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302566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作者:吴克明 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发布时间:2011-09-02 08:52截至 2008 年 6 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宽带网民人数和国家域名数均已位居世界世界第一,这“三个世界第一”表明中国中国互联网规模登上了新的的历史历史高点,“中国力量”正改变着国际互联网的原有格局。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网络文化文化日益成为我国文化生活的新事物,引发出文化业态发展发展的新变化。对于我国改革改革开放和社会社会主义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的领导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而言,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化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崭新的课题

2、,乃至有学者把信息化与与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经济视为当前党建党建面临的“四重考验”而加以高度关注。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直面网络文化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直面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即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一种新型信息文化,是人、网络技术和信息文化三位一体的产物,是一个分布很广、松散的、选择性极强的亚文化复合体,常常可分成几种主要领域:视觉技术、边缘科学科学、先锋艺术、大众文化等。因而,网络文化一经产生,就既是一种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高时效性文化,又是一种具有无限开放性、广延性的虚拟性文化。在这一新文化业态背景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直面网络文化。一方面,互联网技术把世界

3、连成一张“蛛网”,使世界扁平化;而且网络信息流动跨越传统的时空区域,打破物理疆界的限制,能将信息即时瞬间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网络文化所具有的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开放自由流动的特性,似乎赋予网络文化“鬼斧神工”般的魔力和能量,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地球连接成为无限开放的“地球村”,营造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军事、政治政治、社会、文化之开放环境。我国联入世界互联网络,既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获得与世界不同国家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的机遇,也面临着国家主权安全、执政党执政安全、信息霸权的潜在威胁。生存于网络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不可避免地卷入网络化的时代浪潮中,受到互联网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概

4、括起来,在宏观上主要表现为改变党的运行发展环境和空间。具体言之,有两层含义:从环境特征来看,带有全球开放性和虚拟现实性;从环境形态来看,网络空间为党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工作平台和发展生态。这样,生存环境的深刻变化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而贯穿其中的就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在开放的网络文化时空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另一方面,党所处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的运行方式必然随之而改变。如果把这看作是一个结论性命题的话,那么,在几年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网络文化则把这一抽象的命题具体化了。例如,网络文化改变了信息生成、传播、获取的方式,民众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平台来获取海

5、量的文化信息。党长期以来沿用的依靠文件、会议传递信息的方式,与快捷、便利的网络文化信息传播方式相比,显然无法满足公众多样的信息文化需求。再如,面对网络文化的无序和失范,党应该想方设法引领和规范网络文化健康和谐和谐发展。西方国家把“西化”、“分化”、“和平演变”的战略图谋引入开放的网络文化空间,企图利用网络文化和技术优势大肆宣传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对此党也有责任利用网络平台改进党的宣传方式,保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上的主流地位。政府政府上网工程的启动、电子政务的推广,引起政府管理管理方式的变革,推动着党组织管理方式的革新,同时也带来了如何快速运用网络技术提高政党运作绩效和执政水

6、平的问题。诸如此类问题的提出,很显然,既显示出网络文化的“阿拉丁神灯”效应,也凸现出其“潘多拉魔盒”式的影响。因此,在网络时代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直面网络文化,以收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良好效果。二、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二、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如同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标志,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互联网也成为“后工业革命”的网络时代知识经济的标志。网络时代推动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格局成型,日益塑造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趋势。在这一时代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至少要包括运用网络文化资源的能力、主导网络文化舆论的能力、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挑

7、战的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内容。1 1运用网络文化资源的能力运用网络文化资源的能力事实上,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和对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影响力的提高,党逐渐认识到网络文化的兴起对于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早在 2000 年 6 月,江泽民江泽民同志在中央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话中就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

8、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要主动出击,增强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各级领导干部干部要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动向,抓紧学习学习网络知识,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开作,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从此以后,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加紧学习网络文化知识,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都适应信息网络化特点,陆续建立网站、发布政策信息、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处理日常事务、开通与民众互动交流的“电子通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提高党运用网络文化资源的能力,包涵的内容非常丰富。首先,要运用网络

