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新版教材说明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391812 上传时间:2018-05-1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新版教材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北师新版教材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北师新版教材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北师新版教材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北师新版教材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新版教材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新版教材说明(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七年级上册的概况及其主要特点 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中国古代史有九大学习主题,前七个主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历史发 展阶段主要特征基本上相一致,组成为七个单元;第八、第九两个主题为“科学技术”和“思 想文化”部分,分别归至各自相关的单元中。北师大版教科书将这七个单元分布在两册书中, 由此构成上册为四个单元,下册为三个单元。下面将七年级上册内容的主要特点、重点、 难点做一介绍,说明初中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应达到的最低标准,并对学术的动态和教学 建议做一简要的阐述,以供教师参考。 第一册分为四个单元,内容涉及自远古到南北朝的历史,贯穿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 展的基本线索,力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本册全书

2、共 25 课,其中,21 课为常规课,4 课为学习与探究课。 三、七年级上册各单元的介绍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第一单元的特点 时段:从早期人类约 170 万年至距今约 4000 多年前。 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叙述了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 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 融聚一体的特点。炎、黄作为传说人物成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大进 步。 (二)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内容标准: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

3、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本单元下设 4 课: 第 1 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正文有三目,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北京人是 重点。 第 2 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正文有三目: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及大汶口原始居 民。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重点,农耕文化的特征是难点。 第 3 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正文也是三目:炎帝与黄帝、尧舜“禅让”、大禹治水。 炎帝与黄帝是重点, “禅让”是难点。 第 4 课“破解彩陶之谜”是一堂学习与探究课。 (三)第一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以“中华文明起源来概括, ”而不以“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远

4、古时代”来命题。(1)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说明今日文明是古老文明的延续,以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 特点。 (2)强调人性化。以祖先创造的实际成果入手(如用火,种植粟、稻,房屋) ,有利 于直接感受祖先对后人的恩泽,较“母系氏族繁荣期”为好。 (3)强调贴近生活。 “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专业用语太难,而“中华文 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4)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由于采取主题单元式安排教材,同一个单元内应相互照应。 以“中华文明起源”能概括四课内容。 2谁是中华大地最远古的人类。 目前一致公认的是元谋人。另有重庆的巫山人(240 万180 万年前) 、山西的西侯度2文

5、化(180 万年前) 。 3农耕文化有什么特征。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两种不同文明,存在着互补性。 农耕文明起源于母系氏族繁荣期,是指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 总和(包括农耕技术、石器、陶器生产,定居方式、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内容) 。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均属农耕文明阶段。 “聚落”一词与以往称为“氏族”不同。 “聚落”就是早期人类的定居地。 “氏族”又称“氏族公 社”,是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集团) 。聚落从地域意义上说,它应包含 着很多氏族,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可能是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的一个大公社、一个大的聚 落。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有共性

6、,也有其各自的特性。共性(共同之处)特性(异同之处)半坡聚落河姆渡聚 落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属母系 氏族阶段;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 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都会建筑 房屋,过着定居生活;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 器和陶器。地理环境不同; 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 农作物不同;陶器制作 的风格不同。因此,我们常认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黄河流域母系 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湿润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 文化的代表。 4为什么把黄帝称作为“人文始祖”。 (1)他战胜蚩尤,促进了各族的相互融合,为华夏族奠定了基础。 (2)中华文明

7、中的很多创造发明都归结于他的功劳,如衣车宫井,为华夏族奠定了物 质基础。 (3)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象征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黄帝又成了中华精神文明 的象征。 (4)他的品德、才能、功绩为后人所称颂、崇敬,在中华民族有崇高威望,成为人们 心目中的“人文始祖”。 5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 古人无区别,近代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区别。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未证实者为“传说”。 炎帝和黄帝(反映中华民族雏形的形成) 尧舜的“禅让”(国家萌芽的出现) 大 禹治水和夏朝(国家的产生) ,都是传说时代。 6什么是“学习与探究”活动课。 活动课是以学生的生活和体验为核心

8、而设计的、有一定实践性的一种课程。这是本次 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整个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课是全书的第一课,更有其特殊意义。本课展现了四幅彩陶图片(陕西黄陵出土的 “人形陶罐”,陕西宝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陕西半坡 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要求学生用最传统最基本的眼看、耳听、手记的方法,去直观 感知彩陶文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比如: 从“人形陶罐”的造型和用处中可见,孩童头像造型生动逼真,笑容可掬,双唇微启, 想像他在期待着什么?憧憬着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给人以各种遐想;从它的用处看, 可能是贮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艺术品,说明新石器时代陶塑艺术

