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教学资料教案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33492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军行教学资料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军行教学资料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军行教学资料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军行教学资料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军行教学资料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军行教学资料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军行教学资料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军行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蜡羌县及罗布泊一带,此地代指 唐西边境少数民族政权。 赏析战士们有思家之绪,这很自然,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但战士的根本价值却在于他们是祖国安全的捍卫者。现在是这样, 古代也是这样。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 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 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 门关一座孤城。第

2、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 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 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应该指出,这并不是一首写实之作。从所涉及的地名看,相距 不下千百里。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 煌县西,而唐朝的西域根本没有一个楼兰国,汉代的楼兰国在今新 疆鄯善县东南。但是诗人为了表现守边战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热忱, 却把它们写到了一首诗里。这在诗歌创作中不但允许,而且是常见 的,人们感兴趣的是诗中表现的思想和情趣,倘若非要胶柱鼓瑟地 进行考证,那就未免多事了 李白塞下曲赏析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

3、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1。 注释1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 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 赏析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 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 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 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 一。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首句言“五月天山雪” ,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 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赵嘏说“和 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

4、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 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 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 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 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 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 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折 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 ,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 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 格。 ”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 ”

5、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 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 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 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 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 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 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 鞍子打盹儿。这里, “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 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 “随”字, 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 “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 写的是士卒的

6、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 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直”与 “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 魄的艺术感召力。 柳中庸征人怨赏析 岁岁金河复玉关1,朝朝马策与刀环2。 三春白雪归青冢3,万里黄河绕黑山4。 1金河:又称黑河,流经内蒙中部,入黄河。唐时有金河县。故 址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阳关在其东南,均为古时通西域要道。 2策:马鞭。 3青冢:王昭君墓。传说塞外草白。昭君墓常见草色青青,故称。4黑山:又名杀

7、虎山。在今内蒙呼和浩特附近。 【赏析】柳中庸,名淡,以字行。中唐河东人,宗元同族。御史并之 弟。与弟中行,皆有文名。今存诗十三首。边塞诗盛于唐代,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的表现戎马征戍, 有的描绘异域风光。有的为征夫写恨,也有的代思妇拟言。边塞的 好题材,在盛唐差不多已经写完。盛唐以后,写边塞诗是不能不费 一点心思了。柳中庸这首征人怨 ,乍看题目。觉得有些熟烂。然而。 诗人却不落窠臼。此诗虽亦写怨,却非关征人回首、佳人断肠之类。 首句并列两个地名“金河” 、 “玉关” ,二者用“复”字关联,次句 出以“马策” 、 “刀环” ,中间用“与”字连接,各有一个时间副词, 一说“岁岁” ,一日“朝朝”

8、。 “金河” 、 “玉关”都是征战之地,在 此意念上,二者绝无分别。 “马策” 、 “刀环”虽为两个事物,却是 共同说明马不歇鞍,人不解甲的内涵。 “金河”和“玉关” 、 “马策” 与“刀环”相比并。以其重复表现生活的单调, “复”字和“与” 字流露一种无可奈何的厌倦之感,换成今天的说法,即:不是金河 就是玉关,整天价手不离马策与刀环。而“岁岁”则把这种厌倦之 感以时间的无限延伸极大地加重了,就是说,这种生涯无休无止。 “朝朝”又把令人烦厌的重复行为的频率推到极致。教人难以忍受。 诗人巧妙地利用诗句的蝉联偶对的特点,使此种情绪得到最充分的 表达。 “马策与刀环”对应“金河复玉关” , “朝朝”

9、对应“岁岁” ,音节增加一倍,意蕴上则产生相生互补的效果。从而诗的构思更显 得细密周匝。三、四两句是诗意的加深和扩展。 “三春白雪”对塞外的环 境特点稍作烘托,颇含悲凉之意;全句着重点则是落脚的三个字: “归青冢” 。 “青冢”所在,其时虽属唐辖境,但毕竟为胡域,诗人 说“归青冢”(大约唐军无事时在这一带休整),由这个“归”字, 即可知征人无还乡之期。 “青冢”在这里似也有一种象征意味;难 道说我们这些征人也如王昭君一样,将长留塞外么?结句说行军、 转战。如果说前二句从时间写征人的感受、情绪,那么,后两句则 从空间张大视角,青冢黄河黑山,给人以山高水长的距离 感。诗人既以“万里黄河”展示地域之

