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系统专题 大气运动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303346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系统专题    大气运动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气系统专题    大气运动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气系统专题    大气运动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气系统专题    大气运动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气系统专题    大气运动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气系统专题 大气运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系统专题 大气运动(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专题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命题 方向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讲的一个核心要求,是解释 气温分布及诸多相关地理现象的基础。复习时要通过示意 图,理清各种辐射的区别和联系,总结出大气受热过程的 规律,并以此熟练地解释有关地理现象。气温的时空分布 要重点复习等温线的判读。大气的受热过程 1.近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长波辐射。 2.物体温度最高时,它的辐射最强。即地面辐射最强时是地 面温度最高时(一般在午后 1 时左右);大气逆辐射最强时是大气温度最高时(一 般在午后 2 时左右)。 3.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气温上升。 例

2、 1 (2010北京高考)下图是 21 世纪初某年世界部分国家碳排放状况分布 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四国中任选一个国家,指出该国相对于中国的 碳排放特点。 (2)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考点定位大气的受热过程常结合热点现实问题考查温室效应的原理。 解析 第(1)题,图片反映了两个量,一个是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一个是人 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针对这两个量进行比较。第(2)题,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会使大气吸收红外线的能力增强,从而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大气的逆辐射增 强,保温作用更加显著。 13 答案 (1)美国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均较多

3、;或俄罗斯碳排放总量较少, 人均排放量较多;或法国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或印度碳排放总 量较少,人均排放量与中国接近(四选一)。 (2)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 导致气温上升(或温室效应增强,或大气保温作用增强)。考点二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命题 方向理解和掌握气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把握气温时空 分布规律的基础和关键。水平分布规律以等温线图为主 要表达方式,等温线的判读是复习的重点,对垂直方向 上气温变化规律的考查近几年有增加趋势。一、气温垂直变化 1.在对流层中,海拔每升高 1 000 米气温下降 6;在平流层中,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2

4、.逆温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或不变化,或实际值小于理论值,造成大气上升受阻的现象。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很多,如辐射逆温、平流逆温、地形逆温、锋面逆温等。 二、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等温线特征气温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全 球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 行无论 7 月或 1 月气 温都是从低纬向两 极递减太阳辐射(纬 度因素)北半球等温线较曲折。1 月大 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 纬)凸出;海洋上则向 北(高纬)凸出,7 月份 正好相反在同一纬度上,冬 季大陆比海洋冷, 夏季大陆比海洋热海陆分布、海 陆热力性质差 异等温线特征气温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南半球 等温线较平直同一纬

5、度气温差别小海陆分布(海洋面 积广阔)同纬度地 带气温低,等温线向 低纬凸出高原、山地的气温较 低,平原的气温较高地形(地势高低)气温高,等温线向 高纬凸出寒流经过气温低,暖 流经过气温高洋流等温线特征气温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冬季等温线密 集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 温度越低太阳辐射、大气 环流我国夏季等温线稀 疏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 不大太阳辐射三、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 因素原因应用纬度 位置决定太阳高度角的大小,越 往高纬年均气温越低;高纬 和低纬,年温差较小南北方向相差较远的两 点气温大小和温差比较所处 季节决定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分析不同季节等温线的 分布特点太阳辐 射大气密 度和天 气状

6、况决定了大气的保温作用分析不同地形区和气候 区的气温高低,日较差 和年较差主要 因素原因应用大气环 流风向决定风的冷暖性质,从高纬 吹向低纬风气温低比较不同地点同一季 节气温差异地面状 况海陆 位置决定气温变化快慢,大陆内 部气温变化大,沿海气温变 化小比较沿海和内陆气温 日较差和年较差主要 因素原因应用地面 状况沿海 洋流决定沿海附近气温的升降,暖 流经过气温升高,寒流经过, 气温降低比较同一纬度大 陆东西两岸气温主要 因素原因应用地面 状况地势高低大气密度不同,保温作用 不同,温度和温差变化不 同,海拔高、气温低,日 温差大,年温差小地势高低不同两 点比较主要 因素原因应用地面状况迎、背风

7、坡,阴、 阳坡决定了天气状 况山体南北两侧比较山体 东西两侧比较人类活动森林、水库、 城市决定热量人为 排放多少某一区域内点状和片状 气温增高或降低的分析等温线弯曲方向的判别方法 1.口诀法:“一陆南”即 1 月份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上 等温线向北凸出。此外另有“七陆北”或“一海北” , “七海南”等。此方法主 要运用于海陆 分布引起的等温线弯曲问题,而且 不用考虑南、北半球。如图 1 为因海 陆分布而发生等温线弯曲的示意图。可以设计两类问题:一是给出时间条件求 地点,二是给出地点条件求时间。根据“一陆南”口诀均可快速解决:若图示 为 1 月份,则 A 为陆地,B 为海洋;若 A 为海洋

