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阶段中美文化的碰撞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301136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现阶段中美文化的碰撞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论现阶段中美文化的碰撞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论现阶段中美文化的碰撞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论现阶段中美文化的碰撞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论现阶段中美文化的碰撞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现阶段中美文化的碰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现阶段中美文化的碰撞(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现阶段中美文化的碰撞论现阶段中美文化的碰撞关于中西文化,鸦片战争以来,学者们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广泛论争,并两度掀起全国范围的文化高潮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和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化热。第一次高潮使一部分国人在理论上认识了中国文化的 糟粕,结识了西方文化的精华,并使之势不两立。如陈独秀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 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1第二次高潮则使大多数 中国人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追赶的方向,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同时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文化 基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一些重要的文化问题仍未受到充分的关注或未得到

2、深入的探究,如美国文化这 一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碰撞及其焦点,中美文化的碰撞在中国所引发的社会现象及其主客观成因等。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些问题的重要性还不很明显的话,那么,在改革开放已 经进行了十多年的今天,则极有必要对这些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 (一) 中华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真正碰撞始于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之前,中西文化的碰撞基本上处于小面 积思想意识的冲突和个别文明成果的较量。基督教思想的登陆、西洋历法的挑战和西方先进科技新产品的初露 锋芒只是在中国这个既大又深的水潭中投入了一块巨石,石头虽不谓不大,但撞击的面积毕竟有限,所以真正 被惊醒并感

3、到疼痛的只是占庞大人口中一个很小比例的优患型知识分子以及个别比较清醒的帝王将相,其他国 人要么鼾声依旧,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食而不管其味。鸦片战争对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当头棒喝,使自我感觉良 好的中国人数千年来第一次认识到不仅自己的国家大难当头,而且自己的文化也危机四伏,面临着有史以来第 一次真正的挑战。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中华帝国的没落之日恰恰是美国的崛起之始。从此,美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农业产量 持续上升,工业化进展十分顺利,至 19 世纪末,美国在经济诸方面已经超过了其最强大的对手-英国,成为 西方最强国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成为无可争议的霸方,美国文化随之一跃成为当代西方

4、资本主义文化的主流,在与中华文化的碰撞中也由配角迅速变成主角。中美文化的碰撞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到 1949 年国民党政府退到台湾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中美文化碰撞的表现形式为,中国一直处于被掠夺、被威胁、被欺骗、被利用的地位。不论是 1844 年的“望 厦条约“,1858 年的“天津条约“,还是 1936 年的“中美白银协定“,对中国人来说,没有一个不是丧权辱国 、任人宰割的铁证。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 1979 年中美建交。在这 30 年中,中美文化处于完全的敌对状态,不仅在社会制度上、军事上、外交上敌对,同时还表现在文化事业上的敌对。但是,中华文化已经走出了任人宰割的恶梦,

5、进入了平等对抗的阶段。虽然在国力上有明显差距,但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仍然在朝鲜战场上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在外交上多次挫败了美帝国主义的阴谋。1979 年之后,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政治、外交、经济上的摩擦仍然不断,但是军事冲突没有了,文化上的交流越来越多。尤其是 改革开放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大陆,从前那种美国文化的单向撞击,包括军事、外交和经济上的围剿,变成了同一水平线上公平的正面较量。广大的中国人民第一次心平气和地 用没带有色眼镜的眼睛认识了美国文化和没有被贪婪和野心扭曲了本性的美国人。所以我们认为,从这个意义 上讲,中美文化真正意义上

6、的碰撞始于改革开放。 讨论现阶段中美文化的碰撞,如果仍然采用老一套办法,重复那几对熟透了词语,如“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2或简单地妄论曲直,武断地评说优劣,显然没有任何意义。中华文化之于那些经济发达民族的文化,尤其之于美国文化的不同,要比我们已经认识到 的多得多,甚至比我们感觉到的也多得多,更要比我们学者们所总结归纳出来的条条复杂得多,深刻得多。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更是异常的多姿多彩、斑驳陆离。下关东、走西口、赴西洋 、留东洋

