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正确使用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16796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正确使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论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正确使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论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正确使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试论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正确使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试论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正确使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正确使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正确使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论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正确使用摘要:资料作为隐性知识在历史教学中起到“论”的重要作用。在历史教学中要按课程标准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增加创新性教学资料,增加的资料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资料的选取也要掌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原则。关键词:资料;正确使用;显性;创新任何教学都要进行教材内容与教学资料的调整,将教材显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这是将教材“蓝本”与教学资料理性化整合为教案的过程。新课程观认为,教材不再只是单纯承载知识的“教本”,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学本”。由于习惯了在多视角课程内容和资料教学中使学生形成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对教师来说,目前创

2、新能力教学是薄弱环节。对此,弥补的办法主要是使教师注重合理使用相关的教学资料,这种创新性教学资料的使用是我们在过去工作中较为生疏的一项教学实践。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高中历史新教材与过去的高中教材相比,无论在体例,还是内容等方面,变化都很大。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史料的运用非常普遍。因此,如何正确使用好教学资料已成为能否顺利实现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此作初步探讨。一、历史教学资料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一)历史教学资料的内涵历史教学知识分两种:一种是历史教材知识(课本),也称为显性知识;此外,历史教材知识以外的一切相关知识,包括非历史教材知识的众多学科知识,通常统

3、称为“教学资料”,也可称为“教学资源”,它不仅包括一切书本知识,而且还包括计算机网络教学信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师生智力因素。当前,网络信息技术是教师2获取教学资料的主要来源之一。非教材知识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历史教材未编入的大量历史知识以及最新史料和学术观点;其他一些教学资源,如教育网站上的历史教学新教案,相关各学科教材内的知识及社会现存的生产生活、科技新成果,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知识;等等。对于这些知识多在分析教材时使用,如在分析前因后果、评价、意义等时往往需要补充一些材料,并加以概括升华。如果在教学中仅讲清教材知识而没有用教学资料进行“史论结合”式分析论证,就发掘不出隐含在教材知识中的理

4、性观点,这样的教学只能是片面的“单一”的知识教学。新课程观认为,教学是使本学科教材内容与教学资料有机融合,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理论思维的认知活动过程。因此,教学过程需要相应的教学资料参与才能实现,教材与资料在课堂上犹如“红花与绿叶”般不可分。(二)注重运用具有创新思维意义的教学资料强调创新能力是新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理论创新是以教材显性知识内涵为扩张力,以知识再生为特征的认知探索或文化理论再生产活动,是教学创新思维活动的具体过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要以多样性、多层次、多侧面、多视角和多形式为教学提供活动空间。 1这意味着要求历史教学要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发展思维能力,历

5、史教材已具备了这种创新教育框架,与这种创新教材体系相适应,教学资料的选择不仅要有利于教学知识的授受,更要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性资料参与论证,就不会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教学资料不仅是为理解概念和培养能力而用的,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结出新的知识成果,即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这才是亟须引起我们重视和思考的问题。每一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均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理性深化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对教材知识解难化疑,在资料的引导下使学生大胆思考、质疑、敢于提出新观点,3在众多视角下完成学生创新性应变式思维认知。没有教学资料参与引导,学生是不会自动产生新认知的,而且这种创新思维活动又可能会因不同

6、教学资料的使用而带来不同的认知水准。(三)选择历史教学资料的基本原则历史教学资料浩如烟海,即使是同一个史料,由于使用者的观察视角不同,有时也可能会见仁见智,提出不同观点。这里就牵涉到两个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第二,要学会分析、运用史料的正确方法。高中历史教学资料主要应该从纵横两个方面选取。纵的方面是本学科知识,横的方面是高中各学科相关课程内容,这些内容都应该囊括在历史教材中相应部分的知识结构之中,而不能“超越”,以免加重学生负担。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教材结构,恰到好处地运用各学科相关知识。相关学科资料的使用应具有创新思维和启示作用,这是对资料选取工作的根本要求。

7、这些知识应属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他们来说,这些知识较熟知、易接受,因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知识运用和融会贯通能力。一些具有育人功能、使用频率和效力很高的资料在历史教材上不一定面面俱到,如,高中历史教材对司马迁一心报国而愤发著书的情节几乎未加提及,但却在语文教材中得到详述;对于牛顿创立的万有引力定律,历史教材也未叙述,而物理教材却介绍得较详尽。针对此类情况,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学科知识的整合,或者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或回忆。由于历史教材体系的宽泛性,具体知识的广博性,适宜历史教学的资料很多,但能够参与历史教学的资料要受教材知识内涵的制约,这也同时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制约作用。在教材与资料这二者的相互关系中

8、,要抓住教材这个“根”,离开了教材需要就无所谓资料的使用。因此,教学资料不是对教学内容的生硬拼凑,也不是在课堂上信手拈来或随口吟诵的知识,而是有目的有计划4的课程资源开发。二、明确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是正确使用创新教学资料的前提恰当使用教学资料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这是对教学知识的“素质元”,即新课程要求的多项培养目标以及所需教学资料进行的重组或有机融合。教师只有深入分析教材、 “吃透”教材,只有明确了教材知识的逻辑结构,才能根据所需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使用。备课过程中对资料的“取”和“增”分别是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确定和相应的资料补充, “确定什么”由教学目标决定, “增补什么”则依据确定的

