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为美国传播学鼻祖的米德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293982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作为美国传播学鼻祖的米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作为美国传播学鼻祖的米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作为美国传播学鼻祖的米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作为美国传播学鼻祖的米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作为美国传播学鼻祖的米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作为美国传播学鼻祖的米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作为美国传播学鼻祖的米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作为美国传播学鼻祖的米德论作为美国传播学鼻祖的米德摘 要:米德是一位拥有许多桂冠的学者,也是一种有趣而奇怪的学术现象。本文通过 对米德学术生涯和代表著作的回顾和分析,梳理了他对人类传播研究的各种观点,论述了 他对美国传播研究的主要贡献, 以及他令学界着迷的原因;同时,在时间和空间的学术坐 标上,为米德进一步圈定了他作为美国“传播学鼻祖”的应有地位。 关键词:米德;传播学;历史;贡献 在美国现代学术史上,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是一位 十分独特的学者,也是一种极为有趣的学术现象。罗杰斯(1988,105)写道:“很奇怪的 是,米德的影响力,不

2、是靠写书,而是经由他的教学。事实上,他从未出版过一本书。 ” 他在世时的思想主要由人际管道传播,但在去世后由学生根据听课笔记整理出版的心灵、 自我与社会 (1934)一书,却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兴趣,特别是 20 世纪 60 年代后,学者们 犹如发现一个蕴含丰富的矿藏,纷纷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伦理学、语 言学、传播学等角度和层面进行研究和挖掘,掀起了一股大众传播热潮。他是一位哲学系 教授,如今人们却给他戴上了思想家、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带头人、 “传播 学鼻祖” (罗杰斯,1988,96)等桂冠。 虽然米德已成为世界著名学者,但在中国还较少为人所知;他在哲学、社会学和社

3、会 心理学领域的学术地位已坚如磐石,但他在传播研究中的贡献和给予他的“传播学鼻祖” 的评价却常遭诘难和非议。米德曾在一次讲演中说:“一个时期的哲学总是解释这一时期 最可靠的知识的尝试。 ” 心灵、自我与社会 (原著 1934,译著 1992)一书是米德讲授社 会心理学 30 年心血的结晶,是米德全部思想的精华所在。因此,通过解读米德以及他的这 本著作, “它将给人们提供一条进入乔治H米德的理智世界的自然通道” (莫里斯, 1992,1) ;同时也为“尝试”研究米德各种思想的发展尤其是他对美国传播思想的贡献提 供了线索。 一、行动:人类有目的的、富有意义的反应 米德自称是社会行为主义者,认为“行

4、动”是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全部反应。它不仅包括 人的实际行为,而且包括人对特定事物和人的注意,以及他们对那些事物或人的感觉和想 法(A. Strauss, 1956,56) 。而社会的意义就是建立在对他人行为的反应基础上。但是,人 类不像动物那样不假思索地对别人的行动做出简单反应。他们非常小心地考虑自己在对什 么做出反应,规划自己如何做出反应,甚至在做出反应之前先在大脑中排练它们。就是说, 人在做出反应的过程中,能够考虑到自己行动的后果,别人的思想和意向,还能考虑周围 的环境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动物能感知却“不会思考。它不会使自己处于它 所造成的地位上;事实上它不会设身处地地说:他若以这

5、样一种方式行动,我就将这样 行动 。 ” (米德,1992,65)米德显然认为,只有人这一种动物完成了从冲动到理性、从机 械反应到复杂思考的转变。 与华生(1933)的机械的条件反射式的行为生义不同,在米德看来,人的行动是有目 的的、富有意义的。人的行动又是在社会团体中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或建立的。人不会 无缘无故地采取行动。拳击手向对手打出去的一拳只是为了引起某种反应,造成对方防守 上的缺口,为他真正要打出的下一拳作好准备。这里,前一种刺激是为了引起后一种反应, 而后一种反应又会形成新的刺激。这些前后衔接的连锁反应中都深藏动机、富有意义。 动作是一种传播符号。它指示、代表特定的事物和意义,并