7、,千百万中华儿女各有困难遭遇、各怀壮志雄心,但人在天涯,魂系老家,乡土观念比任何一个民族 都强烈,对祖国总是一往情深。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卖国求荣的汉奸,也有不少在洋人脚下扮狗,在国人面前 摆爷的败类,更有数目颇大的不忠不孝之流,但真正的中华儿女从来就以忠孝为做人之本,以牺牲个人促全整 体为荣,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在中国人看来,个人只是国家民族这个总机器,家族这个大机器上的一颗螺 丝钉。为了国家和家族的群体利益,作为其一个微小部件的个人可以而且应该随时奉献上自己的一切。“孤掌 难鸣“、“独木易摧“是中国人世代深信不移的真理。个人是整体中的一小部分、沧海一粟,即使你再聪明、 再伟大,离开了整体也

8、会一事无成,甚至生命本身都会失去意义。因而才有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有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这就是作为中 华文化脊梁的群体本位意识。 美国人也有群体观念,有时还很明显,他们的国旗比其它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旗使用率都高,作为美国人, 他们一直感到自豪,但这只是一种表层观念,绝不是美国文化的内核部分。如果有一天美国变穷了,变弱了, 成了受人欺凌的第三世界,美国人是不是还会走到哪里把星条旗带到哪里,是不是还会有那种“天之骄子“的 豪迈,这的确是个未知数。美国人乐善好施,对联合国和第三世界的经济支持和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文化事业的 援助应该

9、说是最多的,但这些慷慨解囊往往是为了保持世界盟主的地位,或者是出于“吃小亏沾大便宜“的动 机,用美国人的话说,在美国从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国人比任何一个民族都更喜欢高喊“自由“民主“ “平等“人权“等口号,但这些口号在美国没有一个不是以“个体“为出发点的。美国人一贯强调艰苦工作 ,公平竞争,首创精神和进取意识,但这一切都是为了个人的成功,尤其是财富上的成功。可以说,在美国这 个无论是军力、财力、科技实力还是人力、物力都堪称当今世界之最的国家里,每一个公民每天习惯性地忙于 思考的,终日为之辛苦的是一个非常渺小的对象-自己。个人成功是从殖民时期到现在美国人始终不移的追 求,个体本位意识是美国文化

10、最深层的内核。 美国文化的个体本位意识还表现在立国大法之中:明确规定个人的权利来自上帝,是任何人都不能剥夺的 ;干脆利落地把教会与国家政权分开,得到了精神上的自由;旗帜鲜明地宣布禁用贵族头衔,奠定了人人平等 的基础。这一系列举措大大激发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并吸引了千百万在旧世界不得志的热血男儿到新世 界来圆梦。更由于美国自然资源的异常丰富,新生国家的青春活力和杂交文化的生理优势及其它一些得天独厚 的条件,美国只用了一个世纪多一点的时间就一跃成为西方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如果说是群体本位意识支 擎着中国这座巨厦耸立世界东方两千年之久,那么美国发展之神速除外层原因外主要应归功于以个人成功为核

11、心的美国梦,是这种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挥的个体本位意识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建造了美国这栋雄视西方乃 至整个世界的摩天大楼。 美国文化的个体本位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表现出两种新的倾向:内心的空虚和膨胀的贪婪。内心的空虚和苦闷在以海明威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笔下第一次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生动的展现。在以后的半个 多世纪中,虽然表达的方式在不断变化,但空虚的程度一直在强烈化。膨胀的贪婪使一部分美国人不再满足于 仅仅得到本国的财富,而且要瓜分甚至独吞世界财富。正是这种贪婪使美国不仅肆意掠夺邻国,而且加入了到 远东蹂躏中国的行列,并逐渐成为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诸方面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西方列强,正式揭开

