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教学有效之法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16621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数学教学有效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论数学教学有效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数学教学有效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数学教学有效之法(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数学教学有效之法摘要:数学教学最有效的方法是 1.课前预习;2.教学目标明确;3.注重学习过程的探讨;4.激发创新思维;5.扑捉生成资源。 关键词:目标;预习;过程;创新思维;生成资源 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巩固课改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 一、提倡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实有很多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看书就能学会的,没必要花太多的课堂时间,更用不着探究。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一个对所学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学生,就比其

2、他同学先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他的探究欲望更强,他的思考更敏锐,当然他的思维也更有深度,他们可以带着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求学,而且能有更多的时间来推敲教师提出的问题。因此,预习无疑为学生在课堂中的过程体验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预习能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明确教学目标 数学学段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其中蕴含着这样的思想:让学生经历生活和知识的学习中发现问题,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掌握纵向联系,阶段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体现阶段性,要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学科特点、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发展。如:第一学段的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的和具体

3、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第二学段的学生能领会简2单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初步的合情推力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设计符合本学段学生需求的数学活动。 (二)掌握横向相联系,善学与乐学相结合。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参与的效率与学习时所用的方法是否得当相联系。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并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基础知识方面:结合直观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

4、数的读法和写法;基本能力方面:能应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来表示分数,在线段上标出一定的分数;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面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

5、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3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

6、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利用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恰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产生。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7、因而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我采用动画、故事、游戏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提供活动材料,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活动之中,自觉的去探索、去发现。 五、捕捉有效的生成资源 “生成”是课程改革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追求互动生成的数学课堂已成为教师教学的追求。是不是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说出一种标新立异的算法就算生成,这其实是对“生成”的一种片面理解,我们要以互动生成的新教学过程观来反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现教师对互动生成的理解4是不同的。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

8、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的确,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算法,或提出一种疑意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末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井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 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及时寻找恰当的平衡。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