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的结构》时期的库恩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比较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17959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革命的结构》时期的库恩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科学革命的结构》时期的库恩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科学革命的结构》时期的库恩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科学革命的结构》时期的库恩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科学革命的结构》时期的库恩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革命的结构》时期的库恩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革命的结构》时期的库恩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比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科学革命的结构时期的库恩与后期 维特根斯坦的比较摘 要:库恩的“范式”学说具有含混性。一是“范式”的含混,一是“范式”概念的含混。前者不需消除,后者却需要避免。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与科学革命的结构时期的库恩思想,揭示出维特根期坦的语言游戏说和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说之间的同构性,并期望借助这种同构性来消除学界对“范式”概念含混性的误解。 关键词:库恩;后期维特根斯坦;范式;同构性;含混性 Abstract:The doctrine “paradigm“ by Kuhn is vague:the “paradigm” is vague and the concept of the “

2、paradigm” is vague too. The former does not need to eliminate,while the latter needs to avoid. By analyzing Wittgensteins later philosophy and comparing it with the theory mentioned by Kuhn in The Structure of Science Revolution,this paper reveals the isomorphism between Wittgensteins theory of lang

3、uage game and Kuhn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model. We hope that this isomorphism can be used to eliminate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conceptual vagueness of the “paradigm“ in the academic field. Key words:Kuhn;Later Wittgenstein;paradigm;isomorphism;vagueness1962 年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以下简称结构)一书的出版在科学哲学界引起强烈震荡,但

4、其“范式”学说带有含混性。笔者想追问“含混性”究竟指什么,它反映了怎样的一些问题。在结构中,库恩通过借用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和“家族相似”来说明其“范式”概念的特征。这并非仅是概念的借用而已,二人需要在思路上有某种重合。那么,可否借助维特根斯坦的相关学说来消解库恩“范式”概念的含混性?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结构时期的库恩和后期维特根斯坦进行比较研究。 一、三个层次的划分 2库恩结构一书考察对象是科学史,说明对象是科学;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一书考察对象是语言,说明对象是哲学。他们共同的任务在于澄清说明对象之为它的理由,粗糙地说就是一种划界工作。考察对象指成书的材料来源,说明对象指

5、成书的中心议题,很多时候它们并不截然分开。在此作出区别只是为了避免一种可能出现的误解:以上的同构性类比会让人自然联想到库恩笔下的科学史和科学的关系与维特根斯坦笔下的语言和哲学的关系是一致的。而这不符合事实。在分析哲学那里,语言观的地位相当于传统哲学中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地位,它具有普遍意义,是其他领域和学科的基础1。维特根斯坦笔下的哲学只不过是语言游戏的一种,很多时候甚至可以直接同一。你可以说他的语言观就是他的哲学观,反之亦然。因此,考察对象和说明对象的区分对维氏而言意义不大,这样做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库恩。 结构时期的库恩虽然仍处于自然主义阶段,其考察对象也都来源于科学史上的经验事实以及当下科学实

6、验的最新进展,但他从来不承认科学史研究就是科学哲学研究,科学史更不具有对科学哲学的优先权。换句话说,与自然主义相关联的科学史实质具有方法论地位,它仅仅是一个在当时被科学哲学家们遗忘了的维度而已。库恩自己也认为,这本书展现的是一个关于科学本性的观点或理论,同时它不一定比其他任何理论更为正确,却也为重申规范性提供了一个正当的依据210。不过两人在这方面的差异并不足以影响到他们理论的某种同构性,只是我们在分析的时候需要特别留意个别术语的运用而已。 让我们回到之前的思路上去。划界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在库恩方面即确定科学作为对象究竟是什么。科学哲学的诞生正伴随着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库恩试图削弱这种截

7、然二分的观点。 “科学作为对象是什么”被置换成了“怎样在科学活动中,通过对其关系的考察来把握科学的涵义”这样一个问题。前者是逻辑主义,3后者是历史主义的。界限本身即包含着历时性与共时性。这可具化为三个层次:科学传统内部、科学传统之间、科学传统与外部。 “范式”概念正是为了解决几者的关系而被提出。相较之下,维特根斯坦的语用哲学则不那么容易辨识。部分是由于他本人后期对界限一词的拒斥以及对哲学的开放式说明,更多的原因其实是学界很少从这个方面去切入他的理论,会相对感到陌生,而非像大家对库恩相关思想那样已经达成共识。 哲学研究被基本定位为“与其说维特根斯坦用一种理论去论证传统的共相理论、本质主义的缺陷,

8、不如说他在使用多种方法让我们看到传统哲学中若干思想的误区”3。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传统哲学其实就是非哲学,它们至多是一种哲学上的迷狂。就像炼金术是非科学,或者更进一步说是伪科学一样。这里已经涉及了某种我们熟悉的区分。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游戏的讨论能更清晰地看出这种强调关系的意图。语言的意义不再是从先天的逻辑关系出发对简单者和复杂者作语义的探究,而是在语言的使用中,对它们的关系和意义加以考察4。依据排中律,我们仍然可以划分出三个层次:语言游戏内部、语言游戏之间、语言游戏与外部。而之前我们已经知道,维氏的语言观和哲学观几乎是同一的。 论证至此,一个清晰的思路浮现出来:如果结构时期的库恩和后期维特根斯坦的

9、思想真具有十分吻合的同构性,则对库恩范式概念含混性的指责便有望在与维特根斯坦相关思想的对比阅读中消除。我们只需要在维特根斯坦的说明系统中找到对应的词组,或者通过类似于“翻译”的活动将“范式”一词置换到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中去就行了。这提供了一种可能:我们可以在差异中进一步把握概念的丰富性。 科学革命的结构时期的库恩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比较 二、 结构时期的库恩与后期维特根斯坦各自面临的问题 4维特根斯坦提出“语言游戏说”的目的在于化解从逻辑主义的角度解决语言意义问题所必然会陷入的困难。他一直意识到任何逻辑的抽象必然导致意义的缺失。不管是主张“现实性原则”的逻辑实证主义还是“可能性原则”的自己,必

