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激趣略谈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16644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激趣略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课堂激趣略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堂激趣略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激趣略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课堂激趣略谈【摘要】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探讨和研究的。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就把有形、有限的课堂,变为无形、无限的课堂,增强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了 “大语文观”的教学理想。 【关键词】课堂;培养;兴趣 【Abstract】How development is student study the interest of the language is a language the teacher is in the teaching activity worthy of strongly study and research of.Pass a vari

2、ed method pair of having material form, limited classroom, change into invisible and infinite classroom, strengthen the student be strong of study interest, realization“great language view“ of teaching ideal. 【Key words】Classroom;Development;Interest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

3、到惊奇和震惊。 ”新课程标准也提倡课堂应焕发生命活力,而对于语文课,学生一般都不太重视,他们说语文课无非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没什么意思,很枯燥;他们说语文课几节不听都没有问题,因为老师讲的那些东西都在书上,考试前自己看看书就可以了。是什么原因使语文课受到了如此的“礼遇”呢?那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怎样才能有 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呢? 从教时间不长,但我一直努力使课堂生动有趣,在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方面作过一些尝试,在这里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提纲挈领,诗谜激趣 在教学勾践灭吴时,引用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可吞吴

4、。 ”(蒲松龄写)提问:“对联的下联写的谁?他是怎样吞灭吴国的?请看课文勾践2灭吴。 ” 2.由面引点,课前激趣 在教学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时,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前我设计了以下导语: “一提到秋,天高气爽、风霜高洁、落叶萧萧等景象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不仅会给人丰富、充实的想像,也会给人愁苦、萧条的感受。请同学们想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绘抒写秋景的?比如说,杜甫在登高中是如何描绘秋景的?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又是如何描绘秋景的?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又是如何描绘秋天的生机的?”随着这一串提示,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背诵了一首又一首的诗文,唤起了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千姿

5、百态的秋景仿佛就呈现在眼前,这时再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朗诵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故都的秋景的。 3.佚事引介,以“奇”激趣 在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引介白居易考进士时被顾况赏识的戏说:当顾况看到递来的诗稿赋得古原草送别署名 “白居易”三字时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当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马上赞叹:“有这样的诗才,实在难得,就是走遍天下白居也易啊!”这样引介作家作品,既加深了对白居易的印象及对他的诗才的敬仰,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4.巧设问题,以疑激趣 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可设计以下问题: 本文的题目叫荷塘月色,可不可以改为 “河边月色”呢?(巧妙题解,引起

6、兴趣) 作者笔下的 “月色”有什么特点?文章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月色”?用“4 个字”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重点处设问) 作者由 “荷塘月色”联想到哪些?你对“月色”有何体验? 作者笔下的月色为什么如此 “静谧”?作者流露出什么样的情感呢?(难点处3设问) 经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 原来死水一样的课堂变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 5.唱比说好,以活激趣 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 ,师生齐唱枉凝眉,这样,把对人物的理解通过吟唱,能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演唱走进了文章的意境中。 6.以“演”代讲,体验激趣

7、在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时,变讲析为指导学生演出,让学生踊跃参加,使课堂教学变严肃为游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7.多媒再现,印象深刻 在教学庄子的秋水时,立体展现气势磅礴的黄河、波涛汹涌的大海,让学生充分理解、体会河伯的自省。在教学胡同文化时,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全国各地,亲眼目睹 “小桥流水人家”的西塘美景,别具一格的吊脚楼以及北京胡同的各种图片,学生对课文中的情境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消除了学生章的陌生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8.联想辐射,节外生枝 在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就有关美妙音乐的描写,启发学生联想到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联想到刘鹗的明

8、湖居听书中王小玉的演唱,联想到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中听唱的描写,再联想到巴金的家中觉新吹箫的描写。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当读到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时提问:“李白一生爱月,想像明月是可以问讯、追攀和揽摘的,甚至可以解孤独、寄乡愁,请背诵李白诗中有关描写明月的诗句。 ”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吟诵:“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4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把酒问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独漉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通过以上多种多样的方法就把有形、有限的课堂,变为无形、无限的课堂,增强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了 “大语文观”的教学理想。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探讨和研究的。让我们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让学生抬起他们低垂的头,面向知识的彼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