12、了中 美文化碰撞的序幕。中美建交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内层的较量业已开始,并以现代化的速度趋于 激烈,趋于尖锐,这就是群体本位意识与个体本位意识的碰撞。 (二)中美文化这种群体本位意识与个体本位意识碰撞之结果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 1.“私“从潜意识升入意识 中华民族历来强调群体意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直是“公“,而不是“私“。早在殷商、西周时期, “公“就是社会的基石,主要表现为: 第一,土地国有(“王有“、“官有“) 。国家对土地有绝对的权力,虽分封给各级贵族,但贵族只有使 用权,无所有权。即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3。而且土地不得自由买卖,私相

13、授受,如礼记王制所说“田里不鬻“。广大庶众则“上无通名,下无田宅“4。 第二,农业生产以集体耕作为主。殷墟甲骨文中的卜辞有“协田“二字,意即集体耕作。在诗经中也 可以发现描写集体,甚至数千、数万人共同劳作的诗句。如“载芟载作,其耕泽泽,千耦其耘“5,“率时 农夫,摇厥百谷。亦服尔耕,十千维耦“6。 随着私有制的完善和封建制度的形成,虽然这种“公“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大有被“私“喧宾夺主之势,然 而历朝历代的政府和仁人志士却一直在为“公“或者摇旗呐喊,或者身体力行。战国时期的“师古“和“师今 “之争,汉朝初期的“无为而治“和之后的“独尊儒术“,王安石的变法,张居正的改革,以及从明末一直到 当代的中外

14、之辩无一不是以国家的进退、盛衰、治乱和存亡为着眼点的。 礼记礼运中的“天下为公“, 孔子的“爱人“,蔺相如的大度,诸葛亮的事必躬亲,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范仲淹的“后天下乐而乐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是“公“为社会主流的绝好例证。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多年中,“公 “更得到了空前的宏扬广大,“私“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 与此相反,在美国,“私“一直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土地私有是美国建国初到西部开发时期最有吸引力的 口号。现在,美国的土地只有 39%属于国有,主要是荒漠、道路、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58%以上的土地在 私人手中,而且地下资源也属于土地所有者7。早期到美洲大陆的欧洲人主

15、要有三类:其一,不得志者。由于宗教、出身、财产等方面的原因,不少欧洲人深感在旧世界个性受到压抑,才智难以发挥,理想无法实现, 甚至遭受到种种迫害,因此来到了这个可以自由发展的新世界。美国先民中大多数属于此类。其二,冒险家。这些人在旧世界大多有一定的地位和财富,但远远难以满足他们的欲望。在旧世界,社会结构稳定,阶级差别 分明,要想在短时间内暴发起来,难度很大,因而来到美国“淘金“。其三,军人。这些人起初作为殖民主义 的工具被派到美洲大陆,发现美洲的优越性后,或者直接留了下来,或者去而复返。上述三种人到美洲的初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最后留下来的目的却是一样的,即为了“私“,或称之为个人主义。因此,在美

16、国“个人主义“绝不是一个贬义词,正如美国学者康马杰所说,“个人主义最终变成了美国主义的同义词“8。这是很 精辟的概括和总结。 有着深远历史渊源的个人主义在美国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也不可避免地随着科技产品、影视产品 、文艺作品和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走进了中国,走进了中国人的意识,并把在中国人意识中一直受到压抑的“私 欲“调动了起来。虽然“公“在中国人意识中的信息较强,但却从未经历过现代经济浪潮的冲击。当意识形态 方面对它强调的不足时,“私“便乘虚而入,由潜意识升堂入室,进入了意识,并且大有“方兴未艾“之势。 这种“私“已不同于传统文化中的所谓“私欲“,而是与美式个人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混合物。第一,这种“私“可以在法律、政策和情理中找到其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使人们感到,它虽然 无益于国家和集体,但却是一种人之常情,是目前难以避免的一种“出格“。而且很多事实告诉人们,没有这 种“出格“就无法在短期内取得个人奋斗的成功,赶上“社会大潮。“ 第二,这种“私“的目的仍然具有小农经济社会的显著特征:积累钱财、广置房屋、蓄妾养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