9、已趋成熟。 “小口尖底瓶”是个汲水器,从大腹、尖底形状看,也可说明人类早期已掌握了最原始3的自动的汲水原理。 “舞蹈纹彩陶盆”从其三组舞蹈图形看,可见我国先民的生活情景:手拉手翩翩起舞, 轻松自如。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庆功,有人说是崇拜图腾,也有人认为在祈求人口繁殖。 总之,这幅彩图是散发着先民的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佳作。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盛物、盛水的器具。两组图案,用三角、圈点表示鱼头,斜长三 角表示鱼身,交叉斜线代表鱼鳞,寥寥数笔,画出了生动的形态;人面鱼纹图案又以十分 夸张的手法构思了悠然自得的神态,表现了人与鱼的关系。有人认为是一种鱼猎的巫术, 表示捕鱼的愿望;有人认为是图腾崇拜;有人

10、认为有从鱼到人的意思。 通过观察,了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第一单元的教学建议 1因本单元涉及较多的各类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在能力 上不应做过高要求,达到标准要求的“了解”“知道”“简述”第一层次即可。 2由于课文内容“少而精”,给教师的讲课留有余地,因而教师可按不同层次的学生设 计教学,还可以注入一些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3在教学方法上,可按常规讲课,最省事;也可按课文顺序逐项讲课,但无新意,最 容易穿新鞋,走老路;建议最好能讲成探索性课型,如:讲解第 1 课的重点内容时,可从 北京人的生存年代、体质特征、生产特征、生活特征,之

11、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想 像北京人一天的生活”甚至问“北京人喝过开水吗?”“想像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衣食住行?” 以引起求异思维的发展,激励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证据,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培养良 好的学习习惯,引起学习的兴趣。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一)第二单元的特点 时段:从公元前 2070前 221 年。 特点: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 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 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二)第二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内容标准: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

12、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3)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4)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5)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6)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 (7)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8)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9)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智慧和创造力。 (10)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一单元是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活动的侧面相

13、统 一的方式来呈现主题的,其中含括从夏到战国的历史时段的史实和铁器、牛耕、甲骨文和 青铜器、分封、百家争鸣等重要历史内容。下设八课: 第 5 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正文有“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子目, 重点是国家的产生与更迭。4第 6 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正文有西周的分封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 与礼仪教化三个子目,重点和难点都是分封制。 第 7 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正文有齐桓公称霸、问鼎中原、合纵连横三个子目, 重点是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齐桓公称霸) 。 第 8 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正文有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 风潮、商鞅变法

14、与秦的崛起三个子目,重点是商鞅变法,难点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第 9 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 10 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第 11 课“先民的智慧与 创造”,三课都是两个子目,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的概貌,其中甲骨文、青铜器、 孔子、百家争鸣、都江堰和编钟都是每课的重点。 第 12 课了解身边的“历史”也是一堂探究课。 (三)第二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 (1)国家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某个历史事件作为标志。以往我们把禹传 启、 “父传子”作为国家建立的标志,这只是历史的一个“巧合”,而不是历史的必然。 (2)为了叙述的方便,本课中,我们把“禹传子”

15、只作为“家天下”的出现,作为“王位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标志。本课按国家最新公布的“夏商周工程年表”的推断,明确提出 把“公元前 2070 年”“禹”建国作为中国最早国家的开始,作为我国历史跨入文明时代的开始。(3) “禅让制”的存或废不应以父子相传作为依据。因为实行“禅让”时有国家,如公元 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禹先按传统办法推举伯益为继承人,说 明要用禅让的办法来更换继承人;但是,伯益的威望和权力不如启,使启能轻易地继承了 王位。同样,国家建立后也有禅让。如曹丕取代汉献帝及宋太祖陈桥兵变也都应视为是“禅 让”。这就说明,不要把“禅让”看得太理想、太简单、太

16、天真了。 (4)夏朝历史至今仍旧是传说,因为尚未发现文字可靠的材料。但从二里头文化的发 掘来看像夏文化,而且夏商周三代紧密相连;又从甲骨文的成熟与发达来看,似应有一个 衔接点更好。因此,夏朝的存在为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不宜过分夸大,应注意培养学生的 科学态度。 2为什么只讲奴隶制和封建制,而不讲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1)教材在国家社会形态上避免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的表述,而是采取了“夏朝 在基本保留氏族血缘纽带的情况下进入奴隶制阶段”“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将血缘关系融 入国家统治,对凝聚宗族、稳定等级秩序、维系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说法;更没 有强化社会形态,把“夏商”看成是“奴隶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把“西周”说成是“强盛的 奴隶制国家”,而是把夏商西周说成是“创造了光辉的古代文明”;也没有把“春秋”作为“奴 隶制的解体”,把“战国”作为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而是表述为“与希腊、罗马一样,是东 西方文明交相辉映”。这是有别于阶级斗争史的文明史的表述方式。 (2)课文中介绍了“贵族、平民与奴隶”,对当时的阶级结构和社会地位进行定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