10、广阔,复以“绕黑山”状征 途之回转曲折。 “绕”是绕来绕去,不同于单线征程,走过不再回 头。这个字,同前面的“金河” 、 “玉关” 、 “马策” 、 “刀环”的重复, 单调感一脉相承。诗的前半写征戍无止期,后半则写征途无尽头, 结构上也恰好对称,而于字句间透着“欲归无计”的渺茫。此诗似乎从总体上暗示给读者这样一个问题:难道这是人的 生活么?远在一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就有过这一类哀怨:“匪兕匪 虎,率彼旷野” , “哀我征夫,独为匪民!”(诗经小雅何草不 黄)汉末古诗中所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其怨甚深。前 者是对戕害人性的统治者的反抗的呼声,后者则是血泪的控诉。这首诗妙在:写怨而不著一字

11、怨语,毫无迹象可求。诗人布 局之巧妙,手法之高明,气象之开阔,格调之雄浑。足以同王昌龄 的作品相匹敌。 陇西行 作者:陈陶 体载: 七绝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解】: 、陇西行:古代歌曲名。 、貂锦:这里指战士。 、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深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简析】:这首诗是对战争所造成的不幸的控诉,人人读了都感到沉痛! 【评析】: 陇西行共四首,这是第二首。首二句写将士忠勇,丧亡甚 众;末二句写牺牲者是春闺少妇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情人。全诗反 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非战情绪。三、 四两句,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

12、梦里人”比照,虚实相对,宛 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 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陈陶的陇西行共四首, 此其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 。 “誓 扫” 、 “不顾” ,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 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 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 里人。 ”这里

13、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 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 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 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 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人早已 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 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 这才是真正的悲剧。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 崖疏 “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 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 “一

14、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 。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 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文中写家人“设祭” 、 “想魂” ,显然已知征人战死。而陈陶诗中的少妇则深信丈夫还活 着,丝毫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 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 “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 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 ,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 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个“可怜” ,一个“犹是” ,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 对战死者及其家人

15、的无限同情。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 ,但指责 前二句“筋骨毕露” ,后二句为其所累。其实,首句写唐军将士奋 不顾身“誓扫匈奴”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次句写五千精良 之兵,一旦之间丧身于“胡尘” ,确实令人痛惜。征人战死得悲壮, 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二句表现少妇思 念征人张本。可以说,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 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赏析写守边者的乡思,既可以象前篇那样,突出宁静氛围下主人公 内心活动的复杂与激烈,也可以象本篇那样,用热烈喧闹的场面来 反衬人

16、物难以排遣的悲怆沉闷的心境。你看,这里是军中彻夜狂欢作乐的场面,开始时是清秋的明月 俯照着大地,终场时那月亮已落到了巍峨的长城后边。这其间琵琶 不停地奏出富于刺激性的旋律,一曲终了又换一曲。人们兴奋地起 舞,他们要尽情舒泄一番。可是且慢,请细细地辨别一下这聒耳的音乐。原来,不管曲调 如何变换,舞姿多么狂恣热烈,却总是离不开一个主题:离情和边 愁,也就是离不开一种基调:慷慨中透着悲伤,欢快中杂着凄凉, “总是关山旧别情” ,尤其“总是”二字,一下子点穿了军中 狂欢的背景和实质,使读者的心和这些军人的心刻靠近了许多,理 解了军人们企图用歌舞排解愁闷,同实际却是“撩乱边愁弹不尽” 之间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抓住读心灵,使之感到震栗之处。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 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 残,心未死!陆游有大量抒发爱国主义激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