9、知识概念增加资料,而不是额外增加资料,这就淡化了教材知识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虽然“热闹”但偏离了教学目的,只能落得课堂“作秀”的结果。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历史在介绍“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时,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战后至今美国经济的变化及西欧各国经济发展形成“福利国家”。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滞胀”,西欧经济却得到发展,这是个难点,也揭示了这一内容的逻辑关系。教学时要使学生明白:没有永远的强势这一唯物观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这一时期:美国经济为什么衰退,西欧经济为什么发展,联邦德国一跃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从此失去“黄金”时期的优势地位等问题的原因。这一变化的客观原因教材已

10、叙述,此外,教师应增加政治经济理论分析,使学生能够以辩证观点看待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商品与竞争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其弊端如何?当国家疏于管理或放弃干预和导向失误时,会对社会造成何种影响?这样的分析对于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及学习能力的增强十分重要。假如师生不这样分析讨论,而是就美国经济衰退查找原因,有可能引入当时与美国经济相关的美军庞大的基地和连年越南战争的消耗等因素,这样就冲淡了国际市场竞争中美国产品降低这个重点内容。假如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而生5硬地追求创新思维:“怎样才能避免美国经济衰退”“当时的微电子技术为什么没有使美国经济保持发展”,这样增加教学资料就脱离了教材而不能实现教

11、学目标。教学资料的使用应紧扣教材的重要内容,教材中已涉及“马歇尔计划”对“二战”以后欧洲经济恢复的巨大作用,但它却不是教学重点,因此不适宜增加教学资料,以免徒增学生的负担。 “福利国家”是重点问题,在充分利用教材知识的同时,增加“从摇篮到坟墓”即西欧各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具体内容,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也使学生理解了某些欧洲国家由于一味地倡导“福利政策”导致了“不堪重负”的后果。在这里应让学生大力探求发挥,使学生知晓为什么“不堪重负”,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问题?是社会制度问题?还是执政者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得出结论,主要是时代问题,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所创造的经济成果不能超越时代的供给,去满足

12、一切人的需求。这样,既解决了教材难点,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唯物史观和创新思维教育。探讨在一定时代人们应怎样生活的问题,这又成为人生价值观教育,由此自然地实现课程目标。另外,教师虽已知创新教学的重点,但要对每节课均能正确使用资料,设计出创新教学内容是困难的,其困难在于选择不到恰当的创新思维教学资料,或认识不到资料在不同层面运用时的价值。教学中,根据教材知识需要补充完善的教学资料不在于数量的多少,一段必不可少的史料,可能只是一句话,或是概括或是画龙点睛,都要能够对学生有所启示,这就是平时教师常说的“点拨”作用。新课程观教学更需要教师通过“点拨”组织教学,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地探求新知识,以摆脱“一言堂”

13、教学方式。现在这种“点拨”引导性教学主要是创新思维的点拨,而不仅仅是过去那样对教材知识“难点”的点拨。这种“点拨”直接影响教材知识和教学资料的增减以及教学目标“多素质元”创新思维的实现,许多教学资料从不同角度使用都会起到这样的作用。恰当而正确6地运用教学资料会突出和深化教材知识重点,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教材知识结构,增加和深化创新思维教学目标的数量和质量。例如,对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教学,教材叙述了该体系的成立、体系的规则和作用,教材没有提及它的“解散”。但在教材相关部分提到了个别参与国的非民主性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适度增加“体系解散”的有关内容可使这一知识完整,并由此揭示美国奉行的经济、政

14、治霸权政策,只有如此才能引出创新思考,这是不可缺少的资料补充。如在多媒体课件中,将内容延伸至体系的作用、发展结果和原因,让学生思考是民族利益、社会制度、还是国际政治问题,怎样做才能使国际体系正常发展。因为新课程观认为,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认知问题的能力才是提高素质的关键。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在教师点拨下开启学生的心智。 三、相关学科资料的使用要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高中历史教材与各学科知识均有交叉,很多均具有培养学生知识运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性质。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的相关学科知识可以深化历史学科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情感、个性的健康发展。如

15、果说过去教学资料的使用是为理解知识概念,那么现在选用相关学科教学资料,则必须有利于创新思维教学,这应是使用相关学科资料的一个特点。但不能使用过量,也不能忽略历史学科特点把历史课上成语文课。正确使用学科资料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历史教材知识的需要确定相关学科资料知识,不能偏离历史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选取。例如,讲“唐朝衰落原因”时运用几首古诗效果很好。教材是这样叙述的:“一方面政治腐败,另一方面军事举措失当。 ”教材这样概括很抽象,学生对当时腐败的具体情况也没有形象的认识。这时教师如果用很少的时间引用白居易的卖炭翁长恨歌,杜甫的过华清宫等作品,使学生了解当时百姓及帝王悬殊的生活状况,教学效7果就会很好

16、。这种方法在过去教学中也有教师使用过,现在使用则不应停留在概念理解上。若结合多媒体教学由计算机下载唐代画家的仕女图以及周文炬的韩熙载夜宴图,以表现唐代官僚阶层的奢华生活,教师可要求学生分析、讲述当时唐朝社会的状况,以加深学生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情感。利用诗词和语文学科内容不仅突破了历史概念理解的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文学的感染力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激发学生为国担忧的心情。因为是学生熟知的内容,因而课堂气氛也会较为轻松,在愉悦中完成了学生审美观、社会观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此外,历史教学中应大量使用地理学科资料。历史上的许多事象均可用地理语言表达,而且可能比文字叙述更直观、形象。例如,在讲“英国圈地运动”时,常常会用“羊吃人”来形象地说明这种形象产生的原因。如果用地理资料解释,就是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阴雨天气,温差小,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而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这十分利于养羊等畜牧业发展。这种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是新兴的英国资产阶级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先决条件。从网络下载有关图片及文字资料,如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