8、,B 为陆地,则为 7 月份。 2.辅助线法如图 2 为海平面等温线分布图,数值 上甲乙丙,要求判断洋流 L 的 性质。判断步骤如下:.设 L 与乙等温线相交于 a 点,则 a 点的温度为乙;.过 a 点作乙等温线的切线与甲等温线相交于 b、c 两点,则 b、c 两点温度为甲;.显然 a 点温度高于 b、c 两点(乙甲),即 a 点有暖流经过(增温)。此法看上去很复杂,实际运用起来却非常方便。同时,它还可以用来解决等高 线、等压线、等盐度线和等地租线等的弯曲问题。 例 2 (2010全国卷)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 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 8 日(多云)9 时到 9

9、 日(晴)18 时。监测结果如下 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 ( )A.4 B.12C.16 D.18(2)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 )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 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 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 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3)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 ) A.8 日 15 时左右 B.8 日 22 时左右 C.9 日 15 时左右 D.9 日 18 时左右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判读,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 的应用,同时对考生读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解析 第(1)题,图中最高气温在 2123之间,最低气温在 5

10、7之间, 故温差应该在 1418之间。第(2)题,多云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强,最高气温低于晴天,A 错误;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而不是正午,C 错 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变化最剧烈处在 9 日 813 时,D 错误;从题中信息 可以判断 8 日为多云,9 日为晴天,晴天时白天气温 答案 (1)C (2)B (3)B 变化更剧烈,故 B 正确。第(3)题,热力环流发生在市中心和郊区之间,两地近 地面温度差别越大,热力环流越强烈,热岛效应就越明显。从图中可知,备选 项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出现在 8 日 22 时左右,故城市热岛效应最强的时刻为 8 日 22 时左右。考点三大气运动与气压时空

11、分布命题 方向该要点是高考的热点内容,考查知识点和考 查形式较多。复习时要充分利用示意图,如热力环流 形成、气压带与风带分布和移动、季风环流等,通过 图示理解和归纳这些现象的形成过程和规律;要归纳 等压线(面)的判读技巧,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天气现象, 学会用本要点内容去分析、解释。一、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热力环流 1.形成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或高空在水平面上气 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 2.气压差异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在水平方向上,一般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 的地方气压高。 3.判断等压面弯曲及影响因素近

12、地面等压面向高处凸高压区空气下沉导致说明近地面温度低;高空等压面向高处凸高压区空气上升导致说明近地面温度高。 二、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1.不同作用力与气压、风向的关系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F1)地转偏向力(F2)摩擦力(F3)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 低压垂直于气流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与气流运动方向 相反力的意义原动力,影响风力、 风向只影响风向影响风力、风向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 力(F1)地转偏向力(F2)摩擦力(F3)风向只考虑 F1,风 向与等压线垂 直在 F1和 F2的影 响下,风向与等压 线平行在 F1、F2、F3的影响下,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F3 越大,风向与等压

13、线之间 的夹角越大气压分布 状况背风而立,高 压在后,低压 在前背风而立,北半球 高压在右,低压在 左;南半球高压在 左,低压在右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在 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 南半球高压在左后方,低 压在右前方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F1)地转偏向力(F2)摩擦力(F3)图示2.风力判断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差 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在不同图幅中,水平气压梯度力两点气压 差/(两点间图上距离比例尺) 三、全球气压带、风带风带风向气压带 气压带和风 带北半 球南半球成因特征气流属性(影 响气候)极地高气压 带(2 个)热力原 因冷高压下沉冷干

14、极地东风带 (2 个)东北 风东南风 冷干风带风向气压带 气压带和 风带北半球 南半球成因特征气流属性(影 响气候)副极地低气 压带(2 个)动力 原因冷低压上升暖湿中纬西风带(2 个)西南风 西北风 暖湿副热带高气 压带(2 个)动力 原因热高压下沉干热风带风向气压带气压带和风 带北半球南半球成因特征气流属性(影 响气候)低纬信风带(2 个)东北风东南风干热赤道低气压 带(1 个)热力 原因热低压上升湿热四、季节性气压中心与季风形成 1.季风的形成原理与分布 (1)冬季风 (2)夏季风 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地区季节风向源地性质主要成因冬季西北风高纬内陆干冷 东亚 夏季东南风低纬海洋暖

15、湿冬季东北风高纬内陆暖干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南亚 夏季西南风低纬海洋湿热气压带、风带 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移动对天气、气候影响的分析思路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其主 要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1.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受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控制,出现 不同的气候状况,从而形成特殊的气候类型。如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 制形成地中海气候,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2.由于气压带的移动,加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使 冬季和夏季不同季节海陆之间的气压对比形势相反,形成季风现象,在东亚和 南亚地区形成季风气候。 3.影响我国夏季雨带的进退。我国夏季锋面雨带的南北移 动,就是受西北太平洋高压脊的控制而有规律地南北移动的。 例 3 (2009全国卷)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 N 地气 压高于 P 地。读图,完成(1)(3)题。(1)N 地风向为 (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50 (2)M、N、P、Q 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 ( ) A.M 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