10、须打破某种界限,还原经验事实的丰富性,这就是维特根斯坦所谓“教你以差异”的指向。他认为哲学的任务应该是对日常语言使用的语法规则(语用规则)进行研究,考察词和句子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根据使用来确定它们的意义:“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57。而使用一种语言,也就是一种语言游戏。什么是语言游戏呢?本质主义的思路会自然地引导我们如此发问,维特根斯坦对此最接近下定义的说法是:“我也将把由语言和行动(指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那些行动)所组成的整体叫做语言游戏”531。这离本质主义的思路还相当远,因为它并不提供关于“语言游戏”的任何本质特征,仅仅是一项特征描述而已。他根本反对那种以逻辑形式来涵盖语言丰

11、富性的做法。语言不能用本质上的共同性来统一。取代共同性的乃是一种相似性, “我们看到,被我们称为语句、 语言的东西并没有我所想像的那种形式上的统一性,而是一个由多少相互关联的结构所组成的家族”577。很明显,这是一种强调关系的新思路,原子命题和原子事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处理好语言游戏所本具的几个关系问题:其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语言游戏之间的关系、语言游戏与外部的关系。维特根斯坦首先就驳斥了那种意图为语言划定准确界限的做法。家族没有本质,也没有普遍的共同特征,但你仍可以依据特定的目的去划定一个家族。然而,这本身就是一个特定的用法,或许会得到普遍认同,或许不会。所以,所谓“确定的界限”,是没有实际

12、意义的。 “家族相似”作为语言游戏的特征而被提出来,它揭示了语言游戏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然而仅凭此概念,维特根斯坦无法抵抗来自本质主义的诘难:如果事物真的没有本质,你可以描述这个游戏和5那个游戏的联结状态。但你将凭什么将一个对象归于“游戏”这个概念之下而不是别的什么概念? “家族相似”对于解释语言游戏内部成员的关系来说虽然成立,却无法解释语言游戏之间的差别。维特根斯坦接下来从两个方面消解本质主义的诘难。他论证道,语言作为一种游戏,交织在一系列的行动之中,而我们之所以能“说出”这个或那个游戏,仅仅是因为任何游戏都需要遵从一定的规则行事值得注意的是,并非规则本身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在某个特定的游戏内,

13、或者对这个那个游戏作出本质区分,关键在于规则的遵守。从“规则”过渡到“遵守规则”意味着什么?约略了解哲学史的人会马上联想到主体、时间(即历史)诸如此类的词语。因为“遵守规则”首先就是“谁在遵守”的问题;行动的主体一旦引入,便必然涉及到“怎样遵守”(这是维特根斯坦的论证重心所在)的问题。这样一来,规范性就被描述性代替了。换个角度说,逻辑不再是唯一标尺。 “行动”一词本身就包含了时间维度,“发现和发明的过渡性环节是很重要的”5108。 “奥古斯丁的图画”不再被强调。重要的是,概念之间的“关联”通过主体的行动在时间中展开,并以此来展现它们的具体差异。通过“看到关联”5122 来揭示差异,从而实现语言

14、的区分功能。这才是重要的。但如前所说, “家族相似”已不足以支撑该论证的成立,主体的身份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疑难问题。 “生活形式”概念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的。它首先指涉的便是主体的身份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主体在遵守规则。换句话说,是什么约束了他们,让他们能够达成共识?维特根斯坦回答道:“想像一种语言意味着想像一种生活形式。 ” “必须接受的东西,给定东西就是人们可以这样说生活形式。 ”语言游戏的确定性只有奠基于生活形式才可能5123。所谓的生活形式,就是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通行的,以特定的、历史地继承下来的风俗、习惯、制度、传统等为基础的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的总体或局部”6。这里仍然存在着悖论

15、:“一6条规则不能确定任何行动方式,因为我们可以使任何一种行动方式和这条规则相符合”5226。遵从它,却不知它为何物。怎样消除?症结就在于传统思维试图用规范性去涵盖实践的全部内容。而要消解这样的悖论,则只能回到实践。不学任何明确的规则,只靠实践就能学会游泳。也正是在此基础上, “生活形式”才有植根处。也就是说,我们用来区分游戏的根据,不在于“家族相似”的特征,而在于不同“生活形式”指导下的实践。生活形式与实践共同构成了区分的依据,缺一不可。而本质主义所秉持的“规则”,在我们能够清晰掌握并说出它的时候,可以构成区分游戏的主要依据。这样的情形却不存在于一切游戏中,只是众多游戏中的特例。这样的推论在

16、经历了以上论证后就不难得出了。 库恩的主要工作就是对科学发展模式作出新的界说。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的科学观在他看来都是有失偏颇的:科学发展并非如传统积累观所说的那样“暗含着有一套进一步的历史研究或哲学研究可能揭示出来的内在规则和假定存在”240。同时也非如波普尔所坚持的“不断革命论”。他用“范式”一词来整合自己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的观点。所谓“科学发展的模式”,其指涉即是怎样看待科学门类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包含了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并最终指向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现在我们关心的是“范式”怎样在界说科学中发挥作用。而这在库恩那里的等价问题是:科学活动如何得以展开。很自然,这是一个具有历史主义倾向的哲学家才会关心的事情。他将科学发展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反常时期、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时期。革命意味着科学传统的变更。而什么决定了这样一种模式的出现?库恩的回答是:科学活动实践的方式。这跟以往寻求一种方法论基础的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