9、文化强大的信息传播和宣传功能,改进宣传方式。党充分利用集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的网络文化,能避免理论灌输的空洞说教,增强宣传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其次,要运用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开辟让世界了解党的窗口。党建网站的建立,为党与世界的交往提供了开放的平台;党员通过登陆党建网站,就能了解党的发展历史、党的组织结构、党章党纲、党的领导人的基本情况,及时获知最新动态,消除网络虚假信息的负面影响。再次,要运用网络文化信息交流的交互性和双向性,加强党与群众的互动联系,进而提高党建工作成效。网络文化为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电子桥梁”,在线交流更为直接互动,这种电子党务的逐渐展开极大地简化了日常党务工作,提

10、高了工作的效率与时效性,降低了执政成本,大大提高了党建工作的层次和执政水平。2 2主导网络文化舆论的能力主导网络文化舆论的能力对舆论的引导力和控制力,是衡量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对舆论的引导力和控制力主要体现为主导网络化舆论的能力。网络文化是舆论生成、传递的主要平台和集散地。与社会舆论相比,网络文化舆论形成的速度更快捷、传播的范围更广泛、产生的反响更深远。因此,不管是反映民情民意的网络社会舆论,还是非理性参与和过度参与造成的网络政治舆论,如果对这些正向或负向、合理或不合理、合法或非法的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化舆论缺乏必要的、适当的调控手段的话,那么,处于失控状态的网络文化舆论

11、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破坏性影响将是难以预料的。基于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舆论的强势。”具体言之,加强党对网络文化舆论的主导力,一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宣传优势,对网络文化舆论加以引导。例如,1997 年 1 月人民日报网络版的开通,就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意识到信息化网络文化工具在传播党和人民声音方面的重要作用,显示出中共中央决心占领网络新闻传播这个制高点并以主流声音来实现党在宣传中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战略目的。二要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网络

12、文化的建设和管理。2003 年成立的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就担负着组织制订和实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规范、开展自律教育活动的职责。2005 年 9 月 25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出新的规范和要求。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又相继出台法律和文件,以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取得了良好实效。3 3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挑战的能力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挑战的能力网络文化的全球开放性,使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也为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宣扬打开了方便之门。就网络语言文字而言,英语是网络的基础语言,95%以上的网上信息是英文

13、,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还不到 4%,汉语言文字未及 1%。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垄断优势,西方发达国家把意识形态斗争引入网络空间,攻击他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瓦解分化民众对本国意识形态的认同基础;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西化”、“分化”的企图尤为明显。因此,在网络空间多元意识形态相互冲击激荡的环境下,如何成功地应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挑战,确保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当代化的主体地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重要考验。基于这一网络意识形态挑战的新形势,必然要求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目标、内容、载体、机制、途径、方式方法上适应信息网络化特点,加大创新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构建网上马

14、克思主义阵地,显得尤为突出。近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一些高校相继建立“红色网站”,中央、省、市、县一些党委宣传部门、组织部门开辟了网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专门网站。这样,党建网站的搭建为党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挑战开辟了“网上阵地”,为创新和改进宣传方式、增强宣传的吸引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基础,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载体。三、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途径三、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途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的一项基本建设,更是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始终面对的战略选择。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优化执政能力建设的

15、内容和途径贯穿于执政能力建设的始终。从一定意义上说,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对时代发展进步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党的执政能力与时代发展态势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一方面,时代的发展变化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新问题和新要求;另一方面,在积极回应时代要求的过程中,党的执政能力得以加强和提高,不断增添新内容和新要求。随着以互联网迅速发展为显著标志的网络时代的到来,把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引入党的建设各个领域,运用互联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探索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途径,就成为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1 1领导带头,求真务实领航网络文化领导带头,求真务实领航网络文化党的十七大

16、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2008 年 6 月胡锦涛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又提出:“要把发展主流媒体作为战略重点,加大支持力度,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实际上,久经考验的中国共产党特别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不仅思想上重视,而且行动上具有在网络时代驾驭、运用网络文化工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率先示范、适应新形势的能力。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都能直接通过互联网了解党政情况和体察民意,高度重视网络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带领下,部分省市的领导,如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是每天都要上网的忠实的网友,湖南省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与网民面对面进行交流。利用网络媒体了解舆情民意并解决实际问题,效果很好,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这种求真务实地引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维修/保养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