6、能在传播中引起适合于该 动作以后诸阶段的动作以及所涉及对象的动作。它们意味着即将发生的动作的后阶段,其 次还意味着所涉及的对象:捏紧的拳头意味着殴打,挥出的手意味着朝对象打过去。这些 意义不是主观的,不是个人的,不是心理的,而是客观地处于社会情境中。米德的忠实追随者布鲁默(H.Blumer,1986,19)附和道:即使是在高度一致的群体行动中,也没有什么 东西是一成不变的。每一种情况都必须以个人行动重新开始。不管一次集体行动显得多么 协调一致,它仍然是植根于个人的种种选择:“是群体生活中的社会过程创建了并维护着 规则,而不是由规则来创建并维护社会生活。 ” 作为会思考的动物,人不会将行动看作简

7、单的姿态,而会看作“表意的符号” 。 “于 是,刺激成了表意的刺激;于是,人们说的话有了意义。 ”因为,只有人类有机体具有表意 的符号所必需的神经学构造。正是这种特殊的神经学构造使得只有人类能够从姿态会话的 水平进到表意的语言符号的水平,而缺乏这种特殊构造的动物则不能真正说话。 “就鹦鹉而 言,它的言语没有什么意义,然而当某人用他自己的发声过程有意说些什么时,他不 仅是对听到他声音的所有其他人说,也是对他自己说。 ” (米德,1992,60)这些声音符号 不仅最适用于人际传播,而且当它发展成文字符号并两相结合时,它们将适用于人类任何 形式的传播。莫里斯(1992,21)解释道,这也许便是决定人

8、与动物的生物学分化的根据。二、主我与宾我:人类的内部对话机制 米德(1992)认为,人类还有一点不同于动物,即人有“自我感” ,亦即具有心灵的有 机体能够成为其自身的对象。人可以和自己交流,就像我们跟他人交流一样。人可以赞美 自己,与自己辩论,为自己感到自豪,或自己责备自己。在所有这些“行动”中,我们都 在同我们的自我讲话,与一个“内部的人”讲话。我们和自己讲话,宛如同另一个人讲话 一样(米德,1992,125) 。在米德看来,传播是基本的人类过程,而自我传播应是人类意 识的主要特征。人的心灵由一个内部对话机制构成,它反映了一个人与自己进行相互作用 的过程。这种与自我一同发展的对话机制对人的生

9、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人类行动的 一部分。特别是在有问题的情境中,自我在此时必须思考面临的状况、采取的行动,选择 并检验可行的方案,想象这些行动和方案可能引起的各种后果。这种对话机制显然有助于 修炼自我、发展自我。 的确, “自我是逐步发展的。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社会经验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即是作为个体与那整个过程的关系及与该过程中其他个体的关系的结果发展起来的。 ”在这 里, “语言过程是自我的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 “心灵的领域从语言中突现。 ”如果没有语 言(有意义的符号) ,人要由生物个体转变为具有心灵的有机体即自我,是不可能的。 (米 德,1992,118-120)因为通过语

10、言这个媒介,不仅使自我的出现成为可能,而且人类获 得了一种交流机制和控制模式。在传播过程中,人们相互了解对方的经验、意图,认出事 物的意义并交流这些意义,就可使人类获得特有的力量,成为万物之精灵、宇宙之主宰。 米德还揭示了精神的我(自我)与肉体的我(身体)的各自特征:“我们可以非常明 确地区分自我与身体。身体可以存在并且可能以智能性很强的方式活动,而无需一个包含 在经验中的自我。自我有这样一个特征即它是它自身的一个对象,这个特征把它与其它对 象和身体区分开来。 ” (1992,121)身体是可感可触的物质存在,而自我则是抽象的意识对 象。一个人的身体也许残缺不全,但其自我却相对独立完整。就是说

11、,米德所认为的完整 的自我,既是“主我”又是“客我” ,两者都包括在自我中,并在特定情境中互相支持 (1992,244) 。但自我又是独特的社会成员。正如他在表达杜威的观点时所说:“个体决 不是社会的奴隶。个体构成社会恰如社会构成个体一样实在。 ”个体的一切动作,无论是在 非语言的还是语言的交流水平上的动作,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在大多数情 况下是细微的改变,而就天才和领袖来说则是巨大的改变。 因此, “自我,作为可成为它自身的对象的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并且产生于 社会经验。 ”他以自己为伴,与自己交谈, “参与自己同他人的谈话,知道人们正在讲的东 西,并利用对正在讲的东西的

