耦合、同频共振、相互促进来维持”2(P28)。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单兵独进,必将贻误社会文明的整体发展进程。如果把物质文明比做一棵树的“强劲”的树根,社会政治文明是它“粗壮的树干和树枝”,而精

14、神文明则是“繁荣茂盛、充满活力和朝气的绿叶”3。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在社会文明大系统中,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关键,精神文明是灵魂。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及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建设既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确保它们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 政治文明 通过一定的合理的社会制度既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又调动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积极性,从而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了发展动力。任何一种政治文明都是特定社会生态的产物,必然受一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同时,一定要7充

15、分认识三者的关系,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和公民的思想文化素质的建设,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劲的智力支持。首先要尽快壮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由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只有物质生产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才有从事政治活动的可能。因此,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建设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 “国家越富裕,出现民主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 “首先,一个社会本身经济福利水平塑造其公民的价值和态度,培育人与人相互信任感的发展。生活的满足和充裕的民主制度存在有密切的联系。其次,经济发展提高社会教育水平,较高教育水平的人倾向于培育出信

16、任、满足的性格,发展起民主生活所需要的能力”4(P757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地区发展并不平衡,物质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过大,人均收入较低,由此决定了当前我国公民在总体上还处于强烈要求实现经济权利而非政治权利的阶段,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所以,发展经济是我国最大的政治。只有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市场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促进民主的不断进步。其次要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步伐,为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特定时代的政治文化、政治制度会给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精神生活以影响;反过来,特定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也会通过对政治意识的渗透与影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8行为,从而促进或阻碍政治系统的运作过程。因此,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程度根植于国民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