12、理解而确定此后准备讲的东西。 ”身体是自我的物质载体,自我是身体的社会集成。我们可以想象一具没有自我的尸体,却无法想象一个产生于社会经 验之外、没有肉体的自我。这种区分和辨析,又为论述自我的不同阶段或侧面作了铺垫。 在分析自我时,米德(1992,120-158)是使用“主我” (I)与“宾我” (me)两个概 念来描述自我的两个阶段或两个侧面的。在他的笔下,主我是创造者、创始人,是冲动的、 无组织、无方向、不可预测的那部分自我。宾我是社会的代表,是主我所思考的客体对象, 是在其它时间和地点想到的自我,用库利(1989)的话说就是其三个自我之一的“镜中自 我” 。主我首先形成,而客我的形成则需较

13、长时间。米德进一步解释:语言这个媒介使自我 的出现成为可能。自我的发展包含着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不断“对话” 。客我向主我提供反射, 主我对客我做出反应。人类的每个行动都始于主我的冲动,并很快地受控于宾我。主我是 行动的动力,而宾我则指示方向。客我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模仿阶段、游戏阶段和博 奕阶段。有了这三个阶段,一个内在化、社会化的客我就形成了。 米德(1992,158)进一步论述道:主我与客我在许多情况下又是相对的、分离的,不 是同一的,因为主我是不可能完全预测的,并始终有别于客我和情境的要求。 “因此,主我 与客我始终是有区别的。主我既召唤客我,又对客我做出响应,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出现在 社

14、会经验中的人。 ” 对此,小约翰(1999,288)评论道:“米德是使用宾我的概念来解释社交上可接 受和可调整的行为。而用主我来解释一个人内在的创造性的和不可预见的冲动。 ”但是, 正如戴维波普诺(1999,149)所批评的那样:米德在“理论中对社会现实的想象比我们 今天所真正面对的现实要简单得多” ,并且“也没有注意到今天的多元社会现状。 ”事实上, 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要让一个“复杂而较大的社会”服从于单一、细小、统一的要求和 期望,那是十分困难的。 三、意义与符号:人类的共同感知系统 米德(1992,79-80)解释道:意义是思想的对象, 经验的核心,互动的结果。它产生 于社会团体间符号

15、的交换之中,并在人们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它“是既可以向他人表 示,又可以在同一过程中向做出表示的个体本人表示的东西。 ”人类在传播活动中的表意姿 态或符号都是有意义的,能为人类所共同感知和为社会所共同拥有 ,因为它“始终以它所 产生的社会经验过程与行为过程为前提。 ” 人类要交流信息、传播思想,就必须具备共同的“论域” ,亦即“由一群经历和参与一 个共同社会经验与行为过程的个体约定俗成的共同意义或符号系统。 ” (米德,1992,80) 否则,不仅信息无法交流,就是社会也难以存在和发展。这种共同的“论域” ,既包括内容 层面,也包括符号层面。米德(米德,1992,48)论述道:“语言运载的似

16、乎是与某些内 容相应的一系列符号,这内容在不同个体的经验中可以是相同的。如果要进行交流,符号 必须对所有个体都意味着同样的东西。 ”没有“共同性”的、 “普遍性”的内容和符号,就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传播。 米德把有共同意义的姿态称作有意义的符号,认为社会形成于一个群体的有意义的、 为社会所共有的符号之中。一个社会行动也由三个部分构成:来自某个个人的初始姿态, 另一个人对该姿态的反应,和该行动的双方都感受到或想象到的意义。如果一个人不依赖 在过去的符号互动中学到的意义和获得的经验,那他甚至连一次独自散步都不会,这是因 为这种行动的基础是过去多次出现的并且在这个人的头脑中继续的姿态与反应。 因此,符 号先于行动。人只有在学会说话和理解符号之后,有了用声音表示符号的能力,我们才可 以听到自己在说什么,才可以像他人对我们做出反应那样对自己做出反应。我们可以想象 对方收到我们的信息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而且可以与听话者产生共鸣,并扮演听话者的 角色,在想象中完成听话者的反应。 米德(1992,72)认为,语言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